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东:我们今天谈教育,更多的只是因为惯性,并非真正的思考

 

戴着镣铐跳出美感,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教育媒体朋友发来一个链接,是某著名教育官员谈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讲话整理。

朋友说,此文有较大争议,想听听我的看法。

一听主题,估计文章意思不大。浏览一遍,果不其然。

这几年关于教育的讨论很热闹,甚至可以说很激烈 。一些人已经接受了多年前清华大学教授秦晖的观点:“中国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也因为如此,许多人陆续离开了教育圈,不再讨论教育、关注教育,把精力投向了别处。

而教育中人,包括教师群体、教育官员,或为了生计,或为了理想,做一天和尚就得撞一天钟。谈教育,做教育,于他们是工作,是责任。即使听说了“中国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他们的认可度并不高。他们更愿意接受的是“空间不大,但可以有所作为”这样的理念,这是对他们每天“戴着镣铐跳舞”“高压线从中飞翔”行为的肯定和激励。本人曾当中学教师17年,就一直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自己鼓气。既不随波逐流自甘堕落,也不把全部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但求助力学生,问心无愧。

遗憾的是,“戴着镣铐跳舞”本是一种无奈之举,许多教师跳着跳着,却跳出了成就感,陶醉于自己的曼妙舞姿。慢慢地,“空间不大”被无视了,“有所作为”成为主旋律;“镣铐”甚至成为优秀教师功成名就的一个必要条件,就像当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带病工作、为学生不顾自己生病的孩子,为一场监考不送亲人最后一程……诸如此类的故事,就没有资格登上师德楷模的宣讲台。

最后,“中国教育有问题,但不是教育问题”的观点慢慢被淡化了。回避现实体制,只谈个人努力;不谈教育理念,只说技巧方法,成为教育圈中的一种“政治正确”。

每次看到这个现象,总忍不住想起一段历史。当年清兵入关不久后强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男儿奋起抗争,数万人为之丧命,最终活着的人为了活命,除少数流亡海外留在国内的都开始蓄发。慢慢地,汉族男儿习惯了脑后那条辫子,视之若宝,精心打理。两百多年后,清廷式微,剪辫子成为一种革命的象征,许多人却早已忘了先人曾经发出“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的怒吼。

回到开始提到的那篇家庭教育文章。

如果单独看文章的一些观点,比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底色,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也太不会爱孩子,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质教育,都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联系中国现实社会,这篇文章就是老生常谈,讲了一堆正确和不正确的废话。

回复朋友:敌人已经打到指挥部门口,参谋长还在建议“要抓好部队日常训练工作”;大楼已经起火,安保部门还在讨论“如何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旅行团误入沼泽地,导游因受到旅客批评而教育大家人要有宽容之德……

我知道,很多朋友又想问:那你说应该怎么办?不要总是批评,给点建议性意见好不好?

雾霾那么重,你让我吹口气还你蓝天白云,这怎么可能?

不要急着问“怎么办”,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哪一种人?是那种为了生存随波逐流,为了保命落井下石,为了升官见风使舵的人,还是那种如果不能讲真话,也不主动讲假话;即使被迫说了假话,也不会拿“没办法”为自己开脱的人。如果是前者,什么也不用说,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个人非常欣赏一个观点:教育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而现实的中国式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基本已经沦落为:鼓励孩子在显失公平的社会格局中通过个人努力(包括不择手段)为自己谋取一个有利的位置。看不清这一点,关于教育的讨论基本是这样一个状况:普通教师永远只是在谈方法技巧,谈个人成功;教育官员则总是以当朝圣上的讲话开篇,看似谈教育,其实说是政治表态更恰当。

相关阅读:

东哥看人

东哥眼里的中国式教育

我是一头幸福的驴(附笑话两则)





教育自由谈:一个关注

精神成长的个人公众号

ID :maowd121




    关注 教育自由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