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绘摄影”掌门小米老师:终于勇敢地脱掉衣装,发现世界没有那么冷

 

“绘摄影”掌门小米老师,绘摄影,绘生活...



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轻松关注

————————————

对话人:

 

小米老师(米玉明), 影像艺术家

袁子(袁钦玲),策展人,微信自媒体平台元禾观看(yuanheguankan)

————————————

 

小米老师:我希望每个人都有能力感知世界的美好!
引子——

小米老师和我相识于2011年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当时我是大展组织者之一,她和她的学生都在那届青年大展中收获颇丰。可以说,她是我的第一位艺术家朋友。

这些年,我有幸见证了她的成长,也一起长胖(捂脸)。现在的她,对自己有清晰认识,对未来有明确规划,独立、自信和笃定。

最近,我们聊了聊刚刚过去的2016年和扑面而来的2017年。

————————————
01
 
2016:勇敢地脱掉衣装,发现世界没有想象的那么“冷”!
2016年8月,小米老师携装置作品《第三种性别的展示》参展《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美国布罗德美术馆
袁:2016年已经过去了,据我所知,你2016出了一本书,去美国参加女性艺术家群展《内燃》,在平遥举办大型展览,内容挺丰富的。不知你自己是否满意?最得意的是哪件?

米:2016年夏天,在美国布罗德美术馆的展览我非常满意。这个美术馆对于布展、策划等所有细节做得非常之专业。这样的一个展览由十几个人组成的班底,至少准备了半年多,而平遥大展期间我的展览只准备了匆匆不到一周,经费等都非常有限,很无奈。

关于我2016年出版的那本书《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其反响还是超出我想象的。有很多朋友不断的写信、投稿与我互动,我也希望我能有更多时间与大家交流。这本书其实我花了近十年的思考与教学研究,动手写差不多六年之久,要全面吸收需要有相当的语境与实践准备。感谢中国摄影出版社很用心的出版了这本书,这是对当代摄影文化与视觉意识的重要促进。这本书里提了很多概念:绘摄影、摄影4.0时代、影像感、画面感、陌生感等,我希望我能身体力行的去影响一些人,让大家和我一起享受摄影便捷化的当下,人人成为自己的影像生活家。

小米老师2016新书《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
袁:这些年你参加过很多展览,也看过很多展览。那么你觉得,什么样的展览是好看的?

米:什么样的展览会好看?

我想,好看的展览会有看得见的因素和看不见的两个因素。看得见的因素:展厅的空间和光线,以及作品的选择与呈现等,都会关系到该展览是否好看。看不见的因素就是策展的方方面面的细节,是否专业,策展的美学立场与作品选择等等。前几年,在我国出现很多拍卖会、办展等虚假的金融事件,当然这样的情况在哪里都会发生,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可以说,再好的展览、再著名的艺术家,如果被错误的选择和放置作品,都会是非常糟糕的结果,而是否糟糕、错误,很多观众或者工作人员并不能够清晰分辨。在2016年,很多朋友都听说过中央美院的一个著名的展览事件“基弗在中国”。据说在展览前夕,基弗本人大怒并要求撤销展览,当然有很多内部消息说是别的原因。当我去展厅亲自看了这个“著名”展览时,作为艺术从业者我就特别理解了!一个伟大的思想性艺术家,被挑选出已经卖出的“好看”作品,被乖巧、有序地挂在空间里了,思想和艺术就像被阉割掉了,等于让艺术家”死”了一回,这是原创作者最不能容忍的。

对于未来,我希望并祈祷,国内的一些拥有好的资源和资金的机构,应该更多的、单纯的做一些文化、艺术相关的事情。

袁:说起来,作为同龄人,不管是否甘心,我们已经离理论意义上的青春越来越远了。你觉得自己当前的成绩、状态或者说名气,与你的付出成正比吗?

米:有一天看到摄影家弗兰克在成名后说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适合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他说:“成名真的不同,那种生活很可怕,每个人都想从你身上得到点什么。”这是我恰好记住并应用了的一句话。虽然我知道与世无争去实现理想很难,但是我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且开心多一些,所以会觉得很幸运。我归结为是艺术的魅力,让我一次次走出人生的困境,拥有越来越开心的当下。我想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人间正道不一定是沧桑与蹉跎,人间正道还有山涧水流、鸟语花香……从而生发出无尽美好的事情。

我记得一位西方的艺术家做了一集纪录片:何为美?片中他对美的认知总结了十点:自然、简洁、统一、选择、惊喜、顺其自然等。我觉得对于我的人生,我差不多是用应用了这些美的原则。

袁: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自己的2016吧!

