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第7章 秋思浩荡(2)

 

------第7章 秋思浩荡(2)------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人独在楼头,眼前天上是潇潇暮雨,整个铺天盖地洒下来,冲刷着人间的清秋季节。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紧,秋雨飞,一番洗沥之后,满目寥落景象,“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个“渐”字用得好,渐渐地逼紧了。放眼远望,是雨停之后的关河冷落,是雨后的斜阳残照倾洒在楼头。随着霜风,远处的长江,远处的关河、残照都凝聚于一点,凝定于柳永所在的楼头。随着视线的凝聚,让眼前的景物看得更仔细了,心也跟着起了震颤,“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这个时候,红衰了,翠减了,花落了,叶残了,原本茂盛、蓬勃的草木经历一场秋雨,就走向了衰败,何况人心?有些心事也走向了它的结局。就在这一刻,人还能说什么呢?这一刻,诗人无语,长江无语,所有的心事都付东流水,古今的沧桑都随江水滔滔流去。

长江东流终入海,清秋过后是寒冬,秋天是起程回家的季节,冬天是在家休养的季节。动物会冬眠,人也需要休养生息,北方的老百姓有一个词叫“猫冬”,冬天已经冷得不能再出去干活了,就在家里面猫着一份安顿。但是那些客子呢?“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人在旅途,还在漂泊着,“红尘犹有未归人”,在这一刻登楼,人往远处看能看见家乡吗?看不见,故乡渺邈,但思归的心却再也收不回来。“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句话说得好!其实,今天的人都应该问问自己“何事苦淹留”。有人想做官,就漂泊在宦游的路上;有人想挣钱,就漂泊在经商的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路上,都匆匆忙忙,可这些年忙的是什么?得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究竟有什么样重要的理由,让我们的心一直留在这段路上,不得回家?“何事苦淹留?”柳永这一句问自己,就看见了那一端等着的人,“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那远方,在思绪的另一端,佳人坐在妆楼上,也像诗人这样远眺着,一次一次地看着天边归舟,暗念“这应该是我家良人归来了吧”。但是船到了,却是别家的旅人。再一艘归舟,应该是他了吧?到了,还不是。柳永说:我在这端想着,真不知道你认错了多少回归舟。但是你别怪我无情,你难道不知道我此刻也和你一样,“倚栏干处,正恁凝愁”?这一端楼头,那一端楼头,同一个时分遥遥相对,这就是清秋寥落的时节,心上秋风叠成的一个“愁”。

旷达的苏东坡很佩服柳永这首词,他评价“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是“不减唐人高处”。读柳永这首词,我们想一想这种悲哉之秋气,弥漫于宇宙,积郁于楼头,压在沉沉的一颗心上。虽然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但这种悲秋的意境,依旧壮观辽阔。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有着分离,有着伤感,有着低落,但我们的心开阔,我们的伤感和低落,就不会变成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变成生命中旺盛的一部分力量,让我们成长,迈过低潮,走向辽阔。

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

这样的清秋一次一次地远离,又一次一次地走近,岁岁年年。晏殊[98]

也曾经站在这样的清秋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99]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看看栏干外的菊花啊,它仿佛淡淡地蒙着那么一点如烟的哀愁;看看兰草上的露珠,像那么一点点隐隐含着的泪滴。这些花都在愁什么?燕子也成双成对地飞走了,只有明月不解人的心事,整夜整夜地把忧伤照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在天涯,梦在天涯,望断的还有心中那些不肯罢休的心事。孑然一身,独立高楼,想要把自己的心意托付在信笺之中寄出去,但是水阔山长,又能寄到哪里去呢?

