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还能活多久?

 

一上地铁,几乎所有人都低着头在玩手机。当然,也有仰着头举着手机在看的——早晚高峰时段的地铁里实在是太挤了。但...



一上地铁,几乎所有人都低着头在玩手机。当然,也有仰着头举着手机在看的——早晚高峰时段的地铁里实在是太挤了。

但不管有多挤,也阻挡不了人们玩手机的热情,哪怕是把手机放在前面人的头顶上、肩膀上、颈窝里,或是快贴着自己的鼻子尖,呈现出一种时刻准备舔屏的姿态……

不过说他们是在“玩”手机,也不太科学,尽管确实有很多人在玩游戏,看视频,发微信,刷朋友圈,但也有很多人,他们真的是在“阅读”。阅读各种订阅的公众号文章,从购书网站购买的电子书,网络上下载的各种免费资源……

人们对文字如饥似渴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场面从未如此感人。

前些年,地铁上还能看到很多捧了书,或是在狭窄空间顽强地半展了报纸在看的人,这样的景象似乎是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再过几年,如果地铁上还有人捧着一本纸质书在读,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地铁里有人展开一卷竹简在读一般来得愕然。

是啊,现在谁还愿意随身带着书出门呢?又沉又占地方,在公共场所一打开书,显得又矫情又刻意。而一个小小的手机里就能装下几百几千本电子书。

有的人甚至都不愿意买纸质书了,放在家里太占地方!21世纪,什么最贵?房子!两三百本书就能放满一个书架,上千本书要占满几堵墙。要是赶上搬家,那可真叫一个“书到用时方恨少,一到搬家只嫌多”。啥叫学富五车?啥叫汗牛充栋?

但在使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看电子书时,会发现我们丢失了很多阅读的乐趣。电子书失去了形体,只剩内容。

在阅读一本纸质书时,能摸到每纸张的质地和纹理,能闻到纸张和油墨散发出的独特香味,连印制的文字似乎都比电子屏上的更生动鲜活。

书页一页页翻过,已经看过的页面在手里慢慢变厚,这种直观的感受也远非电子书生硬的数字页码逐渐变大可比。如果想回看一下前面某个相关内容,只需信手一翻;换成电子书试试,我点,我点,我点……在第多少页来着?



每一本纸质书都有自己独特的面目,在选纸、排版、封面、装帧上都看得出制作者花费的心思。

而换到电子书上,不管你正在看的是一本历史人文类的书,还是一本小说,抑或是一本百科类童书,摸上去的质感全都一样,一块冰冷或发烫的塑料或者金属——你的电子阅读器。

而且,对于下面这样一种手感舒适、装帧精美,高大上的大开本图文书来说,这么大的版面(单页尺寸270*205 mm)该如何塞进这么小的手机屏幕(105*60mm)里呢?



现在数字出版、网络上的信息虽然获取方便,但它们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这些信息太过芜杂,内容巨大,没有经过细致地整理,其中还有大量无效重复甚至错误的内容,人们在这些信息的海洋里,很难打捞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去图书馆借书时,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就是在别人还回来的书堆里翻找,经常能比直接在书架上找更容易发现自己喜欢的书。原因很简单,还书箱里的书是已经被借书者选过一遍的书。

而纸质书的内容由专业编辑进行选择、加工、整理,设计师精心设计版式和封面,把图文以极具美感的形式结合在一起,最后再挑选适合本书内容和主题的优质纸张来印刷。

另外,纸质书的阅读不伤眼不费电,一不小心落到地上,也不怕把它给摔碎了。纸质书还可以和别人共享,借给朋友,转卖他人……

以上表述看上去像是出于故步自封的传统出版从业者对于新技术的恐惧。其实,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放到历史长河中,类似的转变之前也出现过。在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代,由竹片、木片制作的简册是最主要的文字载体。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书就是一卷卷的简。有了纸张后,人们把字写在比竹木简轻薄得多的纸上,仍然卷成一卷存放,这个叫卷轴。



也许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也有很多习惯了使用竹简的老式文人对新出现的纸书疑虑重重:

这么轻薄的东西,能用来写字吗?能用来保存流传千古的圣贤文章吗?不会被虫子吃掉吗?烛火一燎不就烧了吗?小孩一撕不就破了吗?沾点水不就毁了吗?

哪有我们的竹简来得厚重、扎实,一晚上读完一车,满满的成就感!一辈子读过的书以吨计!

从公元105年,东汉朝廷开始推广蔡伦的造纸方法,到公元402年,东晋权臣桓玄下令以纸代简,也就是说,纸书完全取代简,用了约三百年的时间。

现在,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又需要多长时间呢?肯定用不了300年。

30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300年后的书又会是什么样子,在高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无法想象。说不定到那时候人类都不用看书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整本整套整书柜的书,可以像打吊瓶一样,或者是通过脑电波感应,直接往人脑中输入。

总之,电子书想要完全替代纸质书,还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不过,随着纸价越来越贵,人们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越来越强,纸质书越来越贵倒是确定无疑的趋势。

21世纪最贵的除了房子,还有孩子。如果纸书时代终将逝去,我们该怎么告诉孩子,曾经,我们的书并不是那种按下键屏幕才会亮的电子产品。

曾经,它是一张张翻起来会哗哗作响的纸页装订成的书;

曾经,它是把一张张纸页对折起来,用线缝在一起的线装书;

曾经,它是一张长长的纸卷起来的卷轴书;

曾经,它是一块块竹片、木片用绳子编起来的书;

曾经,人们把字刻在乌龟壳和牛骨头上,很难移动的青铜器、石碑上……







歪歪兔童书馆最新上市,《书的历史》——一部书在数千年间的发展演变史。

这本《书的历史》,为所有爱读书的孩子精心编绘。

字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纸是如何造出来的?

书是如何做出来的?

先有纸还是先有书?

以前的书是什么样子?

未来的书会是什么样子?

……

孩子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书的知识、故事、历史,都在这里。

——别人了解书里的故事,你还了解书背后的故事。

我不知道纸质书还能活多久,但我知道,把这本书带回家,至少能存放几十年,让孩子了解中国书籍在几千年间的变迁。历史、文化、手艺、传承、记忆,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一份送给爱书的孩子最好的礼物。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歪歪兔官方微店】进行选购哦!

购满80元,即可获赠歪歪兔超轻黏土创意试用包哦!。

如果觉得文章有价值
请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或置顶公众号


    关注 歪歪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