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崖画

 

狮子山崖画 狮子山崖画位于西畴县蚌谷乡海...



狮子山崖画

狮子山崖画位于西畴县蚌谷乡海子村,这里四面环山,湖水如镜,晨雾袅袅,古树“立旗”,似“狮子”摆舵的天然胜景,是西畴古人类留给后世的一大奇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此一景,虽不尽其意,但站在一个历史的开端,追溯万年前西畴先民的足迹,就会欣赏到两幅古典精美的画面:天然盆景和崖画文明。尽管5000年前西畴早期人类就在这块峰回路转的喀斯特土地上繁衍生息, 但踪迹不多,记载甚少。唯有这狮子山崖画遗址,在世事沧桑中见证了新石器晚期先民们对栖身地选择、原始图腾崇拜、美好生活向往等闪耀出的文明薪火和原始生活的气息。

“先民才智开新宇,不朽画图原始情。”这是1997年列为文山州文物保护单位“狮子山崖画”遗址大门题写的一幅联语。毋庸置疑,这是对先民睿智的一种敬慕,也是对先民情趣的一种赞赏。身临其境,便会感知其中含义,为先民们的选择和追求而肃然起敬。

穿过时空的隧道,遥望那个远古的年代,西畴的先民们从游离的狩猎生活中来到了今天的蚌谷海子并在狮子山洞穴定居下来,开始了通向人类文明史的一次飞跃。在择地而居上,当选四面环山,青山叠翠,山下一片沼泽地积聚天水而成天然湖泊,湖中矗立起一座形似狮子的小山,自然形成一个高原湖泊的天然盆景,可谓是人间仙境。进狮子山需涉水或用筏渡上山,且狮子口为天然洞穴,口大腹空,还需从山脚攀越10余米的岩石峭壁才能进入洞口,易防外族和猛兽侵袭,是一个理想的安生立命之所。在维系生存上,这里可谓是有水可饮,有鱼可摸,有猎可狩,有果可摘,天然食物的相对多样化选择和崖壁熏烟缭绕烤熟的食物,既解饥御寒,又修生养神。在生活情趣上,生活趋于稳定的先民们,在嬉戏玩耍和庆幸之余,便把狩猎活动、原始图腾崇拜、生活向往以画图的原始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留给后世著称的狮子山崖画。





神笔挥洒出杰作,风云变幻在其中。在狮子山洞壁上,先民们以赤铁矿为主要原料,用树枝、手指为笔,以实心线条填画和单线勾勒两种画法,记载了先民狩猎、生活和图腾崇拜等内容。洞壁画有3组崖画,一组画有男、女裸体及牛、狗等动物图像,二组画有日、月、云、水、火、树、鸟兽等图像,三组画有太阳、裸体人骑动物等图像,共83个图像,最大0.3米,最小0.03米。画面清晰可辨,线条粗细得当,圆润彤红流畅,形象生动逼真,汇成一幅古人类原始生活集锦的百花图。既体现先民们对自然天体万物的迷幻,视太阳、月亮、星云、古树等为神灵,加以膜拜的原始宗教信仰,又反映出山水相融、天地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朴素生活理念,一切皆源于自然、回归自然。这种原生态文化的支撑和传统生活习俗的沿袭,让高原湖泊盆景锦上添花,并成为研究西畴古人类活动的宝贵资料,给后人留下了追寻先民们足迹的历史印记和启示。或许上万年来西畴人不离不弃,眷恋一方故土,铸造“西畴精神”,开辟“江龙之路”,构建喀斯特绿洲中的那种以勤为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品质,与先民们骨子里流淌着的那股精气神一脉相承,并得到发扬光大,是截然分不开的。

风雨潇潇,亘古流芳。在古迹文物专家考究和西畴人的心目中,狮子山崖画一直都被视为古人类留下的一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敬重,并得以完好的保护。如今,随着众多的宾朋来查考、观光和瞻仰,这种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光芒将闪耀于世。‍


    关注 玩转西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