米:终于勇敢地脱掉了衣装,发现世界没我想象的那么“冷”!

《Cold Series》小米老师作品
 
02
 
绘摄影”课堂:启发和呈现学生的天赋
小米老师北京工作室
袁:我知道,你这些年也陆续做了一些摄影教育工作,并且把这个作为你的工作重心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一些怎样的发现?

米: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一直忙于发展经济指数,对于艺术、文化的尊重和保护很不够。诸多原因吧,2015年春天,我借着学院的课题开始,发起了一个私人课堂:“绘摄影”课堂,也开始主动接触院校外的学生。期间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天赋,但是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启发和呈现。现在我个人的精力和力量非常有限,今后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一起探讨和交流“绘摄影”。但我希望是为艺术、文化事业有热情的朋友们加入进来。

袁:在你的“绘摄影”课堂里,总结了哪些教学的经验和有效做法?

米:自2010年以后,我的职业变成了以教学为主,开始是在鲁迅美院开始的“概念摄影工作坊”,因为担心经验不足,那时一个两周的工作坊课程我会备课两个月。即使现在上最简单的课程或讲座,我也还是要花上一些时间备课,因为我发现在这个时代教授“摄影”不是单纯的技法课程,而是要面对每个人带着不同的摄影、艺术、经验的认知。如果是很多学生一起上课,更是要为每个学生做周全的准备。所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差事。

对于摄影教学我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当代摄影的学习,其实无需学太多的摄影知识或技法,尤其对于初学者,当代摄影的学习应该是一场视觉之旅的学习。因为从学习之初就灌输太多的知识、技能,很多同学尤其是女性对于摄影的兴趣会消失大半。其次,作为教师,要敏感的、主动的去发现学生的潜力,如有可能成为作品,给他/她一些方法,督促并帮助他/她们去实现。另外,摄影的学习,我建议不要换太多老师,也就是一个学生不要从师太多,我认为有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就够了,一位可以是技术型的,另一位是创作导师型的。否则不同的老师会给学生们带来太多无用的、个人化的知识,这会对于摄影的学习带入无尽的知识堆里,很难走出个人的创作之路来。

袁:你的个人作品已经自成一家。从色彩上来看,非常丰富和美丽,表现手法也非常大胆。这是不是正是你一再强调的“绘”摄影?你的艺术灵感来自哪里?

米:任何作品的成立都是自我的,也是属于这个创作者本身对时代的思考、具备的文化背景以及独有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真正的创作者都需要具备“自成一家”的底气和准备吧。我强调“绘”摄影,是因为在我介入摄影以后,发现国内对于艺术的认知几乎是零,对于摄影的认知更是局限在了新闻、纪实等范畴,挤压或代替了大众对多元文化、视觉艺术的认知。这个时代地球是平的,东西方早已同步一体化。

每次遇上正在认真潜心摄影的青年人或已经用心玩摄影几十年的老摄友,我都深深的被这种悲哀所触动。 看起来,大家很难有“画面”的突破,其实是很难有来自题材与观念认知的突破,如何突破?这些年来,我想有很多“绘”的方法可以帮得到大家。所以我在我的书中,以三章的形式分开梳理和讲述了,如果有机会听我当面说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我是一个有幸很早就进入纯粹的艺术学习,我的热情和天赋恰好在此,更幸运的是我很早就经历了在纽约的摄影艺术个展,也有机会在纽约的游历与交流。我感受到了当代人以及未来的青年人应有的创作思维与方向。加上,近年来我在院校的教学成绩特别,所以就下了很大的决心来做此事。这个决心对于一名女性来说是巨大的、沉重的、差不多用了一套作品的时间(至少六年)。

我的创作灵感应该是平时对于艺术的热爱、无间断的思考与表现可能性的实践。教学的这些年,与很多学生做了很多作品,因此启发了很多学生的创作思维,现在我希望能这样做对来自院校外的学生,我想知道是否有可能性。

《Army for Fire_no.12》 小米老师作品
袁:说说你比较欣赏的几位当代摄影家吧。

米:与著名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私人关系密切的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他也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他对于现代摄影和艺术的意义都非常关键,他曾经营的画廊是他的私人公寓——著名的291 Gallery。他对于乔治亚·欧姬芙本人的肖像、人体摄影,可以说是惊艳了20世纪摄影界。我想这与他对于现代艺术的热爱有关,他的艺术创作背景不是来自某种事件、某个新闻,而是来自他醉心并汲取的现代艺术作品。

还有一位与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有同样开创意义的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他对于当代摄影的开启与启发也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但是对于很多摄影学习者来说,大多以为像他一样去旅行、去纪实或所谓的人文就对了,其实不是,完全相反。

如上两位对于摄影的发展意义很大,但不是说学生们要去学习100年前、50年前的行为和技法,而是吸取他们的态度与精神。
03
2017:“东方候鸟”即将开启创作新航程


小米老师自拍
袁:2017年已经开始了,你的工作计划是怎样的?

