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被名字耽误了的书

 

论雅俗共赏,我只服他。...

事实上大概得先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乡土中国

费孝通



1
一本被书名耽误了的书

最早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是冯骥才贾平凹孙犁那种类型,风俗乡情的,觉得自己很能欣赏这种风格的文章,有种和一个拥有与自然接触产生的朴素智慧的老人对话的感觉,但是,这本书完全不是这样。

这本书,大概应该被叫做《中西对比社会学差异及其分析论文集》吧。

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百度百科这么说。

但我就是佩服这种能把高深的理论不炫耀不浮华用平实的语言讲给寻常民众听的水平。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执念认为科研的最高水平的人都去写科普了的原因)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整本书大体就是从这两种社会形态以及分别对应的在语言、文字、权利、习俗等等多方面的差别进行的比较。
2
文字、语言和有关的一种看法

印象最深的,还是讲“文字下乡”的几个章节。

不管大家是不是注意到,潜移默化里面我们所认为的,是识字的人比较聪明,而不识字的所谓“文盲”就会愚昧。但是我有事没事就喜欢和各种人聊上几句,反而发现,有些人不是一个聪明不聪明就能描述的,更确切点就是“智慧”,是经过生活的磨砺所明晰一切看透一切的那种感觉,有可能他就是大字不识,但是他所说出的一些东西,总有种狡黠的智慧之光,让人醍醐灌顶。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他反而从情感的表达方面给出了一个想法。他认为语言文字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他认为,语言是需要在一个象征的环境上存在的,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人数范围扩大的时候,怎么样能够保证这一帮人对于象征有同样的反应和感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所以对于乡土的中国来说,每个村落有着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的语言无法翻译的字句,所以在他们这种日常“熟人”的交流中,自然不必借助文字来进行转述。所以,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对于周围足够熟悉的人,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的原因吧。
3
那么关于权利呢

这个大概是最为诟病的部分,中国是“人治社会”,似乎这个“人治社会”的标签就是落水狗属性,不打白不打,打了不白打,所以基本人人都会踩上两脚。

他说到,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瓶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乡土中国不是人治社会,而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的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权利有三种性质,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利,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
4
你隐约思维里面的,他表述了出来

我特别怕的一件事情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明明我对于这种事情对于这种制度这个学科有独到的看法,但是就是不会组织语言表述出来,费孝通不仅仅是社会学家,他会把你所想的,甚至是你心里面隐约觉得应该是这样的,都掰开揉碎清楚无误的表达了出来,中间也会加入一些偏理论的东西,但都是在已经烧热的柴上加上一点火,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是在掉书袋,反而会让你觉得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就是这临门一脚。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所以,有的时候安静下来,稍微强迫自己费点脑子,读几本好书吧~
编辑 | 恬萝姑娘
制作 | 恬萝姑娘
对,↑那位就是个孤独寂寞冷的自嗨鬼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恬萝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关注 恬萝姑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