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读《念奴娇·过洞庭》60422

 

读诗,如果说有什么好处的话,就是当你心情实在糟糕的时候,可以在古人身上找到共鸣。南宋词人张孝祥在他三十四岁的...



读诗,如果说有什么好处的话,就是当你心情实在糟糕的时候,可以在古人身上找到共鸣。

南宋词人张孝祥在他三十四岁的时候,受政敌进谗言陷害,被免职。途经洞庭湖,写下了《念奴娇·过洞庭》这首词。

将近九百年后,我们用今天可以查到的文言闽南语——也就是唐宋时期的普通话河洛语的一种近亲语言——来读《过洞庭》,发现它的韵律很美。

比如,由洞庭的“庭”字开始,整首词有20个字,也就是有六分之一的篇幅里的每一个字,都包含有类似“应”的音。除了普通话也押韵的一些字之外,还有“更无一点风色”的“更”和“短发潇骚襟袖冷”的“冷”等五个。好像作者经过洞庭湖的时候,这个“洞庭”的“庭”字在他心中荡漾,泛化成20个化身,在整首词行进的过程中以一个很高的频率,不断地出现。从这个“应”的音,很容易就联想到清白的清,明白的明。至少他自己可以明确,他是清白的。这也许是他心头缠绕的东西。

再比如,整首词的头和尾,分别有几个字是入声字,是短促的“it”。开头三个,结尾四个,相互呼应,非常完整。他们所属的句子也非常重要。比如,“更无一点风色”这句,是给整首词定调,没有风,很郁闷。一定要读出入声,“【更无一(it)点风色(sik)”,才有那种一切都静止了的感觉。最后一句,是引用了苏轼的“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改成“不知今夕何夕”,让两个“夕”字放在一起,好像是歌曲结尾处的鼓点,非常干脆的两声“咚!咚!”,“【不知今夕(sik)何夕(sik)”,然后就没有了。如果拍成音乐录像,就是让镜头从洞庭湖青草湖的远景开始拉近,结尾处再次回到远景——湖很大,人很小,没有风,衣裳安静地垂着,小船无法扬帆,只能艰难地慢慢前行。万籁俱寂,只有自己在唱歌,干脆就跟这个“万籁”开party吧。长路漫漫,已经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天了。“【不知今夕(sik)何夕(sik)”。

讲到现在,你一定已经在嫌我太罗嗦了。让我们赶紧来听一听,这首《过洞庭》用闽南语念出来,是什么样子。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一点资讯:翼论文章

短文每日60plus秒,不见不散:)

【点开本页开头图片下方的音频,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喜马拉雅页面,听:)】


    关注 翼论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