在这样清秋寥落的时节,一代一代人的心事,真的停歇了吗?寄不出去,人就不再写下来吗?总会有那样一些不甘的人,一次一次地把心事落在纸上。又在一个清秋时节,晏殊的公子晏几道接着写——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00]

忧伤是代代兴起的,不是说老人经历了告诉孩子得豁达一点,孩子就不再起新愁。天不老,情难绝,只要有青春,就会有爱恋,只要有别离,就会有相思,只要有心意,就一定会有那些寄不出去的情书。“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云走过,雁归来,都没有带来远方人的情书。即使无音无信,我也止不住要把心迹落在纸上,哪怕永远也寄不出。“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眼泪一滴一滴地下来,一直都停不住,索性就着这些泪水研磨,写这寄不出去的情书,慢慢写下分别后的心事。写到情深处怎么样呢?“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红色的笺纸,都被泪水浸透了,冲淡了,变得没了颜色。这些词章映着秋色,情深几许!

古人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101]。他们心中的那些痴情,那些无法投递的书信,一点一点地留下来,积累成了万古诗情。他们要抓住一些意象,落在红笺之上。

哪几个意象属于清秋呢?先来说荷叶。

宋代的秦少游曾经问荷叶:“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102]这么多的荷叶是为谁凝恨,为什么你要背对西风呢?在他之前,唐代的杜牧也曾经说:“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103]写得活灵活现!大家想一想,我们都见过这个画面:哗啦啦,一阵西风起,大片的荷叶被翻转过来,仿佛一下子背过身。仅仅在刚才,它们还带着安详的眷恋,厮磨偎依在一起,西风乍起,它们的心中,含着多少隐恨,却不得不无奈地躲避那不可逃避的秋寒,还有那接下来的残败!

秋天让荷叶无奈到什么地步?来鹄[104]写秋天荷叶的残破,更是刻画入微:“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105]原来在盛夏的时候,有很多人折下荷叶当伞,因为它很大、很圆。露珠一掉在它的茸毛上,就变成圆圆的一颗颗小珍珠,在荷叶上跌宕,跳跃。但是秋风萧瑟,步步紧逼,短短一夜,荷叶就变得枯萎残破了。在最深最冷的秋风里,人们忽然发现早晨的荷叶已经被寒霜剪破了。“赚他秋雨不成珠”,这个时候再落下雨,它还托得住吗?原来周邦彦[106]写的那种“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107],现在看不见了……残破的荷叶,不再成珠的秋雨,在来鹄笔下,串联起来,变成新奇的意象。

即使秋荷残破,李商隐仍然对它们深情不减,“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108]这样的荷叶显然已经托不住那些珍珠了,但留下来听着雨打荷叶也是好的。李商隐是一个多情的人,在“客散酒醒深夜后”[109],他曾经“更持红烛赏残花”;在秋阴沉沉、霜飞已晚的时节,他仍然有心眷恋,听一段残荷秋雨的缤纷。

春去秋往,人生几度关情事?我还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看到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似懂非懂间,眼泪就下来了。他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是爱荷叶的,当荷叶刚刚生长的时候,他的春恨已经跟着荷叶生发了。当荷叶枯萎凋零的时候,他的秋恨已经在心中酝酿深沉了。此身常在,深情常在,这样的苦恨他挣脱不去,只有岁岁年年怅望江头江水声。人生有限时光,无限深情,如何担待得起呢?

李商隐过得很苦,但李商隐过得很值。我们今天想起来他那么多的《无题》,我们今天默默吟诵起他的《锦瑟》,多少心事都在春秋涤荡中传给了千秋万代。

深情的还有中主李璟,他说“菡萏{23}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荷花凋败了,碧叶跟着也残破了。就是从这样的荷塘之中,泛起了一片愁风愁雨。“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中是谁老去?看得见的是秋荷,看不见的是人生。看得见的是秋风凋谢了碧叶,看不见的是年华老去了的心情。在隐隐的韶光深处,伤情者心有不甘,心有眷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是一个不眠长夜,只有将心事托付给清寒的笙笛。这一夜,楼头的笙管,吹给谁听?“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寒意沉沉,独自凭栏,放眼秋水秋风,静对年华默默走远。

