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之后是什么?意愿社会的三大面相 腾云报告(一)

 

如果说意愿经济是以大数据为要素资源重构了消费者主权的经济,那么意愿社会,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重构了个人主权的社会。...



早在2006年,多克·希尔斯就曾在文章中明确提到了“意愿经济”的概念,将其解释为“是关于买方寻找卖方,而不是卖方寻找买方的经济”。他一直在不断阐述“消费者就是大公司的猎物”这一著名观点。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对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意愿”的目标已不仅指向经济层面,而渗透至社会的方方面面,“意愿社会”概念的提出正是在意愿经济基础上的一次扩大和升级。

本文摘选自《意愿社会研究报告》,着重探讨了生产与消费方式、商业组织、无处不在的金融与信用等意愿社会的三大面相,解读变化,并尝试提供应对策略。

《意愿社会研究报告》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价值中国共同完成,价值中国网CEO、价值中国智库创办人林永青等撰写。腾云 将分两次对报告进行完整呈现,在后台回复“意愿社会”可获取报告全文。



▍报告速读

一、腾讯带来的社会迁移

  1. “微信+”与“互联网+”
  2. 意愿社会的涌现2.1何为意愿?2.2从意愿经济到意愿社会
  3. 微信成为社会网络的基础设施3.1作为个人基础设施的微信3.2作为社群基础设施的微信
  4. 连接之后是什么?意愿社会的三大面相4.1意愿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的社会化重构4.2商业组织:去中心化的商业组织4.3意愿金融:无处不在的金融与信用
二、意愿社会的动力及对策

  1. 意愿社会的动力机制1.1去中心化1.2去中介化1.3个人化
  2. 意愿社会的组织策略2.1虚拟组织2.2无边界组织2.3自组织
......

腾讯带来的社会迁移




1. “微信+”与“互联网+”

2015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提出“互联网+”议案。同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将以“互联网+”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设立为国家战略。微信、QQ等平台产品,事实上已成为中国公众(包括海外华人)的最主要通讯和社交平台。数以亿计的移动网络用户,成就了腾讯最坚实的用户基础和价值空间,也已经是这个星球上一个巨型国家的人口规模。

宏大的社会“迁移”过程开启了:构建“社会基础设施”并提供相应“社会服务”,在未来40~50年间推进这一社会的最终形成,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越任何一个企业产品或商业模式;一个新型的社会正在形成!

微信带来的中国互联网最大的改变在两个方面:

微信+。2011年1月才推出的微信,已经带来了对个人社交、内容传播、生活服务等全方位的连接和改变。包括微信+创新创业、益民服务、人工智能、便捷交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商业服务、现代农业、硬件制造等几乎所有领域。

互联网+。这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全面改造和升级。过去15~20年间,从工具视角出发的“信息化带动产业化”的国家政策,并没有高效地带来传统产业的升级,而2015年开始的“互联网+”国家战略,由于明确的经济目的导向,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已经迅速地导致了实质性的改变。

2. 意愿社会的涌现

“涌现”(emergence)一词来源于系统科学。由于在商业、经济、网络等方面都有体现,现已广泛的流行。是指那些高层次具有、但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明显的例子:在大量的无生命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涌现”出了最古老的原生生命。涌现理论的主要奠基人约翰-霍兰德在《涌现:从混沌到秩序》一书中这样描述,“在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中,‘涌现’俯拾皆是:蚂蚁社群、神经网络、免疫系统、互联网乃至世界经济等。”

涌现并不破坏单个个体的规则,但是用个体规则却无法解释,所谓“系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比如蚂蚁群落:蚂蚁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只能进行简单的思考。然而大量的蚂蚁相互作用的时候就会形成等级森严的蚂蚁王国。研究证实,蚁后并没有直接给所有蚂蚁下达命令,每只蚂蚁也没有任何地图,每个蚂蚁只遵循简单的规则交互,大量的蚂蚁就能够聪明的觅食,建巢,分工等等,蚂蚁王国就是在整个蚁群之上的“涌现”现象。



