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居士与大家交流学习摘录(2015.12.25)】

 

如果知道本来没有境界,自性起用能现一切境界,现境界不著一切境界,那就叫离苦得乐。...





为什么我们学佛不要四处乱跑呢?因为我们还没有彻法源底,智慧光明没现前,没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什么是真、什么是妄……东说“是”,你就“是”;西说“不是”,你就“不是”。没有能力辨别的时候,跑出去了,不就随境转了嘛!

我们为什么修行还总烦恼?为什么每天总有事?为什么总现业障?都是因为不见性造成的。不见性就是不别真,不别真就是著妄相,著妄相一生心就生事了。我们学佛一定要明理,一个修行人天天搞众生,这很麻烦,佛说法度众生,我们要明白众生是哪来的,众生是我们起心动念造出来的啊!起心动念造出来的,可不可得?众生相不可得,众生也不可得,见相离相,不著众生相。如果众生能够明白事实真相,众生就没了,众生是众缘和合的现象。凡是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妄相,不可得。

我们学习佛法,要用法来印心。每天学的戒定慧三学,无量法都是来印心的。佛法是心法,清净心那就是佛,法是清净的,你通过学习佛法,你的心系法,法是心,那就是心法和合,那就叫清净心。为什么我们要诵经念佛呢?念佛的时候那就是心法和合,念“阿弥陀佛”就是法,你那个心是法、法是心,心法和合,那就是清净,清净念。我们读经典是干什么的?学法要知道干什么,让我们明心见性,来印心的,法是来印证你的真心本性的,见性才能离相,离相就是无心了;你著相就会有心,有心就有业,有善恶、有生死轮回。

真心离妄,我们凡夫有执著、有妄想、有嗔恨、有嫉妒,有你对我错的心,那就是凡夫心;佛心是清净的,佛心就是自性起用生的心跟性相应,还是清净的。我们要知道跟佛的差别在哪里?佛无心,心无所住;我们是有心,有执著、有分别、有妄想,有嗔恨、有嫉妒,有对立、有是非、有错对、有善恶、有你我……那么自性有没有这些心?自性没有这些心。自性没有这些心就叫清净心,我们生这些心就叫染污心、叫烦恼心。

什么是烦恼?执著、分别、妄想,嗔恨嫉妒,你对我错,你是我非,你正我邪,这些统统都是烦恼。有这些心不可怕,佛告诉我们把这些心统统转变过来,把妄想、执著心转变过来,转烦恼成菩提。你不念这些烦恼了,转过来念阿弥陀佛,就是菩提。菩提心是什么?念“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就是菩提心。

烦恼怎么成菩提的呢?《坛经》中六祖大师将对这句话做了衍伸,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你看说的多明白!『前念著境即烦恼』,比如说我看见这个花,我就念这个花,执著这个花,粉色、黄色,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花,我喜欢这个玫瑰,不喜欢那个,我著花这个相,这就是烦恼,著相生的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后念我知道花是眼睛现的境界,不是真的,后念离境,离境就是转变念头,我把念花的念头转变过来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觉,就是菩提。我们在生活当中,六根触六尘境界现前的时候,不懂得怎样转烦恼成菩提,因为我们前念都是著境界,所以都是烦恼;能听懂明白了,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著境界,转变过来念“阿弥陀佛”,转过来叫菩提。这个道理明白以后,你才感恩诸佛菩萨、感恩祖师大德教我们念“阿弥陀佛”。

烦恼菩提就是一念之间,凡跟圣也是一念之间。我们怎么变成凡夫的?著境界就变成凡夫了;离境界就是诸佛,就在这觉悟。能够彻底明白根尘境界都是自性所变所现的境界,本来没有;能够一切时一切处不著一切境界,叫菩提不退。“菩提”是觉悟、智慧的意思;“烦恼”是迷惑、愚昧的意思。“烦恼”和“菩提”都是心的作用,悟了是菩提;迷了就是烦恼。怎么迷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执著、分别、妄想,这就是烦恼心,就是愚痴愚昧。学佛是要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明白以后,成佛难不难?

我们现在是道理没真正明白,还要到处去找,找外面的佛!心外求法,求加持,求神通,求感应!求消业障,求“度众生”!度什么众生?度你自性起作用生的念头这个众生——度“执著”的众生,“分别”的众生、“对立嫉妒”的众生!你不能度自性起用生念头这个众生,外面的众生你也度不了,为什么?你心念没真转变!

