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后学与阳明心学的变异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不少对初学心学的爱好者都有这样这样问题:为何阳明心学没有取代程朱理学?有的爱好者还简单地认为心学倡导人性解放、不利于统治者等。事实是怎样呢?这期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阳明后学。

王阳明去世后,阳明学派分裂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等七个学派,其中泰州、浙中影响较大。然而,黄宗羲认为:“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王艮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王龙溪是浙中学派的代表人物。



泰州学派讲学场景还原。

王艮教学的对象主要为下层甚至不识字的群众,如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这使学派大盛,也合乎王阳明心学“愚夫愚妇可学”的观点,又为阳明心学的流弊打下基础。王艮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在他看来,因为百姓日用已经是圣人之道,所以没有刻意去做功夫的必要。

泰州学派的传人,如罗汝芳、周汝登等,都是崇尚虚无、沉迷禅学道术的,直至学派背离儒家“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宗旨。

王龙溪以“四无”去“四句教”,即心体既然无善无恶,意、知、物同样无善无恶,那么无善恶可知可格,“致良知”的功夫就没有必要存在。可以说,王龙溪的“四无”实质上从根本上动摇了阳明心学的基础,因而他做补救说:“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王龙溪贬低知识,玄谈本体,直接导致空谈之风,因而黄宗羲认为王龙溪的学说接近佛老,致使王守仁之学渐失其传。

另外,以邹守益为代表的江右学派提倡“主静”、“主敬”,也是把阳明心学局限于道德涵养层面。罗洪先、王宗沐、朱得之等重要的阳明后学都持“三教合一”或三教本质并无不同的态度,他们的后学渐渐流于佛老,也是阳明心学变味的重要原因。

明末及之后人们对心学的批评,主要是由于阳明后学带来的不良风气。有些人也会把矛头指向王阳明,把阳明后学的问题归咎到王阳明头上。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心学不无关系,然而阳明心学是建立在王阳明个人天赋、广泛学习、长期历练、不懈探索基础上的。阳明后学中有些人没有王阳明的天赋还不愿意去努力,却希望如王阳明那样悟道,这如同登高楼,希望不经过低层而直接上到顶楼,终究只得空中楼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通过“查看历史信息”看往期内容。

小编的网上书摊    http://shop.kongfz.com/128873/

欢迎投稿或提供相关资料!


    关注 大心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