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大教堂

 

时常在想,仅通过一位艺术家的生平、性格、喜好,真的能很轻松猜出他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吗?...





时常在想,仅通过一位艺术家的生平、性格、喜好,真的能很轻松猜出他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吗?

有这么一位作曲家,我们就先不提他的作品。

他的情商是臭名昭著的低。倒不是说他脾气不好与人交恶,而是他基本就不怎么懂如何跟人打交道。

他一辈子也没有几个私人朋友。终身不娶,因为他给姑娘写的情书读起来都像是音乐论文。

无论年纪多大,他都喜欢追求十几岁的少女,只是苦于他古怪的性格从未成功。晚年时他也放弃了追求,仅仅满足于每天在喜爱的姑娘门前放一支花,尽管那个姑娘和他年龄相差了50岁。

他毕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除了音乐和宗教外,他对世界上的其余东西近乎一无所知,也认为毫无必要去了解。书架上除了圣经和乐谱,基本没有其余任何书籍。

他对瓦格纳近乎是毫无自尊的崇拜。见面即称“大师”,在瓦格纳面前不肯坐下,甚至不敢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瓦格纳看,仿佛会亵渎自己的神灵。

当时,古典音乐界里以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为首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流派,相互认为对方是音乐界的异端,以汉斯利克为首的一批勃拉姆斯派乐评人长期曲解、贬低和辱骂瓦格纳的作品和支持瓦格纳的人,他自然也不例外。他感到委屈、并且不敢相信居然会有人如此恶意对他,但又不知如何反抗,于是只能继续埋头作曲,却又不敢把作品拿去公演。

他曾鼓起勇气亲自指挥乐团公开演出自己的一首交响曲,却遭遇了音乐史上著名的首演灾难:在场的敌对乐评家在开演不久就放声大笑,不久后整个音乐厅都跟着大笑起来,场面极其尴尬混乱,演出被迫中止,观众纷纷退场。他在台上不知所措,老泪纵横。

由于乐坛的勃拉姆斯派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对瓦格纳无条件崇拜和支持的他在音乐界举步维艰。大部分时候乐团都以“无法演奏”为由拒绝他的作品,身边人偶尔费尽心思帮他谈好的演出也经常被临时无故取消,在音乐学院里任教也常被同行排挤,甚至被院长直言“你应该把你的作品扔到垃圾桶里去”。他精神近乎崩溃,但是对此束手无策,只能苦闷地继续作曲。

后来终于有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指挥愿意指挥他的作品公演,他惶恐的去参加曲子的排练,整个过程中都在旁边坐立不安,不知该如何表达对指挥的感谢,最后满脸通红的掏出口袋里仅有一个硬币硬要塞到指挥手里,并真诚的举杯祝他健康。

他对自己的作品极为不自信,无论是久负盛名的大师还是普通的无名之辈,只要对他的作品提出批评意见,他都会去诚惶诚恐的修改,常常留下多个版本的乐谱,另后人整理起来颇为头疼。

他身材矮小,衣着随意,家里极其简朴,不知享受为何物,视学生凑钱送他的一张床为“唯一的奢饰品”。

简单的归纳他的性格:虔诚,鲁钝而木讷。

从他晚年留下的屈指可数的几张照片也可以看得出来。



但是对于熟稔古典音乐的人来说,他的名字如雷贯耳。

安东·布鲁克纳(Anton Bruckner)。



布鲁克纳的音乐是什么样的?

常听到夸奖一个人文采好的说法叫“胸中有丘壑”,那布鲁克纳胸中几乎就是宇宙洪荒。

布鲁克纳的9首交响曲,尤其是最著名的第七、八、九三首,或许是整个人类音乐史上最恢宏、崇高、壮美、神性的篇章。他的交响曲拥有前所未有的庞大结构,通过不断的重复、变奏和铺垫,建立起绵绵不断、铺天盖地、一浪高过一浪宏伟高潮,将听者彻底征服,因此常有评论形容他那些宏伟的音浪为“声音的大教堂”。他在音乐中表现出的那种完全超脱了时代、甚至超越了人类世俗的爱恨情仇的崇高意境,在震撼我的同时,也常常令我感到困惑,因为这样的音乐和布鲁克纳本人的性格和生平是如此格格不入。

我在上面只是主要列举了他性格上的不足之处,布鲁克纳在音乐上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从小学习各种乐器,10岁能熟练演奏管风琴,在22岁时参加管风琴竞赛考试中乐理知识之丰富和演奏技巧之高超另数位考官惊叹“他比我们加起来知道的都多”,中年时成为享誉欧洲的管风琴演奏大师,40岁开始创作交响乐后,才开始遇到诸多挫折。

