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 袼褙

 

不知不觉,时间都过了这么久了。很多小时候看惯了的物件,现在却很难找到了。不知不觉,我们都老了……“袼褙”这个...



不知不觉,时间都过了这么久了。很多小时候看惯了的物件,现在却很难找到了。不知不觉,我们都老了……

“袼褙”这个词,不仅城市人,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年轻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很多人也不能读准这两个字的发音,更不会知道这个词语指的是什么物品了。

“袼褙”(读作gē bēi),它是什么物件呢?

就是做布鞋鞋底的材料。再具体点说,就是把破布、碎布用浆糊一层层地黏在一起,直到达到做鞋需要的厚度,在阳光下晒干后,揭下来就是袼褙。打袼褙是过去庄户人家手工做鞋必要的一道重要工序。
过去农村中好多手工活计,都有许多约定俗成、辈辈相传的规距和说道,打袼褙做鞋也是如此。做鞋是由家庭中年纪较轻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来承担,而打袼褙则是由家庭中的长辈女人来完成的。

打袼褙很讲究程序的。首先要找一块平整的木板,其面积大小依据袼褙的大小而定。如果面积比较大,就把里屋的门板从门轴上卸下来,在门板上打。
打袼褙很重要的技术是熬浆糊,取白面加水在锅里熬,边熬边用饭铲不停地搅动,防止糊锅。熬浆糊加水一定要适量,如果水太多,浆糊稀了,黏度不够,太稠了,袼褙会太厚太硬,增加纳鞋底时进针的阻力。
打袼褙时,要找一个阳光明媚、日照充足的好天气,目的是当天就可以把袼褙晒干。把面板或是门板平放在炕上,先沿着面板外延刷一层浆糊,为的是容易把袼褙从面板上揭下来。一般第一层要用一块比较结实的布,来做袼褙的底子,这样的袼褙质量才好。
打袼褙的原料,就是用穿过的破旧衣服。因为受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大多数人家生活都比较拮据,这些破衣烂裳,都是缝缝补补又三年,破旧得已经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了,把它打成袼褙,真正的废物利用。
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破旧不堪的东西,经过整理再造,便成为全家老小不能离开的鞋子,应该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典型了。巴掌大的布片也舍不得丢,一片片地抻开、抚平,耐心地、有次序地把它们粘在一起。
袼褙打好了,就可以剪鞋样了。比着旧的鞋底子,当然如果是给孩子们做鞋,还得考虑脚在不断地长呢,要有一定的余量。袼褙剪成鞋样四周的毛边,要用白布条包边。然后把几块袼褙做的同样大的鞋底重叠在一起,最后用一块剪得和鞋样同样大小的一块白布把它缝起来,鞋底的雏形就做成了。
纳鞋底前,先用纺车纺线,多股合在一起绕成线绳。线绳的粗细,要根据所纳鞋底的厚度来确定。纳鞋底的针脚要排列有序,手巧人可以纳出许多花样。
每纳一针,都要先用锥子扎眼,然后大针叉子从针眼上带线穿过去,手指戴一个顶针,一针一针地纳,一双鞋所需要的功夫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每双鞋都浸透着纳鞋人的心血。
在偏远的城镇仍有不少上年岁的人喜欢穿布鞋,一是跟脚,因为鞋是比着自己的脚做的正合脚;二是舒服,纯布料的,既柔软又暖和。今天日常生活里,鞋不仅是满足行走的穿着,重要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艺术属性也不断地被开发挖掘,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袼褙”已经从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渐渐消失了,但作为一种曾经存在的文化现象,仍会留存于我们的记忆深处。
广州玉鸣轩艺博城
华南区大型紫砂瓷器交易市场
公众微信号:zscy1688
长按图标识别二维码


    关注 玉鸣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