这也可以理解成是“从量变到质变”。事件的涌现大多依赖于相当数量的个体、一个群体或更多群体。其它例子如:鸟群、鱼群、蜂群,当它们腾空飞起、转向、盘旋、急转的时候,这种群体的一致性从个体中自然涌现出来。

生物逻辑的优越性,是未来的社会组织必要的学习。个人或组织的意愿,就是非常简单的特性。在形成社会系统时,个体之间遵循的只有几条非常简单的规则:意愿表达(如写作);意愿传播(如数据或信息传播等);意愿连接(如网络连接);意愿存储(如历史数据或知识)......等,就“涌现”出了在社会系统层面“复杂”的新属性或规则,如:经济交换,文化影响,社交行为等等。

2.1 何为意愿?

常见的意愿表达有两大类:

  • 基于言论的意愿表达,此类意愿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媒体空间和生活空间;
  • 基于商业的意愿表达,此类意愿的活动空间主要在“消费生产”的经济领域。
媒体意愿。意愿社会,每个普通人第一次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传统社会的媒体话语权更多垄断在媒体精英手中,自媒体的出现颠覆了这一切——腾讯微信对新浪微博的超越,重点就是因为“人人可传播”的网状自媒体超越了“以大V为中心”的“等级制”媒体;美国总统竞选,精英媒体与网络媒体迥然相反的民意表达,也极富戏剧性地验证了这一判断。

商业意愿。同样,商业话语权一直垄断在大大小小的公司手中。而意愿社会的到来,消费者或个人的意愿,第一次真正受到了重视。哈佛大学教授本科勒揭示《网络的财富》:“我认为社会化生产和大众生产,可以作为以国家为基础、或以市场为基础的封闭的所有权系统的替代,社会化可以促进个人创造力、生产力、以及自由。”社会化生产,其实就是个人化生产;而且开放的社会化生产,也正在超越封闭的组织生产,成为商业的常态。

今天,意愿主要的存在方式就是移动互联网,企鹅智库2016年8月发布的《移动互联网将颠覆一切》报告,验证了意愿无处不在——

到2020年,预计全球互连终端设备将产生近500亿的连接。中国的M2M的连接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思科公司预计未来十年物联网经济产值将高达20万亿美元。

2015年底,中国餐饮O2O的在线商务用户规模超过2亿,业务规模达到4万亿。

中国打车软件的用户也已经超过1.5亿。

2015年底,在线教育的用户超过8千万,业务规模超过1.2亿。

影响最大的互联网金融,网上银行的成本只有实体银行的不到1/10。网络金融的交易额,从0起步,到2015年底就超过了10万亿,只用了短短的不到2年时间。

年轻人也成为移动旅游产品的用户。2016年上半年,产业规模达到了750亿元。

传统的制片方、传统电视台、视频网站等多方力量都涌入在线视频市场,市场规模突破了150亿元。视频播发量在移动端超过50%。

......

2.2 从意愿经济到意愿社会

意愿经济的反义词是“营销经济”或“注意力经济”,后者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我们都注意到,在超过近两百年时间内,大规模生产、(向)大众营销、(向)大众传播,成为了传统商业的“三位一体”模式。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在一定的文化影响下,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社会包括三个完整的系统部分:

社会关系:由社会规范所定义的社会互动,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 。

社会文化:社会实践的形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传统信仰等 。

社会机制: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合作的机制等 ,如:家庭、政府、企业、媒体、金融、财产、劳动等 。

意愿社会可以看作是比意愿经济更大的领域和升级。中文词“意愿或意图”,包括了“目标”的含义;英文Intention Economy,除了意愿、意图,也包括了目标的含义;我们认为,这一“目标”不仅仅是经济目标,也包括了社会目标。希尔斯也认同意愿经济的社会目标:“市场即对话”、“解绑顾客”、“自由的顾客”等等。

