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如果改名的话,哪一个最高大上?

 

黄山欲复名徽州引发了广泛争议。大合肥表示赞同,比如庐州就比合肥洋气多了;池州也表示愿意跟进,若能...



黄山欲复名徽州引发了广泛争议。大合肥表示赞同,比如庐州就比合肥洋气多了;池州也表示愿意跟进,若能改名九华山,这个品牌将更上一层楼;那么如果芜湖改名的话,能有什么高大上的名字呢?



首先从声音上,很多地方的人事读不出芜湖这个城市的名字的,比如福建人、湖南人,最为典型,大多数读成“wufu”,弄的我还以为是无福消受的“无福”呢。

再次从字面上,芜湖,很多人还以为芜湖没有湖呢,这样咱这个千湖之城情何以堪?

那么如果芜湖要改一个文化底蕴的名字呢?相信很多人不假思索就会想到一个词:鸠兹。



鸠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开篇诗作《关雎》中的第一段唱词。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段记忆。(《诗经》之前,中国文化并没有完整的记叙)

诗中的雎鸠是一种水鸟,也叫鸠兹鸟。鸠兹是芜湖最早见于史籍的城名。也就是说芜湖这个地界上,最先的名号即为:鸠兹

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自此以后,鸠兹之名见于史书不绝。由于古人用字往往同音假借,因此,“鸠兹”也常常被写成“祝兹”、“祝松”、“皋夷”、“勾慈”等。直到汉初,“鸠兹”一名仍然沿用不废。 晋代杜预为《左传》作注云:“鸠兹,吴邑。在丹阳芜湖县东,今皋夷也。”



读史方舆记要》卷二十七曰:“芜湖城,县东三十里,古鸠兹也……。汉置芜湖县于此,一名‘祝松’,亦名‘祝兹’。吕后时,封厉为祝兹侯,或以为松兹也。”

《安徽通志·舆地志》载:“鸠兹港,芜湖县东四十里,入于长江,或以为古鸠兹也。左传楚伐吴,至鸠兹,杜预以为皋夷,今作勾慈,以音相近而讹也。”民国《芜湖县志》又云:“芜湖县德政乡有勾慈社,即鸠兹之讹也。”



“鸠兹”一名的由来和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后汉书·郡国志》“芜湖”注云:“鸠兹意指鸠鸟栖息繁殖之所。”当时的鸠兹一带是一个地势低洼的湖泊,有一种类似野鸽的水鸟“鸠”大批飞到这里栖息繁殖,“鸠兹”即是鸠鸟蕃多的意思。



中江
沿江的城市,怎么能没有江的名称。因此芜湖自称“江城”。但江城这个词太多,首先长江沿岸就有大武汉、大重庆等城市,已然将“江城”揽入怀中,更有松花江、珠江边上的城市也自称江城。

但“中江”却是为芜湖量身定做。芜湖标志性的道路“中江大道”,芜湖文化品牌盛事叫做“中江大讲堂”,连前几天以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地叫做“融汇中江广场”,可见“中江”也是芜湖的两一个标志符号。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芜湖有中江之称。”

中江在哪里呢?所谓的中江实际上是指古代西起芜湖,东至太湖的一条水道,包括现在的青弋江、水阳江、固城湖、胥溪河、荆溪等部分河道,为东西交通的要冲。鸠兹位于中江的入江口附近,并且又是中江上的重要渡口,所以“中江”也成了芜湖的别称。在古代鸠兹附近的中江又称鸠江,因此芜湖又有了“鸠江”这一别称。


江左(东)
“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郞。”一个《琅琊榜》,让江左梅郎这个词火热。很多人还以为“江左梅郎”这个人物是咱芜湖的呢?

芜湖为什么有“江东”和“江左”的别称呢?因为长江在芜湖至南京段是西南南——东北北流向。在隋唐以前,这一地段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所在,习惯上称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期,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习惯上又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因此有了易安居士的那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左是因为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芜湖早在三国时期,就是中原经过江淮通往江东的重要渡口,而古代的中江又是由江通往江东腹地的一条重要的交通线。附近的濡须口(今裕溪口),还是三国时魏吴相争的主要战场,因此有人亦用“江东”和“江左”这两个区域名称来称呼芜湖。所以南宋朝廷被称为“偏安江左”。



于湖
在历史上,芜湖附近曾有于湖县与之并存,后人因于湖和芜湖两地相连,读音相似,把两县混为一谈,芜湖又出现了“于湖”这个别称

宋代著名文学家陆游在《入蜀记》中说:“芜湖即于湖。”就连芜湖的南宋词人张孝祥也自称“于湖居士”,并且将他的文集定名为《于湖集》。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在晋代和南朝时,芜湖附近同时设置有于湖县的缘故。

据《读史方舆记要》记载:“于湖城,在府治(今当涂)南三十八里。”北大侯仁之教授经过实地考察,认为于湖县城可能在今鸠江区的王拐附近。隋平定了南朝陈后,废丹阳、淮南二郡,改扬州为蒋州,州治在江宁(今南京),撤销襄垣、于湖二县,并入当涂。



古人的断句错误还为芜湖创造了一个新别称。唐宋著名诗人温庭筠和苏东坡,因不知道芜湖附近在东晋时曾经并存有于湖县,遂将《晋书·明帝纪》中,晋太宁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至于湖,阴察敦营垒”句,错误地读成:“六月,(王)敦举兵内向。帝密知之,乃乘巴滇骏马微至于湖阴,察敦营垒”,并都写了同名《湖阴曲》叙其事,于是“于湖”变成了“湖阴”。自宋至清,历代文人写芜湖怀古诗中,湖阴作为芜湖地名出现的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将 “芜湖”和“湖阴”结合写成“芜阴”,如明末徽州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吾乡去芜阴(芜湖)四百里而近,乡人贾者,往往居芜阴”。芜湖又多了“芜阴”这个别称。



本回书着落于此,欲知还有何等消息,

君且关注“每晚一段”或者搜索“MWYD01”。

合作、转载、勘误、指正、交流请加微信yangzhengmao1983


    关注 每晚一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