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不抱你,但我爱你”

 

Hi~ 我们是维尼爸妈微信ID:kidstory8听故事+解读绘本+玩绘本+育儿观晚八点 我在这里等你...



Hi~ 我们是维尼爸妈

微信ID:kidstory8


听故事+解读绘本
+玩绘本+育儿观
晚八点 我在这里等你





[b]阅读需3-5分钟
文:维尼妈妈



[/b]


五.一带维尼去千山,和一群热情的印度友人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可是第二天一早我的两条胳膊就已经抬不起来了——前一天维尼几乎一直是在我怀里,一直要我抱着。
即便是最后和其他叔叔阿姨混熟了,也是张开小手向人家求抱抱。

不是她不喜欢走路,和享受独立行走的乐趣相比,她更喜欢被扛在大人的肩头或者臂弯里,看得更高更远。

在孩子的成长中,这是一个的确需要感同身受的细节。

当她14个月,第一次在公园里张开小手求抱抱的时候,我蹲下身,把头低到她视线的高度:我看到的是公园里没有铺好的黄土路和大人们各色鞋子,带着泥巴的,挂着尘土的。

那时,我将她抱起,她的视野里便出现了嫩绿欲将钻芽的柳树,融化开了的湖水和整个乍暖还寒的春天。

或许是从那时开始,我希望给她更多的抱抱,让她可以像我一样看到更多更新鲜的事物。

曾有一段时间,我过分相信妈妈的怀抱给予孩子最大安全感的说法。

一周岁以前的维尼很少让我抱,就连睡觉也是独自在婴儿床里翻滚着睡着了。

可当我听说“过分的独立会让孩子安全感缺失”的时候,真的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

一个声音在说:她在你怀里最多三年,难道你连这仅有的三年的怀抱都不珍惜吗?

事实证明,微信公众号里的大V并不可全信。

或许是过去的某一个时间点内,维尼尝到了被抱着的甜头,于是便不断地试探着我的底线:在家抱着、外出抱着,做饭的时候求抱、游戏的时候求抱,见到陌生人的时候求抱,就连去幼儿园的短短的路程也要求我抱着走。

我这才想起朋友曾经发的牢骚:孩子会走了也不是啥好事,越大越不爱走了,走哪都抱着,三十来斤,真的是越大越抱不动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开始寻求解决的办法——尽管我知道,她不可能一辈子在我的怀里,但总该尽早地迈开属于她自己的第一步。

可当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张开小手求抱抱,尤其是在人来人往的街边哭着向我伸出手的时候,出于种种原因,我再一次蹲下来,把她抗在肩头。

抱就等于爱吗?

妈妈不抱你,就意味着不爱你吗?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最终觉得她并不需要我长时间过多的抱持。

于是我尝试了一些方法,也得到了一位从事十年儿童及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的心理指导老师的指点,有些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1、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在户外,孩子不愿独自走的情况下,可以用路旁的树、花草或者电线杆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向孩子承诺:我们一起数完10棵树,然后妈妈再抱你,或者:我们一起走到这条路的路口妈妈再抱你。

这个方法可以起到短时的效果。我带着维尼在去幼儿园的路上尝试过几次,带她数树,看树干上长出的新叶子。

如果在家,可以用孩子喜欢的玩具、绘本转移她的注意力。

这几天新买了彩泥给维尼,她正沉浸在如何把彩泥掰成无数碎屑的快乐中,根本不提“找抱”这茬儿了。

吸引注意力只是暂时的方法,短时有效,但要养成孩子真正愿意自己走路,还得靠其他的方法进行辅助。

2、孩子的“安全感”没那么脆弱

正是因为看到某大V关于“抱持对孩子安全感建立至关重要”的观点,夸大了对孩子安全感的认识。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不完全取决于童年家长是否经常抱,而是更多取决于家长对孩子在其他方面,比如做错了事、规则建立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对自己的爱充满自信,也是对一个孩子构建安全感起很大的帮助。

家长往往越是强化自己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就会导致对方越来越依赖自己,“抱”就会越来越难以割舍。

育儿是自己和孩子的事,偏信任何一个大V,都不如信自己。

就像农夫和驴子的故事一样:农夫骑着驴子,有人说农夫残忍,驴子那么可怜;农夫和驴子一起走,有人说农夫傻,驴子不骑;最后农夫无所适从,只能扛着驴子走,也被人笑话说农夫连驴子都不如。

育儿也是这般如此,听得太多的观点,又不带上自己的脑子,便会在潮水一般的观点中左右不定。

3、态度:温柔而坚决

对孩子的爱,从不刻意为之,抱与不抱也是如此。

当自己真的很疲惫,希望孩子可以自己去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时候,不妨告诉孩子:妈妈很累,不抱你了。

妈妈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决。

此刻不管孩子是哭闹还是不甘心,都不要在因为不忍心而放宽自己的底线。

孩子从出生之后,会认为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当他有自我概念的时候,只会感知“我”和“世界”。

对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孩子是无从感知的,如果不建立起这种界限感,孩子会一直黏着妈妈,从而建立不了其他兴趣。

4、不是不抱,时候未到

“抱”可以是一种鼓励和肯定。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事,当孩子履行了承诺时,用“抱”的方式给予鼓励。

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可以抱,什么情况不可以抱。

当然,如果孩子因为受了委屈、需要发泄情绪时,妈妈的一个抱抱也是管用的安抚方式。

当孩子从我的怀里落在地面上,当她再次伸开小手想让我抱,而换来了我的“宝宝可以自己走,妈妈不抱”时,其实我的内心却又些许的不忍。她终究是要长大,要尝试着去历练,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终有一天,她的视线高度会超过于我,而无论我怎么拼尽全力,都无法再跟得上她的步伐。

如那位心理指导老师说:和孩子之间,心中有爱,正视离别。

的确,也正像龙应台在《目送》中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点击公众号菜单
全部精彩在等你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8岁以下宝宝的哄睡神器
电台主播升级奶爸超萌献声
前媒体记者妈妈致力亲子阅读
原创育儿心经及绘本解读
走心制作·与孩子并肩而行


    关注 童书八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