定义:如果说意愿经济是以大数据为要素资源重构了消费者主权的经济,那么意愿社会,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重构了个人主权的社会。

“生产-消费”是经济行为,而“个人-组织”是社会行为或管理行为。意愿经济的主角还是“生产者-消费者”的“经济人”意义下的消费者还权;而意愿社会,则已经上升到“个人-组织”关系下的“个人还权”或“社会人”还权。

意愿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关系是什么?首先,意愿以意愿流方式,在社会网络之上流动的。“意愿社会”与“网络社会”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好比“社会网络”和“网络社会”是一体两面的:意愿社会是网络社会的“内容”,网络社会是意愿社会的“结构”。

其次,个人化的社会网络成为新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导致了基于“个人-组织”的管理和整个社会的治理,既有区别、又相当程度的重迭。多数个人行为,需要从社会化角度进行思考。结构如:个人-(组织/社群)-社会;括号表示虚拟性。例如:微信中的个人数据,就具有三重所有者属性:即是个人的、也是平台的、还是社会的。

最后,我们认为,意愿社会具备十大特征:个人化;信息化;用户化;网络化;虚拟化;多维化;异质化;资本化;价值化;生命化。将在后续文章中进一步阐述。

3. 微信成为社会网络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是创新型的“社会技术”。从企业看,组织技术非常重要。“所有的企业,都在同时既变大、又变小”,这是互联网启蒙人物尼格罗庞蒂的名言,指网络技术给企业组织带来的巨大创新驱动——变大,指企业获得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边界;变小,指企业核心团队可以非常小,甚至小到只有一个人!

从社会看,社会技术无所谓“高低”。而在于社会行为治理的“有效性”。例如:在拥挤推搡北京地铁里设上铁栅栏,所有人就开始排队了;还是尼格罗庞蒂:“城市的形状,是由道路决定的。人们用技术规划出了自身的生活状态。”

基于个人的基础设施首先在网络出现;随后,基于组织或群体的相关设施、及设施之间基于数据和信息的对话,也在不断浮现中;2016年开始的万亿级的企业端APP及产业互联网,正是极好例证。

特别要指出的是,基于组织或群体的网络基础设施,必须同时在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明确各方的利益归属。

与传统社会的“家庭-社会”或“单位-社会”的组织互动方式不同,在“新社会”中,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个人完全可以直接与社会发生关系和互相影响,社群或组织成为一种暂时性的、虚拟性的结构和实体。因此,需要思考一种新型的基于个人连接的社会物理学。

意愿流、信息流、知识流、价值流因为连接而流动,因为流动而相互影响、产生价值。最新数据表明,微信已经连接了将近7亿的网络用户。因为巨大的用户数量,微信已经成为社会人口规模量级的现象。以微信作为基础平台,将形成社会的基础连接和社会的基础设施。微信就是个人的连接器;网络与人连为一体。社会就是由个人组织而成的社会。因为个人的相互连接,加之互联网的“赋能予人”,意愿社会因此构成。

3.1 作为个人基础设施的微信

微信为意愿社会的个人提供了基本的网络连接器。微信以个人为基本单位,每个人在微信上都拥有独立的ID,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出版权,微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个人基础设施之一。同时,微信聊天是个人社会关系结构的内核,是基于家庭、机构等强连接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微信朋友圈是社会关系结构的中间层。

3.2 作为社群基础设施的微信

各类微信公众号及服务号就是机构在意愿社会的新组织形式:社群。传统的机构借助微信公众号建立线上的虚拟组织,实现了向“互联网+社会”的迁移;个人同样可以借助微信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微组织——个人微信公众号,获得了与传统的机构同等的影响力。

微信已建立以个人为基本单元的网络连接器,相应社群结构(组织结构)和连接规则也初具雏形,接下来,以用户规模、连接数量、内容流量为基础,微信逐渐从个人基础设施,向社会群体设施延伸,从个人服务向公共服务延伸,从社交网络向社会生态体系延伸。

