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人到大师之间,只相隔"一堆套路"的距离

 

找到大师、解码大师、模仿大师、最后超越大师,谁说这是天方夜谭?...






pic by Norman Rockwell

窗外晨光熹微,一个少年伏在书桌前,眉头紧蹙,若有所思。他在对照着看两篇文章,一篇印刷工整,一篇字迹潦草。

工整的是一篇 《观察家》 杂志上登载的文章,而那篇字迹潦草的,是这个少年的手写体,而且字里行间还布满了修改的痕迹。

两篇内容大致一样,但措辞却大不相同。

少年对照着杂志文章修改自己的文章,一直思考:表达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观察家》的文章作者能用出这些漂亮而精确的词,而我却不能?

他一边想着,一边对照杂志,在自己的文章又上增加了几处修改标记...

若干年后,这个少年名满天下,我们也在他的自传里面读到了这样的文字:

“我偶然看到一本《观察家》,是第三册,在这以前,我从未曾看见过这个刊物。

我买了这本散册,反复读了几遍,十分中意,我认为文章写得好极了,如果可能的话,我想模仿它的风格。

因此,我拿了几篇文章,把每一句的思想作一个简单摘要,接着把它搁置几天,然后不看原书,用我自己想得起来的合适辞句,把每一点摘录下来的思想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出来,又凑成整篇的论文,使它表达得像以前一样地完整。

然后我把我的《观察家》与原来的比较,发现一些自己的缺点,作了修正。

我发现自己词汇贫乏,或是无法信手拈来;我想,倘若以前没有放弃写诗,现在我的词汇一定丰富得多。

因为写诗会不断需要寻找具有同样意义而长度不同的词去贴合诗的韵律,或是使用不同音素的词去押韵,这将迫使我不断地搜索不同形式的同义词,也有助于我记忆并掌握它们。

因此,我把其中的一些文章改写成了诗,过些时候,当我差不多已经遗忘了原来文章的时候,我又把它们重新还原...

有时候,我也会把我做的内容摘要打乱,经过几个星期以后,再设法把它们用最好的次序排列起来,然后再把它们写成完整的句子,拼成一篇文章。

这样做是为了教我如何排列思想的方法,在复原后与原文比较时,我发现了许多缺点,就加以改正...”

这个少年就是本杰明·富兰克林。

尽管他的成就数不胜数,写作能力依然可算是他皇冠上的明珠。他当年的作品《穷理查年鉴》即风行全美,而其《自传》更是流传200多年,至今依然让读者兴味不减。

富兰克林历来被很多人推崇。华盛顿说他一生最崇拜的三个人是: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查理·芒格对他也推崇备至,甚至仿照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把自己的书命名为《穷查理年鉴》。

富兰克林作为“大师”的光环毋庸置疑。

因为他是大师,所以他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是——令人震撼与敬畏,以至于遥不可及。

 

但这篇文章想告诉你,大师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和大师之间,只隔着“一堆套路”的距离。

 

大师是什么?大师其实是掌握了大量深刻、细致、有效“套路”的人。

在当代研究“大师级表现”的标杆著作《刻意练习》中,作者安德斯·艾里克森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成为大师的过程,就是找到大师、解码大师、模仿大师、最后超越大师的过程

其中的核心,就是找出大师的“套路”,并且通过练习获得它们。

富兰克林通过仿写《观察家》文章而自学写作,无师自通地把握了上述原理的精髓。

首先,且不论《观察家》的文章是否大师级,但至少远超当时富兰克林的水平;

其次,通过对比原文和自己仿写的文章,富兰克林找出了一系列他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词汇丰富度、节奏和韵律,以及句子的逻辑顺序等等。

这其实就是“找到大师”和“解码大师”套路的过程。

有了这些套路,就可以通过对比自己和大师在套路上的差距,来改进自己的作品。

但是这里有一个必须提及的风险,富兰克林或许避开了它,或许并没有。那就是:我们解码大师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那未经训练的大脑,很难看清大师们所有的套路。

有个很好的例子,它的主人公叫做唐尼。唐尼有一种非常惊人的才能:你只要告诉他任何一个年份的任何日期,他都能在一秒钟之内告诉你那是星期几,而且几乎不会出错。

在这领域,他应该算得上大师级,但我们一般人能解码出其中的套路吗?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马克·西奥克斯曾经用了几年时间研究唐尼,他说,唐尼记住了可能出现的14种年度日历,也即7种正常年度的日历(也即当年的1月1日分别是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和它们相对应的闰年日历。

他还想出了一些办法来迅速计算任何一个特定年度应当属于那14种年度日历的哪一种。

当人们问唐尼某个某一年某个特定的日子是星期几时,他首先重点关注那个年度,以确定它属于14种年度日历的哪一种,然后再引用心理日历来确定那个日子是星期几。

我们普通人,几乎难以想象,在电光火石的一秒钟内,唐尼的头脑中发生了这样的风暴。

所以我们往往不自觉地会使用那个老掉牙的词形容唐尼这样的人:天才!(我们在使用“天才”这两个字时,除了表达崇敬之情,其实也传递了“这恐怕与我无缘”的心理暗示)。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安德斯·艾里克森在《刻意练习》研究了非常多的“天才”或者“大师”的案例,发现他们之间共同的特征,就是已经建立起了很多精深的“套路”。

即使像保险销售这样的活动也不例外。

最近一项研究观察了150名保险代理人的表现,发现其中极为成功的保险代理人相较于其他同行的显著特征,是他们具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心理模型”。

特别是,这些成功的保险代理人事先已经想好了更多 “如果... 那么...”的句式,即“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就这么说或这么做”。

这使得他们在应对不同的客户和不同情形时,能够更有效、更得体地施展自己的“心理模型”,从而或者杰出的销售业绩。

现在,通过细致观察唐尼计算日期的内心过程,或者成功的保险代理人的心理模型,我想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天才”或者“大师”,那就是:

“套路”!

相较“天才”或者“大师”,“套路”是一个平易近人得多的词汇,暗示它是可以被掌握的,即使对于普通人而言

但还不能高兴得太早。

我们依然要回到那个绕不开的问题——如果我们贸然去解码专家,我们的洞察力往往不够用,看不出他们的套路是什么。

所以,我们应对的策略、也是《刻意练习》一书中反复强调的方法,就是:

找到老师(或教练)。

并非一般的老师,而是知道成就“大师”级别(至少是“高手”级别)的套路是什么,并且知道如何训练才能发展出那些套路的老师

 

换句话说,这些老师已经解码出了大师的套路,并且能设计方法让你能有效模仿那些套路。

当然,真正大师们的套路很多、很深、很细,如果真要走通往大师之路,需要在正确方法下,经由大量(甚至是艰苦)的练习才能达成。

但毕竟,大师的光环已经不那么虚幻而遥不可及,而变得具体而可操作了。这个认知上的转变非常有意义,它足以让任何有志于大幅提高自己的人都深受鼓舞。

最后分享一个心路历程的转变来结束这篇文章:

有次听李笑来的讲座,他说,现在我真的不觉得有什么东西自己是无法学会、无法学好的。到最后,唯一的限制,只是时间不够用而已

当时我听到这句话,是存有怀疑的,心想笑来老师虽然很厉害,但这恐怕有点吹牛了吧。

但现在我确信他说的是真的,非常确信。而且更确信的是,其实每一个人也都能做到
 推荐阅读: 
《刻意练习》一书,此生不可错过
6个字,提升工作学习效率



    关注 计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