还有一种意象是秋声。

就是这样一片荷叶,从绿荷葱郁,到残荷败叶,它前世今生的轮回,能够寄托多少秋意?找到诗词中的这种意象,你就会觉得千古秋风还会拂开今天匆忙的日子,千古诗意从来没有离开过你。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

张炎[110]说:“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111]雨打梧桐点点愁,这是一种秋声。清人王士禛[112]说:“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113]黄叶雁声,也是一种秋声。清人宋琬[114]说:“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115]江流日夜,江水打出来的声音会变吗?如果你用心分辨,四季都有它的表情。四季的声音表情达意各不相同。

温庭筠说得最好:“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116]眼前有炉香袅袅升起,有蜡泪滴滴垂下,一处秋思托付在近处的两个景物上。“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眉上点翠妆薄,鬓云已乱,不妨睡觉去吧,但是,秋意浸润,漫漫长夜,枕头和锦被都是凄寒彻骨的,长夜无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叶叶,一声声,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点一点地听见,也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声声地数到天明。所以,元代小令里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117]这一点梧桐,打出来的秋意就多了一分;那一声芭蕉,激荡的心中愁思又多了一点。三更不寐之后,就是因为这样的秋声让人意乱心烦……

如今的都市,秋声少了,失眠的人却多了。失去理由的神经衰弱,让我们的烦恼失去了诗意。

秋天里还有什么意象呢?再去看一看秋风落照。

秋日里,很少有人写到朝霞,但是千古风流,太多诗人咏叹斜照。杜甫写《秋野》[118]:“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秋山晚照,壮阔辽远而又明艳惊心。钱起[119]说:“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120]家家的门里都有故事,人人宁静的表情背后,都隐匿着不为人知的心情。秋风晚照,把千家故事,万般心情都带出来了。“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121]心事无语,托付给秋山夕阳。“梅妻鹤子”的林逋[122]写过“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123],这样的寂寥秋景,一只孤单的鸟在浩荡长天中飞过,何等萧瑟,何等寂寞?夕阳残照,光影氤氲,如寒烟袅袅升起……夕阳下的这一刻缭乱,不是勾起人无限心事吗?

多少怀古伤情,抚今追昔,故国之悲、黍离之痛,都和秋意的夕阳残照、空山寂寂融合在一起。印证人生,喟叹历史,所有这一切的感受,都借着这些萧瑟的意象,一一地流露出来。

天妒英才,诗人王勃[124]只活了二十七岁。他曾经写过一首五绝《山中》[125],寥寥二十字,写尽了“悲秋”。这首诗起笔就很凝重,“长江悲已滞”,五个字力道千钧。长江水万古东流,但在王勃眼前,长江水流已经几近凝滞了。为什么呢?一个字道出了全部理由:“悲”。因为他的悲伤,原本浩荡壮阔的长江水似乎托不动了,步履缓慢。为什么会“悲”?因为“万里念将归”。这句的“万里”,有着双重意味。一重指万里游子,一重指万里长江。一般的诗词起笔柔和,渐渐地一层一层晕染,到了结尾的时候才见浓墨重彩。这首诗起笔的两句,少年意气,恣肆磅礴,一首五绝二十个字,前面十个字如此壮观,后一半怎么样才接得住?接下来的两句却极为轻盈:“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诗人再放眼望出去,高山晚秋,扑扑簌簌,黄叶纷飞,漫山遍野。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长江水本身是流动的,因为思情而阻滞,树木本身是静默的,因为思情而黄叶纷飞。这个秋深时节,只有在王勃的笔下,才能呼应成这样奇特的情景。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2273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8章 秋思浩荡(3)------