4. 连接之后是什么?意愿社会的三大面相

包括微信在内的移动互联网平台,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就是连接。那么,连接之后又是什么?如下,得出了一些我们的观察和思考——

4.1 意愿经济:生产与消费方式的社会化重构

意愿经济是买方主导的经济。《意愿经济》作者希尔斯提出了从客户出发的VRM(卖家关系管理)概念,跟传统的CRM(客户关系管理)相对。VRM是独立于传统第三方商家服务的第四方服务,可以促成买家与卖家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意愿经济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原因是媒介革命带来的信息爆炸性扩张,大量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稀释了有限的社会注意力资源。

C2B(消费者到企业),成为意愿经济时代主流商业模式。C2B是一种对于供需双方的全面解放,它和我们熟知的供需模式恰恰相反,真正的C2B 应该先有消费者订单产生而后才开始生产。

意愿经济时代,需要供给方做得更多,这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由消费互联网时代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终端、云计算和物联网是产业互联网兴起基础。

4.2 商业组织:去中心化的商业组织

移动互联网正颠覆着各行各业,而意愿社会到来,企业组织出现了各种新型业态。如虚拟组织,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无边界组织,是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是一种生物组织。

意愿社会也从生物思维中学习。生物思维,是民主制度的精髓,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

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大数据、大知识,都成为了新的组织智能。大数据的智能时代,体现了“物-物”的消费关系;大知识的智慧时代,更体现了“人-人”的交往关系。

多重职业、多重组织、自由职业都将大行其道。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多元的生活与环境,喜欢利用不同技能来应对新挑战。此外,多重职业也基于重要的社会趋势。

大规模协作和众包组织,成为意愿社会的主体生产方式。众包是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创新,所有商业都将是众包的商业,区别只在于规模:小企业做模块、中企业做平台、大企业做生态。众包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虚拟网络、虚拟组织的出现。

不能走进用户内心的组织没有前途,“民主化公司”可能让个体和组织创造出双赢的关系:个体不会在损害组织的情况下获利;组织也不会以牺牲或控制个体为代价而谋取利益。

4.3 意愿金融:无处不在的金融与信用

个人还权,网络金融成为意愿金融。以机构金融还权于个人金融,是互联网金融最本质的特征。除了意愿的自由表达,金融还权前提还有信息还权和知识还权。

意愿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而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虚拟货币让“去中心化货币”重新回归。“去中心货币”最大优点,主要不在“效率”,而是在“公平”。

意愿金融的创新,必然是打造整体生态、和高效累积大数据资本的创新。

意愿之所以可以成为货币,是因为意愿大数据可以承担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项最重要的货币功能。意愿货币也是一种去中心化、个人化的货币,而且是以货币使用者(真正的财富所有者)为主导的。

区块链是技术,更是一种意愿表达的创新方式。在本质上是一个用于维持信息共享来源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节点),整个系统里每一个节点都有机会来读写这个数据库。应用场景将遍及虚拟货币(1.0)、智能合约(1.0)、及所有的价值交换(3.0)。

区块链拥有着释放无数新应用的潜力,能够改变一切,实现在未来25年中潜在的,尚未实现的功能;区块链的核心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数据库,它不仅仅能够记录金融交易,也几乎可以记录所有有价值的东西。
意愿社会的动力及对策


某种程度的失控,正是意愿社会的基本动力和起点。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它成为了观察意愿社会基本形态的起点。通过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书中预见的一些现象,今天已经成为主流的现实: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

1.意愿社会的动力机制

1.1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是一种现象或结构,必须在拥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或在拥有众多个体的群中才能出现或存在。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去中心化的意思,是节点决定中心。中心必须依赖节点,中心离开了节点就无法存在。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从内容生产看,去中心化正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相比早期互联网,今天网络中,内容多数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专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全体网民共同参与、权级平等的共同创造的结果,所谓“大规模的业余化”。

