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辣评 | 中海油山西煤制气项目环评获批,不合时宜?骑虎难下?一言难尽?

 


eo记者 黄燕华

中海油山西大同低变质烟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终于拿到了环保部的环评批复。这距离中海油向环保部递交该项目环评文件已经将近10个月。按照项目审批流程,环评获批,意味着项目核准也不远了。

与过去期待项目获批的迫切心情截然相反,这是一次不合时宜的获批。国际油气价格大跌,基于项目前景的担忧,中海油内部人士私下表示希望该项目延缓核准,山西煤制气相关项目人员也表示,项目组近期专门通知,不就项目情况发表任何公开说法。

油气业界对煤制气的评价概括起来简称“三不”,不环保、不经济、不稳定。特别是在国际气价已经跌到不忍直视,国内天然气价还有下调空间的情况下,中海油煤制气的项目前景堪忧。

不过,也有相关人士直言,“别担心,那只是环评批复,等项目要件齐全要2000多个章,没个三年前期手续办不完。再说办完了不一定马上动工建设。”也有人建议,转手给拥有更多煤化工资产的中石化来做,不过中石化是否愿意接手,并非外界一厢情愿的猜测能定论。

山西煤制气项目正式启动于2009年,是中海油总公司与山西省大同市政府、大同煤矿集团合作的煤基清洁能源项目,项目包括两个年产1000万吨的煤矿和一个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按照约定,两个煤矿由同煤集团控股,中海油参股,而煤制气项目则由中海油控股,同煤集团参股。

2009年11月前后,该项目提交至发改委审批。但直到2013年2月27日,国家发改委才下发了同意山西大同低变质烟煤清洁利用示范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即拿到了所谓的“路条”。2013年8月中海油煤制气项目组基本完成了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2015年5月,环保部受理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回溯中海油的企业战略,煤制气能够成为中海油重点业务,原因有两个:一是符合中海油当时的“登陆”计划,二是符合当时中海油的天然气战略规划。公开信息显示,2006年6月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此后新能源成为中海油的6大业务板块之一,而山西煤制气项目就归属于该新能源公司。

按照设想,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当时预计该项目的总投资约为300亿元,年总产值约130亿元,年利税总额约30亿元。一方面,在油价上行的黄金期,对中海油来说意味着大量的账面利润,此外资产扩张也是不错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山西地方政府也需要一张“清洁能源”的名片和地方财政收入。

当时看来很合理的决策,很快遭遇挫折。

2013年年底中海油决定正式剥离连年亏损的新能源业务,而中海油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随即解散,但保留了山西和内蒙的两个煤制气项目。此后两个项目组被划拨为总公司直管项目,理论上,项目级别提高了。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煤制气项目决策时,中海油时任掌门人是傅成玉。傅成玉似乎对新能源情有独钟,在任中石化董事长期间,于2014年3月重组成立了中石化新星新疆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有人说,企业今天过什么样的日子,取决于5年前的公司战略。预知未来太难,如今,骑虎难下的山西煤制气项目考验着中海油的决断,而5年前决策带来的痛,还将持续较长时间。


    关注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