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全民狂欢中保持优雅地旁观?

 

生活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聚会、狂欢。显然,并不是每一场狂欢都正对我们胃口,总有要当一个旁观者的时候。但即使是做旁观者,也该有优雅地姿态。...



● ●
众所周知,2016年4月14日科比打完了职业生涯最后一战。几乎所有的社交平台、新闻网站都在发布相关信息。平时从不关注篮球的女球迷,大喊着“科比别走!!!”用朋友圈表达自己的震撼和留恋。

总之,“科密”在这一天数量激增。

全民怀念活动进行不久,睿智的聪明人们终于看不下去,科比最后一役的画风突变,成为“假装和科比很熟日”。









社交网络上从来不缺热点话题、热门人物,刷屏刷得多了,就有人总结出“假装和某某很熟日”,各种反讽段子不断,真真是妙语连珠。

你觉得这是机智?抱歉,我只看到了满满的恶意。

所谓“假装和某某很熟”,潜台词无非就是:我还不了解你,你连某某是谁都不知道吧,装什么装!
● ●
 
首先,以恶意去揣测一个人的真诚是不对的。

科比退役那天,职小问也发了稿子表示不舍。可能有人要说了,你都不看NBA有什么好不舍的。但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淋漓尽致、人尽皆知的热爱。熬夜看球、一场不落的真球迷的眼泪固然情真意切,我这个“伪球迷”的不舍也不能骗钱啊。起码就我了解,身边有很多不那么痴迷篮球的人对科比退役的也是颇多感慨。或许他们并不爱慕他场上的精彩,而是仅仅怀念当年那个天天上课看转播的同桌,怀念湖人、火箭球迷在教室“针锋相对”的岁月。我们尊重嗜好,但也没必要对浅浅的喜欢嗤之以鼻。

有的爱似海深,有的喜欢浅,但这不该成为被恶意揣测为盲目跟风的理由。大家都不是世外高人,没必要觉得别人特别傻,唯有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

其次,如果真的对刷屏无感,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不看。强行获取存在感,好比非要在别人婚礼上大闹一场吸引眼球一样,不是说不行,但终归不雅。

常常有人在全民刷屏时表达气愤:“到处都是科比!你们和科比很熟吗!刷个微博全是科比!”这种对信息多样性的坚持令人佩服,但表达方式却让人觉得不太舒服。互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超强的互动性,处于网络上的每个节点本质上来说都是完全平等的。所以完全不必将自己置于信息接收方的地位,时刻处于“为什么要逼我看这个”的被害妄想中。不感兴趣,取关就好,没有共同语言,屏蔽就可以。

社交网络里,我们往往是因为觉得对方有趣才关注他。但一个再对自己胃口的人也会有那么一个两个与自己不同的点。成熟的做法是求同存异,而不是因为失望讥讽对方。
● ●
 
今日头条有篇关于跟风的文章《科比退役,怀念张国荣,周杰伦大婚,其实我们都是跟风狗》似乎颇具道理:关于张国荣,如果了解他的事迹和作品,反复的观赏,无数次的回味,每年的纪念值得尊重。有个词叫“一岁一哭荣”,足以展现张国荣的魅力足够延续至今。但是,如果只有每年4月1日才会想起他,平时根本抛在脑后,跟风的悼念带给人更多的可能是反感。

但道理不能这么讲。且不说如果一个人三天两头发些和偶像有关的消息会不会更加惹人反感,就像很多人对狂热粉丝的侧目。但就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轨迹来说,维持生计占据了我们的大多数时间,喜好只在特殊节点被展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怎么分辨是有感而发还是跟风行为呢?

1983年,美国新闻学教授戴维森在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中指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都非常自然地认为自己是真心悼念哥哥,你与我是朋友,我相信你的判断力,你也一定是发自真心的欣赏哥哥。但他不一样,他就是跟风,就是想混入我们粉丝群!

拜托,不管是不舍科比,还是怀念哥哥,发条朋友圈、发条微博都不发钱好吗。

之所以可以轻易为别人打上跟风的标记,归根究底是认为喜好定义了一个人的价值高低,所以才会有人假装与某人很熟以此抬升身价。但事实上,真正自信的人只用自己标榜自己。你的价值并不因为你喜欢谁而改变。

生活里,会有各种各样的聚会、狂欢。但显然,并不是每一场狂欢都正对我们胃口。除了培养自己做个社交达人,适应每一场聚会的聚光灯,有些时候我们也要习惯安静地坐在角落。做主角有主角的要求,做旁观者也有旁观者的姿态。做好一个旁观者,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留条路,或许有一天你也会有属于你的聚会,届时你一定不会希望他人恶语相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今天的聚会我们也不必去破坏气氛;另一方面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太过入戏的旁观者除了浪费自己时间、消耗自己的情绪之外,并没有任何收益。生气伤身,戾气太重不仅影响自己与他人的相处,也会伤害身体健康。人们或许不喜欢朋友圈被跟风狗刷屏,但一定更不喜欢对生活总是充满负面情绪的人相处。

面对全民狂欢,如果无法投入,不如友善地表示理解,或者冷静地置身事外。

做一个优雅的旁观者。




如何才能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


扼杀梦想的五个方法


你该在30岁前看透这4个法则


22岁,你需要懂的六件事



↙点击访问职问网站,了解更多你想知道的职场答案


    关注 职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