我们多数人并不知道,无论是苦难、或是幸福,都未曾离开自心的感受。也就是说,你喜欢的人、爱的人,跟你敌对的人,哪来的呢?苦与乐都是自心造的。比如说你想某个人,苦不苦?我们在生活当中去悟道,眼见的一切境界,不要生心;生心,就有障碍了。为什么要讲“本体起用有祸福呢?”不讲善恶祸福大家不相信后面的果报,从体起用迷惑,迷惑在哪迷的?眼见眼前的人物这些境界,就在这迷的,我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这就迷了;怎么叫觉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现相叫境界相,对境界相不能生分别,也不能生执着,更不能生“我要想得到”的妄想,你只要有执着、分别、妄想这个心了,就迷了。

“眼见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看也不对;还让我看,还不让我想,不是折磨人吗?”其实我们就在这斗争,对不对?“我眼睛看的明明是花,还说没有花,哪能没有花呢?”为什么我们大家学佛法这么难呢?就是眼睛看到花了,明明花在眼前,还告诉你没有花。“怎么能没有花呢,怎么说没有呢……然后还不让执著他,在眼前还不让执著它……”我们从这很难转变过来。

当我们般若智慧开了以后,知道眼前的花哪来的呢?是自性起用通过眼根所现的境界。为什么不让我们执著这个花呢?因为自性里面没有,是眼睛现出来的。你想得到花,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花会凋谢。所以说,如果知道本来没有境界,自性起用能现一切境界,现境界不著一切境界,那就叫离苦得乐。

不要整天在佛前求,佛菩萨保佑我离苦得乐,佛菩萨保佑不了你,你心著尘境,苦就来了;心离尘境,乐就来了,那乐是本来的乐,叫清净极乐。如果能够做到从体起用觉而不迷,不住境界,不生凡夫的心,凡夫的心就是善恶轮回之心,你不生这个心,就没有苦了,就不受报;凡夫不见性,六根接触六尘还动念头怎么办?我们生了这个心,所以要用戒法来指导我们的言行,持戒干什么?持戒就是防非止恶,不见性的凡夫,必须得拿戒法来衡量,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凡夫是什么样子呢?心时时生恶,生恶多,生善少,所以天天生烦恼,因为凡夫有“我”,有自私自利的心,就是在生烦恼、生恶。我们听经闻法,尤其学《坛经》以后,知道“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生的恶,恶恶相牵,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互相牵缠,连在一起了,这是害你自己。恶恶相牵拘,把我们就给转到恶道里面去了,这都是我们自己转到恶道里面去的。我们要想解脱,从哪里解脱呢?从恶念恶行解脱出来,变成善念善行,从善念善行变成净念净行,这就是一个转变。

修行就是思想、言语、行为的一个转变,从念花、念人、念一切境界,反过来念“阿弥陀佛”。祖师大德讲:上上根性的人,一句佛号。“唯心即净土,自性本弥陀”,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生自性净土,就是念自性弥陀。如果我们当下明白了,转哪去了?一念就转到净土了。

我们很多同修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还想当生成就,把时间都浪费了……忙活一辈子,也没明白“阿弥陀佛”是谁,是谁在念佛,念佛的是谁。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所说的一切法就是给我们指路的,让我们认识这个“谁”,让我们认识自性叫“阿弥陀佛”!《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佛说法的目的。

“菩提自性,本自清净。”六祖大师的开示,我们要在生活中去悟,就好比我们每天吃饭的碗,碗里面本来有没有食物啊?本来没有。“本来没有”是什么?叫清净——菩提自性、本自清净。碗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能不能装东西?装了东西叫现的“有”,我们现在就是“有”了以后放不下了,是不是这样?我们吃饭也能吃出烦恼来,因为不会观照,吃饭都会生气,“什么破玩意,一点也不好吃……”。碗装了食物,它会不会说:今天装了土豆白菜,昨天装的是大豆腐,碗会生分别吗?碗会说:我就喜欢装大豆腐,不喜欢装土豆白菜!碗会这样吗?不会这样。我们吃饭就开悟了,每天要做如是观照,观照般若智慧现前了,一悟一切悟,观能生处;不要到处去参、去找,找不到!

自性本来清净,好比空碗一样,什么都没有。它本来没有,“有”都是它现出来的,你要回到本位上来,回到“本自清净”。学佛没有别的,回归自性而已。怎么回归呢?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个碗用完了,要用清水刷干净;用完心以后,用什么刷啊?用“戒定慧”、用“阿弥陀佛”。我们用完心以后,今天跟张三见面了,明天跟李四见面了,后天跟王二见面了,张三、李四、王二都在心里装着呢,张三“善”、李四“恶”,王二“最不是东西了”……你心里装的东西全都是这些。我们生是非、生对立斗争,心生善恶的时候,就与清净自性不相应了。

