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6-1期 琴和律

 

以微信用户方式登录请点击上方x26quot;清雅真知x26quot;↑↑↑免费订阅本刊 文/蔺学杰  “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



以微信用户方式登录请点击上方"清雅真知"↑↑↑免费订阅本刊文/蔺学杰

“取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代表的古琴,其形制、律制处处蕴含着取法自然的深意。弧形的琴面象征着天,平整的琴底象征着地,法天圆地方;琴身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有额、首、肩、腰,模像人形;琴宽六寸以象六合;设七弦以象七星;琴面上镶有十三个琴徽,代表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古琴上最能体现自然之奇妙的莫过于十三个琴徽,琴徽的位置是按照比例计算得出,是泛音点,分别在琴弦长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五分之二等处。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之为“十二律自然之节”,不管琴弦是一丈长,还是一尺长,他们的泛音点都是在那个比例的位置,这是自然现象,是人不可改变的。在十三个徽位处弹奏琴弦,得到的泛音是最纯正的自然之音,这些音构成的音律体系是“纯律”。

“律”是有一定音高标准和相应名称的音律体系,如果说音乐是一座宫殿的话,那么律制就是通往这宫殿的阶梯。律制有多种,纯律便是其中一种。南北朝时期丘明传谱的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南宋姜夔所作琴曲《古怨》所用的就是纯律。

在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舜典》中,有“虞舜统一律度量衡”的记载。这里所说的“律”是三分损益律,是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得到的律制。它是在中国出现的最早,应用最广的律制,绝大多数古琴曲都是运用了这种律制。

最早有关“三分损益”的文字记载是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书中记述了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得到黄钟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过程。在后来的《吕氏春秋·音律篇》中,更详细地记述了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得到黄钟、大吕等十二律吕的过程。

所谓“三分损益”它的意思是,将原琴弦的长度三等分,然后减去(损)或者增加(益)一份,从而得到新的琴弦长度。弹奏新长度的琴弦所得到的音,正是其上方或下方的音高,如此反复就可以得到按规律排列的一组音。三分损益法阴阳互生,周而复始,是古代贤哲的伟大发现。有当今科学家分析说,三分损益的数理比例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的美学规律。比起完全人工均分的十二平均律来,三分损益律有更多“法自然”的成分。

三分损益十二律的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些看似奇怪的名称都有其含义。如“黄钟”者,冬至之日,阳气始发,阳气钟黄泉而出,孳萌万物,为六气之元。而此声为五声之本元,故以黄钟为名,其位子,其卦乾之初九。“蕤宾”者,夏至之日,阴气幼小,故曰蕤,阳气衰弱不再主事,故曰宾,此律第七,处阴阳之交,故以蕤宾为名,其位午,其卦乾之九四。十二律是据自然万物的盛衰,结合阴阳五行来命的名,原来这名字里也含有了效仿自然的意思。

古琴音高定调在古代没有统一规定,有的派正调以三弦为宫,黄钟为律,称为黄钟调,定调较低。有的派以三弦为宫,仲吕为律,称为仲吕均。有的派以一弦为宫,不定音高,称为宫调。另外,还有的琴曲标注为“宫音”或“羽音”的,所指的是正调定弦时,以宫(羽)为主音的宫(羽)调式,与前面的宫调又不相同。现在主流的做法是,正调以三弦为宫,仲吕为律。仲吕相当于十二平均律的F音。这是音高居中,音质最好的定弦,是符合琴弦振动这个自然规律的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尊重自然,注重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传统音乐艺术审美中,“天人合一”表现为对“和谐”的高度追求。古琴音乐艺术审美的经典著作《溪山琴况》,就是把“和”作为最重要的审美标准,列在首位。

宇宙万物都其规律,“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不正是古琴艺术的一条规律吗?查看以往文章请 — 点击文首刊名 — 进入平台简介 —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欢迎扫描此二维码关注"清雅真知"





本平台致力于志趣相投的好友间共赏、交流好文,了解、学习、传承文化,各类版权属于原作者。本文等非原创文章推送时由于联络不便或无法确定原作者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在这里对作者的理解支持表示深深的敬意。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微信平台留言删除


    关注 清雅真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