在秋风中思归的还有老杜。客居夔州{24},九月九日登高的日子,杜甫写下这样的句子:“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126]这已是杜甫的晚年,已经快要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了,但重阳节是登高饮酒赏菊的节日,他仍然勉强地喝了一杯,抱病强起去登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这里的“竹叶”指的是好酒竹叶青。杜甫的身体不好,实际上已经不能再喝了,酒必须得停下来。消愁之物都没了!竹叶青既然与他的生命没了缘分,那么菊花也不须再开了。他的日子里不再有酒,他的眼前不再有花,一切寥落了。“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玄猿是黑猿,白雁又似雪,一黑一白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身在远方,听见猿声哀哀啼鸣;如此冷落的深秋,北方的雁都飞往南边了,似曾相识雁归来,那只飞来的白雁是从故乡来的吗?可曾带来了家乡亲人的音信?重阳本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但现在自己流落在异乡,弟弟妹妹们又都在何方?“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不知道亲人何在,战争催老了年华,秋意逼老了生命。这种“两相催”,这样的寂寞晚境,让一个老病之躯何以担当?读这首诗,我们想一想,杜甫的心是何等的百转千回。

还是在夔州,杜甫写过著名的《秋兴八首》[127]。第一首一开始就很伤感,“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凋伤”二字,用意极重,起笔写得气冷萧瑟。寒露晶莹剔透,但是它的冷气一点一点地把成片的红枫树林都伤残了;整个的巫山巫峡,秋气萧森。前一句极小,相当于今天的特写,眼前尽是伤残的枫叶;后一句极大,相当于今天的全景,从枫叶到巫山巫峡,视线的转换何等跌宕。再看“江间波浪兼天涌”,波浪随着江水的翻滚,一点一点地升上去,涌到了天边,再从天边一点一点落回来;“塞上风云接地阴”,天上的寒风连接着阴冷的地气,天地一体。前一句,从眼前推到了远方,后一句从地上看到了天边,再从天边回到了地上。波浪滔天,风云匝地,萧瑟秋光充塞巫山巫峡。千锤百炼始成老杜诗,只有杜甫的诗,才有这么大的气势,使秋景之悲,悲得辽阔,悲得苍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他在这个地方已经羁留了两年,眼里看着那些菊花开了两度,伴随他度过流浪岁月的,只有一叶孤舟,他身在此际,心在远方,穿过距离的隔绝,一直系在故乡那儿。“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意真的是太深了,家家都开始准备寒衣,拿出尺子剪子裁剪更厚的衣服。捣衣砧上洗衣服的声音,如此多,如此密,隔着江面,从对岸的白帝城中传过来。年光就在漂泊中这样老去。杜甫曾经写过“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128]。到了秋已深,冬已近的时候,人就会觉得阴阳交叠,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这叫“催短景”。而人在天涯,心在天涯,时在岁末,天涯、霜雪、寒宵,世界的冷、距离的冷、时间的冷,重重叠叠,直逼心上。

《秋兴八首》写在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的秋天,杜甫滞留在夔州。这个时候,老杜五十五岁,蜀地战乱不息,他自己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心境最寂寞、最抑郁的时候,他在那个不朽的秋天,写出了八首七律。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缠绵连属,又各自成篇。凄清的秋色秋声,映衬了暮年抱病漂泊的境况,还有不忘社稷江山的衷情,这一切编织出独属于老杜的《秋兴》,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律诗的巅峰之作。

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

走过了杜甫的秋天,我们再来看看刘长卿[129]的秋天。

秋景秋思,总是寄寓在某些载体上。比如看到江山胜迹,想到千载以前也有类似的生命,诗心怦然,油然产生惺惺相惜之感。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130]