若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住根尘境界,心无所住,于一切境界不生执著、分别、妄想,不就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佛就是你、你就是佛嘛!佛教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这一念息一切妄念。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中开示我们:“故以念还攻於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於念外别得菩提。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菩提矣。”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不是妄念?也是妄念。但是我们要明白,有些妄念接近正念,有些妄念跟正念是一百八十度相反。一切妄念里头,阿弥陀佛这一念与真心本性最相应。这一念就是念念提醒我们,离一切妄念。把执著、分别、妄想放下了,就回归了你的净土,就是你本来面目。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我们学佛目的是什么?要明心见性,见性离相,脱缠离缚——这是正道。现在我们是被“妄想、执著”缠缚了,越缠越多,念头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重,不相应的念头就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我们每天做早晚课,早晨是提醒自己这一天做事情要无心,晚上忏悔这一天做事情有没有心?晚上变成无心,无心做是佛菩萨做,有心做是凡夫做,早晚课多重要啊!中间还要念佛提醒自己,阿弥陀佛是真的,“离此心佛众生外,别有商量处也无”,离了自性弥陀以外,一切都是我们自性弥陀现相、现境界,不要执著一切境界,这叫了生死、叫出轮回,这叫在五欲六尘里面成佛,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见性了生死,自性没有生死,生死是什么?是念头。一念生起来,叫生;念头灭了,叫灭;叫生死。念头有生灭,生灭就叫生死。就像我们把水倒入杯子里面,杯子生出水了,把水倒出去以后,水的相就灭了;杯子有没有随着水的来去有变化啊?没有。自性没有生死,不会因为起用生善、生恶而有改变,不会因为遇到凡夫跟圣人而有改变。见性了,自性没有因为念头的改变有一点改变,自性也没有随着境界的改变有一点改变,自性是如如不动的、不去不来的。我们要见这个能起作用的自性,不要去执著自性起用所现的境界,因为境界相有生灭,叫因缘生法。

我们凡夫是因为“喜欢”、“不喜欢”,因为“贪、嗔、痴”,才会有生死!明心见性,性是空的,空性无一物,哪有生死呢?念头是遇缘生的,遇境缘就会生念头,有念头就有生死;有执著、分别、妄想,贪嗔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人我是非的念头,统统都是生死。怎么了生死呢?就从这个念头上了,“念佛了生死”就是了这个念头,念“阿弥陀佛”把生死的念头、善恶的念头、染污的念头断掉了,那么生死就了了,就叫往生。念“阿弥陀佛”,善念、恶念就没了,念人事物、五欲六尘的念头就没了;我们念阿弥陀佛,那些念头全了了,就了生死。

念佛就了生死、出轮回;念佛就是作佛;念佛是心佛不二、回归自性。“念佛作佛”是佛说的,念阿弥陀佛就是恢复清净心,清净是本来面目,修清净心就是恢复本来面目,不是还有一个心要修,不是要再修出一个心。念佛的时候,就是佛现前,自性佛现前,不要总想外面那个佛去,要认识自性佛。

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了我们本具的智慧德能不能显发,使我们不识本来面目,然后我们造业受报,叫业网牵缠、缠缚。你如是的观照,好比喝水,喝完就放下了,“这个水真甜、这个水和以前喝的不一样,我就喜欢这个水的味儿”——这叫清净心起作用喝水惹事了。我们身心清净以后,明白这个道理、真相以后,喝完水放下,还回到本位上来,还回到这句佛号上来,要回归本来面目。我们要用念佛的方法恢复我们的身心清净自在,怎样叫自在呢?自性时时在。

我们知道本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我们心无所住,别再改道了,别人说什么你也不能改,你要知道,学八万四千法门,读无量经典,目的是干什么。认识自性阿弥陀佛,回归自性阿弥陀佛,这样我们学佛法,就找到了目标跟方向了。


寺 院 宗 旨
以见性为宗,以戒律为基,以净土为归。
 
修 学 宗 旨
建立和合僧团,严持出家戒愿。
学法入佛知见,专精老实不变。

见性安住不乱,妙用慧照现前。
僧宝人天典范,行为定要端严。

慈悲智慧利生,不可恋慕世缘。
修行清净无染,名闻财色不沾。

听经念佛为本,远离盲修杂练。
为众做佛向导,共圆菩提大道。

得道就在当下,不可心外求玄。
无住即是本圆,无念即见佛面。

离相是真出家,心净极乐便达。
五经一论为依,信愿持名为行。

念佛成佛简单,还靠信愿做伴。
借鉴祖师经验,此生成佛圆满。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大悲古寺官方网站:http://www.dabeigusi.com/

大悲古寺客堂电话:0412—3352135

大悲古寺官方新浪微博:大悲古寺官博



    关注 大悲古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