从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看,分享经济之父、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强调:”新工业革命都是去中心化的特征”。大到工业4.0、工业互联网,小到每个人的出行服务,去中心化都带来了“生产-消费”方式的改变。

1.2去中介化

去中介化,是指买方和卖方通过市场平台、在相应数据支持下直接交易。出租车行业是最早的“去中介化”试验田,滴滴、快的等打车软件的相继出现,给传统出租业带来巨大冲击和颠覆;接着,58同城的58到家、e家洁等家政软件也随着市场需求应运而生,劳务市场“保姆荒”问题也随之解决;房地产交易这块大市场也出现了安居客、搜房网等多个服务软件,当下如汽车之家等网站都已开启“去中介化”模式。究竟有何好处竟让如此多从业者们趋之若鹜?

节省交易成本多方受益。“去中介化”最直接优势就是去除了中间环节,供需双方直接对接,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等多方面交易成本,能够直接惠及交易双方。

大数据为行业出谋划策。“去中介化”的广泛应用,便可通过平台大数据去监测行业发展走向,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透明化助行业转型升级。由于“去中介化”缩短了交易链条,避免过多人为参与,交易过程清晰记录在网上,可随时审核查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交易透明度,有助于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3个人化

这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世界是平的》认为,今天是全球化的第三阶段,即以个人为中心的全球化。相应地,第一阶段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或贸易,第二阶段是跨国企业的全球性资源与市场的搜寻。

个人成为最小的组织。迄今为止,现象级的网络应用都还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因为个人的决策成本最低,同时个人的网络效应最为高效。

个人崛起就是个人意愿的崛起,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个人将替代组织,成为商业、经济、社会的主要行为单元。数据表明,美国已有将近30%的工作人口是自由职业者,个人化自由职业,也将成为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国家的一个发展趋势。任何人都有机会!

在家办公和自由职由,是近年兴起的工作方式,目的是避免每天交通拥堵导致的时间浪费、和办公室资源的冗余。20多年前,IBM公司成为最早倡导在家办公的全球性公司之一,这是对工业时代人类普遍处境的一次突围:在确定工作日,无论远近,你都要在确定场所去度过确定的工作时间。

今天,IBM共有达12万8千员工开始回家上班,是员工总数的1/3。2011年,仅在美国IBM,在家办公就节省了大约2400多万升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节省了5万多吨。AT&T、惠普、甚至联邦政府都在探索弹性工作制的实施。在美国,不去拥挤交通高峰而回到家里工作的人群已超过1300万,比1999年增长了44%。

2.意愿社会的组织策略

意愿社会的特征肯定是多维度、多视角的,本节从各类社会组织的创新策略切入,原因有二:

  • 前文讨论过,“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社会机制”三者之间是共生的和协同的,即: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与其它部分互相作用,有过任何一部分的观察思考,也都容易自然推导出其它部分的走向。
  • 早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有关文化与制度的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争论,已经历过数百年了,这是“先有鸡先有蛋”哲学问题的变种。研究表明:在较短时间内,社会机制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更为迅速;在更长时间后,社会文化逐步从深层动机影响社会机制的改变。因此,就社会整体的改变而言,社会化组织的创新,更具短期的操作性。
虚拟组织和无边界组织在很大程度有重叠,虚拟组织往往是无边界的组织结构设计,而无边界组织最为经济、高效的呈现方式就是虚拟组织。

2.1虚拟组织

虚拟组织,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一体化组织。其特征以现代通讯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机器智能产品为依托,实现传统组织结构、职能及目标。在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地理空间,也没有时间限制。组织成员通过高度自律和高度的价值取向共同实现在团队共同目标。虚拟组织可以是众多虚拟的个人形成的单个虚拟企业,也可以在多个企业之间形成虚拟企业网络。

《虚拟企业网络》及《生物团队》的作者Ken Thompson为虚拟企业的“虚拟”,进行了三个有区别且互补的定义:

