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白鹿原》,中国文化还曾刮过一阵“西北风”

 

万事万物,都不孤独...



今早,一位名叫陈忠实的老人去世了,享年73岁。查了一下,同目前统计的中国人平均寿命差不多。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医学日渐昌明的时代,并不算高寿。

作家陈忠实

媒体、朋友圈及微博上,一片哀悼之声。之所以哀悼,是因为他写了一部很好看的小说《白鹿原》。
虽然昨天连一个文人朋友都在感慨,好像看《白鹿原》这种大部头的国产小说,感觉已是上个世纪的事。

但我依然清晰记得,当年躺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我所上高中的宿舍床上,我看完这部小说后的状态:眼望床板,双目呆滞、失魂落魄……现在话来说,就是彻底懵逼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还可以写的这么好看。
后来知道《白鹿原》借鉴过《百年孤独》,但看完《百年孤独》后,还是觉得《白鹿原》写得好,接地气、过瘾、爽。有这种看法的不止我一个,有个朋友每年都会把这部书拿出来翻一遍,每次翻依然会念叨:太好看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我眼中,《白鹿原》和电影《霸王别姬》,分别代表着中国小说和中国电影的目前的顶峰,至今没被超越。
《霸王别姬》始终是我心中华语电影NO.1

其实,《白鹿原》之所以如此有名,除因这部小说确是不世出的杰作外。还跟当时中国文化所刮的一股“西北风”有关。

这股西北风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最早发轫于文学,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越刮越烈,在文学、电影、音乐领域均有燎原之势。
1、文学
高中时,整个县城也没几家正经书店,卖小说的更少。但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买得到。
后来才知道,大路遥7岁的陈忠实,正是看到路遥写出《平凡的世界》,才立志奋斗,写出了《白鹿原》。陈忠实和路遥,也是那股文学“西北风”的主力干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之前,就以《人生》震惊当时文坛。

其他干将还包括贾平凹、高建群、张承志、张贤亮等。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贾平凹的《废都》,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等,均随这股文坛“西北风”横空出世。
当时甚至还有一个“陕军东征”的说法,主力就是陈忠实、贾平凹及高建群,号称“三驾马车”。
说实话,《最后一个匈奴》伯伯没有看过,但被“此处省略两千字”吸引,《废都》确实千方百计找来看了。看来看去,还是最喜欢《白鹿原》。
2、音乐
1987年,刚刚上小学的我,在当时的时髦中学生大堂哥家里,听到了一首名叫《信天游》的歌曲,记得那时候刚知道有种鸟叫信天翁,还以为《信天游》跟这鸟有关系,结果完全没有任何鸟关系!

这首歌音调高亢,充满野性,琅琅上口。魔性程度丝毫不下于现如今的《小苹果》。只看这首歌当时就能迅速传唱到我们那个小镇子,就已可体会其火爆程度。果不其然,后来这首歌还唱到了当年的春晚。

以《信天游》为开始,这股“西北风”在音乐界也开始猛刮。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信天游》外,还有杭天琪的《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田震《我热恋的家乡》

刘欢《心中的太阳》还有《少年壮志不言愁》

崔健的《一无所有》也是从这股“西北风”中吸收营养才横空出世

这股音乐的“西北风”,一直刮了十年时间,才被从广州、香港刮来的“东南风”所压倒。现如今再听,非常怀念那个在堂哥家蹭录音机听的泥巴少年。
3、电影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文学和音乐之外。当时的中国电影,也是西北称王。

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一鸣惊人,不仅拿奖无数,也一举确立了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一直到现在他们依然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西安汉子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红高粱》,更具代表性,不仅拿下1988年柏林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电影。插曲主题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酒神曲》等,也风靡一时。姜文与巩俐也成为一代爱豆。
对中国电影界培养和保护了很多人才的吴天明导演代表作《老井》,也是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并且将摄影师、导演张艺谋,送上了东京电影节影帝的宝座。
后来中国电影两部最好的作品《霸王别姬》和《活着》,同这股“西北风”对与陈凯歌和张艺谋的锤炼,关系密不可分。



《活着》DVD封面

PS:作为“西北风”宗师级人物吴天明老爷子的遗作《百鸟朝凤》,将于5月6日上映,在这也广而告之一下,纯为向有胆有识的老爷子致敬。


    关注 艾博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