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中的误区 读书和成绩无关,和教养有关

 

今天一起来看看,生活日报成长周刊主编赵世峰讲解儿童阅读的误区。...

赵世峰(生活日报成长周刊主编)
小孩子读书不必那么讲究,长大自然就“深刻”了。著名画家陈丹青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小孩子要尽早欣赏名作,孩子的美育启蒙不在于他看得懂看不懂,而在于看的早晚。王刚在鉴宝节目里也说过一句话,说要想看出宝贝的价值,得先到博物馆里“把眼养娇了”。所以,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都得先有一流的眼光才行,而一流的眼界显然跟孩子从小所接触的东西的品质是分不开的。从小接触的是优秀的作品,最终,就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所说的,“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校园快餐式阅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阶梯,这种说法乍看很有道理,就是认为低年级的孩子读校园流行读物这类书是有一定好处的,起码强于把时间放在看电视和玩游戏上,能够让孩子开始阅读。

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认为读书就比不读书强。开卷有益,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也没有错。但请注意,人往往是有惰性的,习惯了看电视,就不愿意读书,习惯了浅易的流行读物,就不愿意看那些需要动脑筋、有深度的书籍了。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当然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孩子从学龄前到小学高年级,从优秀的图画书、桥梁书到较厚的文字故事书,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是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无数的精品等着孩子们去品尝,并非只有校园流行读物才具备引领孩子读书的功能。

过多指导孩子,会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字面上来理解,这种说法也非常正确。问题是,放任孩子只读那些肤浅的校园流行读物,就是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

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儿童文学作家郝月梅认为,儿童文学,没有儿童读者的喝彩是不行的,但仅有儿童读者的喝彩又是不够的。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那些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儿童稚美性情,富有艺术上的审美张力的作品。

那么如何把那些吸引孩子阅读兴趣,又具备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推荐给孩子,做出恰当的引导,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读书主要读故事,插图无所谓,一些家长选书只看价钱、页数,不太注意书的装帧和插画,认为插图好坏无所谓,看书主要是读文字,甚至还有人认为留白的设计是浪费纸张。

在童书出版发达的国家,优秀的童书都有一批优秀的插图画家,有的作家和画家甚至是永远的搭档。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图书,都是由安徒生奖得主昆汀·布莱克配图,而法国作家戈西尼的“小淘气尼古拉”系列插图,均出自法国国宝级插画家桑贝之手。

粗制滥造的插画,在形象上,所有人物都长一个模样,是工作室流水线的产物;在线条上,这类作品的线条粗细都差不多,线条必须封口,这也是为了电脑上色的方便;在色彩上,作品呈现的是没有层次的平涂,没有任何肌理。很难想象,这种插画能够提高孩子的审美水平。

书读了不少了,还是不会写作文怎么办?很多家长让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识字和作文,以为书读多了,就应该会写作文,语文考试成绩就应该好。其实读书与学习成绩二者之间并没有这么简单的、必然的关系。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先生说过:图画书对幼儿没有任何“用途”,不是拿来学习东西的,而是用来感受快乐的。

读书和成绩无关,和教养有关。阅读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阅读的最高境界则是从阅读中享受生活。当你抱着这种态度去阅读的时候,就不会急于将阅读与作文成绩、语文试卷挂钩。有了这种心态,阅读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至于读书的“好处”,那就是水到渠成的“副产品”。


    关注 苗苗阅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