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推荐】关于 Florence 多余的话

 

关注“indienova”,挖掘独立游戏的更多乐趣123←关注indienova 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indienova”,挖掘独立游戏的更多乐趣

前言


是的,就像当时的《纪念碑谷 2》一样,Florence 是一款第一眼看上去就不是我会喜欢的游戏,而我也终于只是在另一次失眠的时候通关了它。到底有些多余的话不吐不快。
夸张、符号、表意的交互
它没有那么差,我也享受这个轻飘飘的故事,但这真的不够。

那么 Florence 少掉了什么?我不是 Florence,我没有灰色黯淡的人生,没有少年丢失的梦想(是的,我现在还拎着这它呢),我也不需要另一个人来填补其间的空虚。——哦,请别误会,这当然不是什么炫耀,我也完全理解这个设定已经显现出了这款作品的用心良苦:无非想要用一张大众脸弥合玩家与玩家的不同,使用一个相对普世的主题增强代入。说实话,这比蹭蹭热点、煽动情绪的公众号又高明到哪里去了呢?就算话已难听至此,这也并不能解决这个基本冲突:我不是 Florence。
Florence 甚至不敢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因为深刻的故事必然是个人化的,而个人化的故事将会把这款作品玩家与角色的脱节这一弱点表达更加淋漓尽致。毕竟,玩家与角色的联系只体现在交互的比拟上:玩家就像没有读过剧本就被拉去演戏的演员一样,唯一的代入只能通过夸张、符号、表意的戏剧动作(QTE)达成。有些时候,这些戏剧动作的确起到了作用,既然它们那样夸张、符号与表意,但即使如此,这也不是因为我在那一瞬间成为了 Florence。这种感动与代入与观看肥皂剧没有任何不同,被迫参与 Florence 的表演也许的确有那么几分帮助我理解了这个角色,但也仅此而已,不比强行插入旁白更多。
Florence 与其他
Florence 与 Celeste 的差别在于它的机制(说是机制都嫌过分,不过交互)是表演性质。但我并不排斥表演性质的机制。我站狂吹的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的也可以说是表演性质。可是它妙在两点:第一当然是它的演出非常华丽、曼妙(当然是在设计层面)——但其实这没有那么重要;第二,它对于玩家的要求不过就是目瞪口呆地看完这场演出。是的,仅此而已!它可没要求你成为其中一员。你在游戏中的身份也不过是看客。
你的任务基本上只是看完这本图画书


如果你是一只猫,就不要学人家汪汪叫。有些时候,我对游戏的要求也不过如此罢了。
实际上,就我个人奇怪的口味来说,我对于表演性质的机制有着天然的没什么道理的喜欢。这种喜欢或许是因为,就可能性而言,我还是可以朝向 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 努力的,但是这辈子我都很难做出 Celeste 那种游戏。又或者在于,这种游戏为那个无聊的机制 vs 叙事的辩论提供了某种坏学生的答案,虽然没有错,但又不是标准答案。而我从来都不是什么好学生。

我因此表达过对于以下几款小品的喜爱:Lieve Oma,Three Fourth Home,Where the Goats are。最新得到的消息,Where the Goats are 的作者还要做一款类似的新作。

它们的机制都与故事无关,也少了 Florence 极富寓意的象征。但这种无关的叠加又能够让你体会到某种 2 + 2 > 1 的力量。这种表演或许更加接近表演,也更加接近真实:如果不是漫长农场生活的日复一日,外面的世界的来信或许就少了一种魔法。这种表演让你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成为了化身角色。因此,在那模糊的象限之中,我宁愿认为它们与 Celeste 的差别没有想象之中那样大。

而 Florence 的表演说到底只是一些巧思之下的 QTE 罢了。

我独爱一个情境,也是诸多评论之中少提的:那个唯一不需要操作的男友离开的场景。当然是心情上的放手:一旦接触屏幕,或者任何操作,男友都会快步追上去,而这追逐只会让未来更远。
使用 Google 图片搜索并不能得到许多类似结果


这也不过巧思,也不过 QTE,也缺乏推向更加深度的讨论,但却至少突破了那堵墙。

如果 Florence 紧紧(并且仅仅)抓住某个点深挖下去呢?是否如最早前瞻之中所说,它的缺憾的确在于诸多迷你游戏分散了情感体验?

Florence 并不是不好,那些符号、象征的精彩,也早有人论述。只是止步于此。

如果它自称是一本可交互的故事书呢?会不会好一些?


←关注indienova 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 indienova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