也许天才的世界本就不是凡人能够明白的。

他写了6部交响曲,其中只有第四交响曲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余作品都被拒演或者反响冷淡。整整20年,他逆来顺受的生活在因为对瓦格纳的支持而遭遇的无限冷眼、误解和嘲笑下。他默默的忍受了过来。

幸好这是一个很俗的故事,因为它的结局是美好的。

在经历了我上述所说的一切后,布鲁克纳已经60岁了。

他的第七交响曲在莱比锡上演后引起轰动。

连反对他的乐评家们在面对这一巨作时都不得不要么闭上嘴,要么极不情愿的承认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更多的乐评家则是反复的说:“我们怎么能忽略了这样的天才如此之久?”。第七交响曲迅速席卷了德国,随后是奥地利,荷兰,甚至英国和美国也被这部交响曲所征服。指挥这部交响曲首演的赫尔曼·列维直接了当的评价:“它是自1827年(贝多芬逝世)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品。”

8年后,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上演并再次引起轰动,这次整个音乐界彻底倒戈并为之征服,并评价其为“19世纪音乐的皇冠之作。”,他成为了名人,被维也纳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包揽了各色音乐学会的名誉会员,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成为中心人物。

当他面对几乎把音乐厅掀翻、罕见的持续了整整半小时的鼓掌欢呼,热泪盈眶地不断鞠躬致谢时,不知道是否有想起之前不堪回首的20年呢。

他回到了自己简陋的小屋。当和他才华相匹配的荣誉终于降到他头上时,他最习惯的生活方式依然没变:祈祷,作曲。当他的第八交响曲辉煌的成功甚至惊动了连奥地利皇帝,使其亲自下访并询问他有什么愿望,他只是怯生生地说,能否让汉斯利克(当时为数不多依然反对布鲁克纳的乐评家)不要再写他的坏话。

只可惜第九交响曲最终只完成了完成了前三个乐章。

安东·布鲁克纳于1896年10月11日去世,葬于圣弗洛里安大教堂曾经陪伴了他整个青年时期的管风琴下。

他的音乐被认为是德意志音乐以及整个古典音乐的最高峰之一,在福特文格勒,约胡姆,卡拉扬,切利比达克等20世纪一众指挥大师的推动下,逐渐成为现在上演率最高的交响曲作家之一。叱咤20世纪古典乐坛的卡拉扬一生录制的最后一张唱片就是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切利比达克甚至认为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超越了贝多芬,是交响乐史上的最高成就之一,是上帝送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这些都是后话了。

据说当布鲁克纳听说自己的作品甚至传到了美国,在纽约上演并大获成功后,高兴得手舞足蹈:“看来美国人不光有钱!” 我常想,若是我穿越到那个年代,告诉他,我,一个21世纪遥远东方大陆一个丝毫不信宗教的人,被他的作品感动而震撼得无以复加,他会怎么想呢?

应该会很高兴吧。我希望。



这是我这篇文章的题图,原作为剪纸画艺术家奥托•伯勒尔的作品《布鲁克纳到达天堂》。

李斯特和瓦格纳热情的上前迎接,舒伯特在后面想要握手,舒曼和韦伯赶忙上前,莫扎特兴奋的向贝多芬这个消息,格鲁克和海顿在台阶上欣喜的眺望,亨德尔张开双臂表示欢迎,巴赫则在最后面愉快的弹起了管风琴,天使们随乐在天空中快乐的飞翔奏乐,而最左边,被一位小天使拉着的布鲁克纳似乎依然不敢相信自己所见情景,受宠若惊。

愿他最终找到自己追寻一生的天堂。

书单
艺术史书单三部曲:入门者
艺术史书单三部曲——进阶篇
2015 艺术类书籍你最推荐的一本是什么?
现当代艺术理论方法论书单
对常出没于书单中艺术类书籍的点评
展览
梵高|毕加索||未完成|空白
艺术
最后的晚餐|女文青最高境界|弗里达卡罗|维米尔|马奈|日本版画
古希腊没节操小故事们
我心爱的少年啊,他死后开成了一朵花
胸脯四两腰四寸,这位美女究竟是谁?
他让女神脱掉了衣服,然后呢?
神话 | 你追我,如果你追到我,我就…
古代奥运会竟然起源于撕逼
抢个苹果而已,为什么要光着身子?
拥有一位猥琐叔叔是什么样的体验?


    关注 巴别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