【家园共育】你对孩子的看法,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发展

 

关注教育,关注孩子,请关注官方微信【idemay】或【德美教育】,官方网站【www.idemay.com】...




关注教育,关注孩子,请关注官方微信【idemay】或【德美教育】,官方网站【www.idemay.com】



这几年,我越来越喜欢往深处去探索:家长是怎么感知孩子的?

在咨询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篇日志,我和家长却有完全不同的观感。由此也可以推论,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家长的眼里,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观感。那么,这种感知方式,是否会深刻影响后面的教育行为呢?

答案是肯定的。

恰好最近咨询中遇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是一个11岁的男孩,读六年级,妈妈最苦恼的就是这个孩子做事磨磨蹭蹭,边做作业边晃悠着玩,一点都不积极。另外,母子间冲突比较严重,妈妈说的话,孩子多半会用对抗和轻蔑的态度来回应。

去年暑假的夏令营,我曾经见过这对母子,记得当时这位妈妈一直追着我诉说她的教育烦恼,当时我的直观感觉是这位妈妈言语急躁,说话很有力量感,对孩子细微的情绪缺乏觉察。

感觉层面的分歧
咨询半个月以后,妈妈在改变自己,孩子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这一天的日志,我看了之后询问妈妈的感觉,我发现,我们对孩子的感觉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把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视为“应该”,刻意地缩小;把孩子没做好的地方视为“问题”,无限地放大。我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种看待孩子的视角,本身就会带来大剂量的焦虑。
不易察觉的“感觉拼盘”


按照以往的经验,接下来的话题,必然会聚焦于怎么改变孩子说话不算数和不肯改错的毛病。这次,我想先跟这位妈妈聊聊感知孩子的方式,因此,就拦住了这个话头。

其实,在这一天晚上孩子身上出现了很多可圈可点的行为,比如,快速地拆吊椅包装,没有耽误吃饭,安装好之后几分钟便主动去写作业,面对吊椅的诱惑,还能安安稳稳地把作文写好,并且报听写的时候速度很快没有停顿,如果说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背诵和作文修改。

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这一晚的行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是咱们都能看到的,然而,咱俩看到的比例是不同的。我们不妨用“拼盘”来比喻,根据你的关注点来推测,在你的眼里这个积极和消极所占比例可能是60%和40%,然而,这还不是终极数字。当你急切地把背诵和作文修改当做“毛病”去消灭的时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你感觉的“拼盘”上,积极的行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它的比例在急剧缩小,而消极行为的比例因为重视而被无限放大,于是,焦虑就在这个倾斜中滋生。这时候,你对孩子的关注,从一个面收缩到一个点,心中会产生一个执念:‘背诵和作文修改都没做,连这么基础的事情都不肯做,将来如何是好?’也许,这时候心中的积极和消极的比例已经是30%和70%,但你自己却对此毫无觉察。”



我继续对这位妈妈说:“看了这篇日志,对于孩子的每个行为,我会跟之前进行一个比对,不光判断孩子是否有进步,还要判断他进步的速度和难度。在以前,就算没有外在的诱惑,他写作业的时候也会有大面积的停顿。这一天,他组装完吊椅,稍微体验一下就去做作业,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难以割舍的。有吊椅的吸引,对于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的孩子来说,写作业心不在焉也是非常有可能的。然而,并没有,孩子居然快速写完了作文,总体质量还不错。而报听写的变化,不仅仅是速度快,而是孩子能比较坦然地面对自己没学好的内容。另外,你问了孩子那么多细节,要是在以前,他早不耐烦了,这次很平和地回答你,说明你们的交流也比从前顺畅。至于背诵和作文修改,都是20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只是具体的任务而已,因此,这都是小事。总体来看,此前你最苦恼的两个方面——拖延和亲子关系紧张,在这个晚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才是根本的改变。

因此,我看了日志的感觉,是兴奋不已。孩子这么短的时间,发生了这么深的变化,固然是我们的方法奏效,同时,也是因为孩子有改变自己的意愿,这里面包含着孩子巨大的努力。接下来,只要把孩子的这些积极行为固化下来,他就会彻底告别往昔那个拖沓的自己。因此,如果让我来评判,这一晚上孩子积极和消极行为所占的比例是90%和10%。”
我继续给这位妈妈分析,如果她感觉的拼盘里,消极的感知占了一大半,那么,接下来的策略必然是防御和控制:态度紧张地盯着孩子改错。孩子不肯改就焦虑、不满,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孩子的心境和感觉,诱导出更多的消极和拖沓的行为状态,于是,来之不易的改变,又快速地反弹回去。

其实,很多家长也曾经尝试过改变,往往就是因为改变的过程中,这个感觉的拼盘不断地向消极方面倾斜,最终导致失败,双方再次回到老路上去。

在育儿的文章中,常常说到儿童的感觉被扭曲,但是,却忽略了另一个侧面:父母的感觉也会扭曲。古语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感觉是教育行为的起点,我们怎么感知孩子,决定了我们怎么行动。当父母的“感觉拼盘”悄无声息地向消极维度倾斜,负面的教育行为必然产生。这也解释了很多父母的困境:明知道不应该,却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其实,很多来找我咨询的父母和孩子,一切问题的起源,都是因为这个“感觉拼盘”在最初的几年里,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倾斜,在孩子身上发现一点小苗头,因为心急,就动用消极手段去控制、强迫孩子,最终饮鸩止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孩子也越来越消极、拖沓。
“看见”的力量


仅仅批判是不够的,还要找到恰当的路。

我对妈妈说,如果我站在她的位置上,假设我感知孩子90%都是积极行为,内心自然就会感到欣喜、兴奋,对孩子由衷地欣赏,然后,很自然地把这种感觉表达给孩子。当孩子完成作业的时候,我会对他说:“儿子,今天刚刚收到吊椅,你有五个地方让我没想到——我没想到你拆包装那么迅速,没想到你能立刻过来吃饭,没想到安装完毕马上去做作业,没想到作文写得那么好,没想到报听写那么顺畅。妈妈今天对你特别满意,尤其觉得你作文写得好,很出乎意料,不过,我也发现有三个错别字和两个不通顺的句子,妈妈给你标出来,你一会儿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改一下,然后,今天咱们就完美收官啦。”

这位妈妈听我这样一说,就忍不住感叹:“这样说好!哎呀,我当时要是这么说了,以我儿子的性格,他肯定立刻马上就动笔改了。”

当然,我也从细节上提醒这位妈妈,孩子好不容易把作业做完了,再拉着孩子长篇大论地寻找病句和错别字,他肯定不愿意,但是,肯定他之后,直接标记出来,他修改的概率就高得多。

这一段时间,孩子之所以有许多进步,当然也是因为妈妈的改变。从来都是好的感觉产生动力,当我们“看见”了孩子的积极行为,看见了他的内在动力,他也看到了积极的自己。就像这个晚上,孩子在父母没怎么管束的前提下,出现了密集的积极行为,这是孩子用内在的力量在驱动自己。

最近,我越来越意识到,咨询改变的不只是家长和孩子的行为,而是改变双方内在的感觉,当家长的“感觉拼盘”中正平衡,看见孩子全部的好,看见孩子的真实存在,映照出孩子生命的光彩,孩子的感觉也跟着回到了中正、平衡的位置,于是,他也能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给自己赞赏,也坦然接纳错误,用内在动力驱动自己。在这样的状态中,做事麻利,态度平和,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教育,不该把目光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相反,应该把相当一部分注意力收回到我们自己身上,觉察自己这颗心,觉察我们感知孩子的方式。从感觉层面去修正自己,这是父母的基础功课。




    关注 德美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