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加拿大小留学生会遇到什么? (一)(语音)

 

教育包括教导和养育。东西方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加拿大教育差异:第一,教育局在设定学校时,没有刻意地去作区别。第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大纲,没有课本。第三,没有什么硬性考试。但是西方教育不是“玩儿”。...



王立 (分享人)

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专门研究唐朝那些事。著有《唐代教坊考》,集八卦和学术于一体。现居加拿大,是编辑、翻译、写作者。
1
现在出去读书越来越早,以加拿大为例,小学和初中留学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公立,私立,特许教育? 有没有重点学校和普通校之分?

加拿大的高中从9年级到12年级。加拿大的教育体系是省政府管理本省基础教育(K-12)。各省教育局规定会有差别。温哥华所在的BC省规定,小学生留学必须有家长陪护。但事实上,初中生如果没有家长陪护、也不容易找到寄宿家庭。因此,客观而言,9年级以下的学生留学时,一定要有家长陪护。我个人也认为,这是非常必须的。教育包括教导和养育。9年级以下的孩子无论从心智、情感、身体方面还都不够成熟,不足以独立应付留学生活。想送孩子出来留学的家长们,要先有这个意识,再看您的孩子是否送出来留学。

在公校、私校差异方面,加拿大和美国还有区别。加拿大公立教育非常发达,而且很均衡。大致有三点原因导致这种均衡。

第一,教育局在设定学校时,没有刻意地去作区别。学校的建立和规模是按照居民区人口数量安排,老师配备是每年教育局统一聘用、流动性强。

第二,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大纲,没有课本。学生每年升级时重新分班,老师们不会升级,教某个年级的就基本固定于某个年级。

第三,没有什么硬性考试。比如四年级有一次所谓的通考,但参加与否都是学生自愿——我儿子考试后,我都不知道他多少分。因此,与其说学校有差异,还不如说是某个老师有差异。老师如果表现不好,也很容易被解雇。BC省有一份第三方独立做的学校排行榜,其中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就是四年级那次考试,所以很难说明实质性问题。

加拿大的私校分两大类。一类是家长们心目中的私校,另一类是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专门招收留学生的私人成立的学校。这一点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

在此只介绍第一类私校。私校大多数是教会学校,分天主教、基督教的。教会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圣经》宣讲。也有非教会性质的私校,这类私校在学习要求方面较公校严格。另外,与公校相比,私校管理更严格、课后活动也更多,但要求家长参与的程度也更高。对于本地学生,公校免费。但对于留学生,因为公校也要收费(今年是全学年14,000 加币),所以私校的费用还不算很高。不同私校费用不同,从几千加币到五六万加币都有。少部分私校提供住宿。私校的教师不归教育局管理,由学校自行聘用。暑假期间,公校完全放假,私校往往会组织学生去海外旅行或者做义工(学生一般需要支付费用)。

所以选择私校,家长要考虑信仰取向和经济承受能力。另外,私校往往没有给母语非英语的学生补习英语的 ESL,这也是建议留学生慎重选择私校的一个原因。
2
您看到的北美基础教育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很多人说西方基础教育不如中国,光玩不学。您认为呢?

首先说,北美的基础教育与中国最大的不同点。

我刚给国内的一家报纸写了篇关于移民的小文,其中有一小段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东西方教育理念大相径庭。相对于中国的知识学习为主要目的、以考评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现状而言,西方教育更侧重与人格塑造、心理完善、体育健康、阅读思考习惯、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培养,最后才是知识点的学习。所以在数理化方面,这边是无论如何赶不上的;而考试评定方面,更是不成体统。”

然后我们来说,西方教育是玩儿?肯定不是。

我认为西方教育更在意能力和方法的培育。也摘引一段旧文来说明:

虽然本地教育的知识程度不及国内,但我仍然对其赞誉有加。

首先,学校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支持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完善自我意识。从上学伊始,孩子们就有上台讲话的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等。老师特别强调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话,不要家长协助修改。一年多后,我的孩子已经很能冷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孩子七岁时,我有一次发脾气,认为他说的不对,对其横加指责。孩子对我的怒吼肯定觉得害怕,但他仍然用颤抖的声音说:“请你先别发火,请先让我把话说完,你再判断我说的对不对。”从那以后,我很少对孩子乱发脾气,更有意克制自己作为家长的蛮横态度。孩子对自己的权益也很能据理力争。他不是依靠撒娇耍赖,而是和我们平等地对话、商量。如果认为我们说的有道理,他会认真遵从。当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后,才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自我。我们在家工作,当我们认为孩子打扰工作时,会对他说,他会马上道歉,自己安静地看书或者做游戏。

自我绝不是自私。这边的孩子都很大方、友善,乐于分享,懂得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

第二,对读书习惯的培育。

每个班都有老师自办的图书角。学生们每年换教室、换老师,老师却留在自己的教室不动,所以各个班的读书角都是越来越丰富。孩子们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以上的安静阅读。自己选了书,在读书角或者座位上安静读书,姿势不限,只是不能说话。每周还要去一次学校的图书馆。图书馆备有毛绒玩具作为学生的“阅读伙伴”——孩子们读书时可以抱着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也可以办家家似的和毛绒玩具一起读书。阅读时间结束后,孩子们能从图书馆借两本书,下周还回去。除此之外,各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都有数量可观的童书和舒服的儿童阅读角。总之,在多种方式的促动下,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和爱好,因此总能在街头道边见到读书的成年人。

我认为,一个人只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在漫长的一生中不断取得思想进步,获得精神上长久的乐趣。所以当孩子有一天感叹说:“我觉得书才是我最好的朋友”时,我们觉得由衷的高兴。

第三,体育活动中对体能、勇气、毅力的培养

公园中的儿童器械种类繁多,一些看起来颇有“玩耍的难度”,需要一定的体能和勇气。孩子刚来时,不仅对一些游戏器械不会玩儿、不敢玩儿,体能也明显低于这边的水准。本地学校的规定是,孩子们在校期间(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每天要有一个小时的户外活动。这个规定可谓雷打不动。我们的多次见过雨雪中孩子们在老师的陪同下户外活动锻炼。孩子所在的学校为了鼓励学生长跑,给孩子们制作了长跑项链——每当学生们跑够一定数量的距离后,就发一个不同颜色的塑料的小脚丫的项链坠。学期结束时,学生们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全部颜色的小脚丫。孩子很珍视这条项链,认为是荣誉的象征。

相比国内下雨天都不让孩子外出以免淋雨的小心谨慎,这边的孩子真是散养、放养。以孩子参加的足球活动来说,每周晚上一次训练,周六一次比赛。训练一般是在户外——除非教练能联系到某个小学的体育馆。这边的秋冬是雨季,晚上颇为寒凉,还总是下雨。可是训练很少会因为天气恶劣而取消,偶然的两次是气温太低、球场地面结霜,担心队员奔跑滑到。比赛时,孩子们就穿着球衣在雨里跑,最多里面会穿一件比较防水的内衣,但脑袋和腿就没法被“保护”了。教练、裁判一般穿防水外衣,家长们打着伞在球场边加油。孩子们下场休息还不喜欢站在家长的伞下,往往要和场上的队员保持一致地留在雨中。

第一次看着一个个湿淋淋的小脑袋时,我不由得感叹,风雨中长大的孩子还会怕什么呢?

我们认为,这些看起来和知识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教育培育,其实非常重要。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待续)
打赏分享嘉宾

长按二维码

青稞营

与孩子一起成长

微信号:QingKeCamp
长按关注


    关注 青稞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