  • 虚拟介质:“物质的”的反义词。新企业(非物质的)成立并取代其他(物质的)企业,每个企业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体系、文化,每个企业也需要快速建立诚信、共同目标、工作惯例。
  • 虚拟位置:地域上的差异。利用虚拟团队的技术和技能来实现跨地域的协作。
  • 虚拟能力:和电脑的“虚拟内存”相似。“虚拟内存”是指,电脑运行时,似乎有比其实际更大的容量。同样,虚拟能力允许企业将企业以外的技能及资源整合来开发市场机会。
  2.2无边界组织

无边界组织,是指其横向的、纵向的或外部的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这样一种组织设计。在意愿纷繁、去中心、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要最有效地运营,就必须保持灵活性和非结构化。无边界组织力图取缔固定的指挥链,保持合适管理跨度,以授权的团队取代部门。

传统上,企业组织存在着4种边界:

  • 垂直边界。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引起的内部等级制度,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为层层的机构,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责、职位和职权。
  • 水平边界。企业按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能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由于各职能部门都依据自身的特点行事,往往与其它部门发生矛盾和冲突
  • 外部边界。外部边界是企业与供应商、顾客、政府管制机构、社区等外部环境的分水岭,大多数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内外有别。
  • 地理边界。或称国际边界,它是区分文化、国家、市场的界限。
而无边界组织,也是一种生物组织,通常被置于一个更大的生物组织之中,就像动物细胞核与细胞体、动物细胞与动物器官组织、动物器官组织与动物体之间的关系一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能僵死。如果这种关系僵化,将直接导致动物肌体组织的死亡和动物本身的死亡。

无边界组织是相对于有边界组织而言的。有边界组织要保留边界,完全是为了保证组织的稳定与秩序。但无边界组织也需要稳定和呈现度,所以它绝不是要完全否定企业组织必有的控制手段,包括工作分析、岗位定级、职责权力等等的设定,只是不能把它们僵死化。

所谓无边界组织是指边界不由某种预先设定的结构所限定或定义的组织结构。边界通常有横向、纵向和外部边界三种。横向边界是由工作专门化和部门化形成的,纵向边界是由组织层级所产生的,外部边界是组织与其顾客、供应商等之间形成的隔墙。

杰克·韦尔奇开始再造GE时,最早提出了“无边界”的理念: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它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完全透明;“国内”和“国外”的业务没有区别;把外部的围墙推倒,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前面。

经过多年的硬件建设——重组、收购以及资产处理,无边界变成了GE社会结构的核心,也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公司的核心价值。由此,GE不断创新,如推行“六西格玛”标准、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等,始终走在其它公司前面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1981年入主GE开始,短短20年间,韦尔奇使通GE市值达到了4500亿美元,增长了30多倍,排名从世界第10位升到第2位。

2.3自组织

一般来说,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 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

自组织现象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都普遍存在。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愈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强。例如,人类社会比动物界自组织能力强,人类社会比动物界的功能就高级多了。

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研究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科学理论了,但复杂性理论或自组织理论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太远,远到普通人完全不知道或无视这些理论的存在。所幸,从21世纪初开始,西方主流媒体中,开始出现介于纯粹的媒体评论人与科学家之间的“第三种人”,即以通俗的科普知识来为经济和商业提供新维度的思考,例如,广为流传的“蝴蝶效应”理论,帮助了大量非专业人士完成了在思考管理问题时的借鉴。

(在 腾云 后台回复关键词“意愿社会”可获取报告全文,了解意愿社会对经济、组织、金融的改变及相关应对策略。)
// 往期回顾 //

关于大数据,我们为什么应该重视质疑的声音?

北大中文系邵燕君:为萌、中二病、爱豆等网络词汇立法

只有硅谷AI专家才能写成的科幻小说

GQ何瑫:从鹿晗、MC天佑、帝吧看网络亚文化

为什么不必对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感到悲观?


    关注 腾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