米:2017嘛,我希望可以坐山林之间,耳闻瀑布,满眼仓山,山涧水流......品一壶热茶,温一下远道而来的“红土”(沉香).......心如竹林七贤,自负练达。哈哈,这是做梦!

目前我还不敢奢望,我还是给自己背负了一箩筐的重任,首先我计划影响与引导一些有准备的年轻人,这个准备来自头脑、身心的状态等。这些年接触了很多年轻的学生,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摄影爱好者,我很清楚应该如何帮到一些人。所以计划从2017年的春天开始,也希望袁老师荐举哈,正式去寻找一些好苗子,一起“绘摄影、绘生活”!因为地域原因,主要面向北京的年轻人吧,开设一期青年“绘”摄影课程。我会带领这些学生,走向独立的影像艺术创作道路。

借此机会,有愿望跟我学习的青年朋友,可以加我私人微信:soho52910联系。不在北京的,可以期待5、6月的线上课程,届时我将在纽约现场直播。每年5月,都是纽约的艺术盛月,2017年我想把这些带给对于“绘”摄影有兴趣的朋友们。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今年金秋,收获的季节,我计划请您一起,为同学们策划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绘摄影”展览。

袁:好啊,非常期待可以与你一起工作。那么,你为什么是去纽约,而不是其他更美丽的地方?

米:因为纽约有着得天独厚的“视觉”优势吧。纽约这个城市在我的印象里是一张成熟的、现代的、有创意“视觉图谱”,它有足够的魅力让很多人梦想,让艺术家们聚集、朝圣。也因为太多人看不懂这张“视觉图谱”,但是我们在无数的影像、视频里对纽约已经非常熟悉。我们该如何解读她,如何提升自己的当代视觉认知?我的书里提到,我们已经来到了摄影4.0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制造影像和记录生活,却不能完成对于世界的真实交流。哪怕是有机会来到纽约,更不用说我们每天司空见惯的日常。

从2012年开始,我一直在创作《一直在角落》、《一直在厦门》、《一直在北京》、《一直在纽约》等系列影像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我身在其中的日常。有很多朋友喜欢我的作品,但是也看不懂,所以我想借着这次去纽约,将当代的视觉图谱掰开、揉碎,清晰、有序地展开给大家

2016年《人人都是影像生活家》这本书出版之后,虽然在我的时间里,已经拖了很多年,但是发现还是给很多人、哪怕行内人带来了一些不解、误读和困惑。所以,我想再换个其它方式来阐释吧。

袁:那你美国之行的任务还是蛮重的。

米:我的美国之行是4月底到7月,与中国摄影出版社、艺术公开课等合作,为所有对于“绘摄影”的秘密有兴趣的同学开设这次线上课程。此行,也将开启我的创作新航线吧。今后,应该每年都有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式去吸收、去呈现。

当然,与上世纪的波西米亚族、在路上的行者不同,我想我是来自东方的候鸟吧。

袁:我喜欢这个比喻。祝你成功!

———————————

既往专访:

杨柳:《萨提亚读书笔记》来自生活困境与心灵成长|【我就这“漾”】系列访谈

图像与诗歌爱好者何青:《时间剧院》里有远去的灵魂|【我就这“漾”】系列访谈

龙祎梦:《桃夭》是个关于生命的命题|【我就这“漾”】系列访谈

许浩:《家》希望观者能跳出自己的故事看自己|【我就这“漾”】系列访谈

女博士吴莉:《G27&G28》表达的是我的乡愁和爱|【我就这“漾”】系列访谈

豆亚伟:从《树?我?》你会看到我的叛逆︳[我就这“漾"]

上帝派来的刘慧颖:《遗传基因》想让观众摸摸自己︳[我就这“漾"]

———————————

#征集#过年啦,一起拍照、写东西吧


初二到初七,有个姑娘在黔东南徒步写诗拍照片,及做了一场梦︳一起过年计划


嗲嗲(外公):时间如沙,风中有信,我很想你


痕迹︳43人的2016年度照片
 


———————————

点赞、转发,越来越好看
*绘 摄 影  绘 生 活 *
元禾观看
观看世界,也被世界观看
袁子在元禾观看持续推介优质影像及乱弹
有事:154628575@qq.com
微信号:yuanheguankan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元禾观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