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与词欧洲是一场幻觉

 

布拉格东欧是一场幻觉同行的伙伴对布拉格特别失望:这个城市一点都不美,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尤其是冬天,风那么冷,...

布拉格

东欧是一场幻觉


同行的伙伴对布拉格特别失望:这个城市一点都不美,像是被火烧过一样。尤其是冬天,风那么冷,吹得人脑袋发木,在街上走两圈就撑不住了,只想找躲进地下餐厅点份猪肘子配啤酒。



布拉格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丽,但也并不分外令人失望。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卡夫卡和昆德拉。而这两个人,几乎可以算是布拉格的局外人:卡夫卡一生用德语写作,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这位作家的国籍一直标着“奥地利”。而昆德拉,在四十五岁之时被迫离开捷克,后期使用法语写作。而从这两位并不十分“本土”的捷克作家眼中看到的布拉格,总是晦暗,沉重。是一位长着爪子的母亲,不放走任何一个人。是一个被大国政治风暴肆虐的蕞尔小国,满怀沉痛和创伤。所以当我看见那样一座灰暗的石头城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惊讶。



如果说布拉格与我想象中出入最大的部分,那就是它并不很欧洲,或者说并不很西欧,反而非常苏联。刚到的第一天晚上,在路边等候有轨电车,当那辆红白相间的电车从夜色中缓缓驶来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在上世纪的莫斯科,或者北京。这辆有轨电车仿佛是社会主义的化身,划破历史的暗夜,又最终远去。



然而这只是布拉格最近的历史印记。这座城市的辉煌从中世纪开始,直至查理四世时达到顶峰。他修建了古老的查理大学,架起了查理大桥连接古城区和新城区。随着他的加冕,布拉格也逐渐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力中心。尽管历经千年,城中建筑风格混杂:罗马,哥特,形式主义,巴洛克,新艺术……但是高耸尖锐,黢黑削瘦的哥特建筑,依旧是热门景点的最主要风格。从庄严开阔的巴黎来到这里,总觉得城市一下暗了许多。想必是保留了更多中世纪的痕迹吧。

布拉格曾经是一座使用三种语言的城市:捷克语,德语和意绪第语。很难想象在这样狭小的城市有着如此高密度的文化激荡。每一种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在纪念品店里,甚至还能看见俄罗斯套娃和苏联时期的红军帽。卡夫卡大概是这个多元文化城市的最好代表了:出身于布拉格的犹太家庭,从小接受德语教育,用德语写作。但同时能说流利的捷克语,并对意绪第语戏剧兴趣浓冽。用他友人的话说,他的逝世标志着“捷克-日耳曼-奥地利-犹太混合体中产生的布拉格知识界的消亡。”

卡夫卡纪念馆就坐落在城堡脚下。标志性的红顶黄墙的建筑,门口竖立着一个巨大的黑色铁铸的字母“K”,像对折的书页。视线往前,院子正中立着两座青铜雕像:两位男性相对而立,正对着一个捷克地图形状的水池撒尿。还未进门,就已经感受到荒诞。博物馆通体采用黑色墙面,自然采光极少,仅有极其微弱的人工照明观照藏品。配合着诡异的音乐,整个展馆仿佛是一个封闭的异次元空间。



博物馆以一段布拉格的影像资料开始,以一段城堡的影像资料结束。作者的手稿和书信大多呈现在抽屉形的展柜里,寓意作者一生的办公室生活。展馆空地间散落着各种物件,应和他的不同作品:煤堆(煤桶骑士),铁链(塞壬的沉默?),刑具(在流放地)。我从未看过一个博物馆的设计如此嵌合一位作者的气质:古怪,敏锐,阴郁,不似人间。我喜欢卡夫卡,也正是因为他这份“非人世”的感觉。关于人的异化,还有比他感受得更透彻得么?就连他的肖像:精灵般的耳朵和眼睛,看起来都不像人类,仿佛是一种来自遥远的外太空异域生物,误入人间,用他格外敏感的心脏感受嘈杂的现代社会。

我是坐大巴离开布拉格的,巴士站所在的地方,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无异:一样牛皮藓满布的电线杆,一样奇丑无比的办公楼,地铁入口处,一样为生活奔波的小摊贩。这个向我们输出了卡夫卡,昆德拉,《好兵帅克》,波西米亚的前共产主义国家,似乎离我们对欧洲的刻板印象有点遥远。然而欧洲又是什么呢?欧洲只是我的幻想罢了。



后台收到了一些朋友的留言,因为没有天天管理平台所以无法及时回复。首先谢谢大家的喜欢和肯定。其次对于你们的一些问题,虽然我不是什么知心姐姐之类的,但是我想孤独啊,困难啊,这些东西其实是生活的常态吧。所以不要担心害怕啦。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也都是没关系的。到最后,人也是要和自己相处的。如果你真的觉得很孤单,可以先想想看怎么赚钱,这样你就没时间关注自己的情绪了哈哈哈哈哈。开玩笑啦,希望你能不用人群环绕,仍然能感受到生命的丰盈:)好运!
公众号 ID:yunshangderizi710
阅读 | 随笔 | 交流 | 分享


    关注 云上的日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