刘长卿的一生也不顺利,不断地经历贬谪。第一次,唐肃宗至德三年(公元758年),从苏州贬到现在的广东茂名。第二次,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至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间,从淮西被贬到睦州做司马。这首诗写在他第一次被贬之后,从贬谪地返回长安,路过长沙。那是秋冬之交的时候,刘长卿寻访贾谊{25}的故宅,想到了贾谊为终生不得大用,抑郁而终。类似的经历让他伤今悼古,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贾谊才高八斗,也有济世之心,但壮志和才华一直不得施展,在长沙做了三年长沙王的太傅,是他一生最伤情的时候。“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贾谊住在长沙仅有三年,住的时间不长,但是到了今天,大家还在说着那段往事,说着贾谊的悲伤。“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在长沙寻访贾谊的踪迹,人已远去千古,只剩下秋草茂密,寒林暮日。当年,贾谊也是怀才不遇,但他遇上的还是明君贤主——西汉历史上以“文景之治”著名的汉文帝,“汉文有道恩犹薄”,他生逢明君,生逢盛世,又能如何呢?不是君无道,而是“恩犹薄”,明君不把他的赏识给贾谊。李商隐曾经悲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131]。汉文帝曾经欣赏过贾谊,把贾谊召进宫,促膝畅谈,但问的不是国家大事、天下民生,而是鬼神之事,虚无缥缈,让贾谊的满腹治国之策无法言说,不得施展。刘长卿也一样悲叹,“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今天他在这里凭吊贾谊,贾谊就能知道吗?湘水凄寒,远隔千载,能把他这份心意真正地传给贾谊吗?古人不见今人悲,今人多情吊古人,只因为相同的身世不断重复上演,相似的悲慨回响在一个又一个秋天。“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寂寂江山,清秋摇落,如果贾生地下有知,一定要问我:你为什么要到长沙这个荒凉的地方来呢?最后这句话,托贾生之口,对自己发问,一个“怜”字,道尽忧伤。

有的时候,江山千古,甚至不需要想起哪个人的名字。刘禹锡有一首《西塞山怀古》,写的也是秋色秋景。当时,刘禹锡从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船沿江东下,面对浩荡长江,透过历史的烽烟,想起兴衰往事。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当年,晋武帝令他手下大将王濬,带着高高的战船,从四川益州直下东吴。东吴的将领把一个个大铁锤沉到江底,用铁链连接,企图锁断长江,不料王濬一把大火烧断了所有铁链,直下东吴,轻取金陵。楼船远远扑来,东南兴盛之地、曾经的金陵古都,王气黯然沉默;千寻铁锁沉到了江底,一片降幡在石头城上飘荡。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长江看得太多了。几度秋风,又到了今天。“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人生多少悲伤,多少朝代更迭,只有西塞山依旧伴着长江水。人心之中多少兴慨,千回百转,山形不动声色,寒流浩渺。“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人在旅途,千古纵目,往日沙场的堡垒如今已荒废在秋风芦荻之中。从这荒凉的景象中,他看见的是江山千古,一如诗人包佶[132]路过金陵时的感慨:“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133]这不是个人身世的感伤,而是历史的感伤,境界大了不少。

清秋时节,我们读到一些诗人的作品,了解一些意象,生命中就多了一些朋友。无论是春花满眼,还是秋叶遍地,我们都可以在某一个时分和它们相遇。千古之间,总会有一些错不过的相遇,经历着相同的故事,相同的心情。我们会觉得,冥冥中有一个人懂得自己,虽然他远隔千年。刘长卿觉得,贾谊会跟他说“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而今我们离刘长卿也已经千年,我们又懂得他的心吗?

以秋风的名义,我们走进这些人的身世。我们去触摸他们心灵上那些深深浅浅的纹路,和纹路背后隐匿的欢喜忧伤。如今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我们有了心事,会找朋友,会写博客,希望更多人明白自己,其实还有一种可能——懂得我们的人,就藏在诗词中,你一旦翻开,一旦全身心浸入其中,体味到诗的美,体味到诗人之心,那种与古人交流的“懂得”,永不误读,点滴在心。我们的生命,也许因此而不再孤单。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清秋不光含着惆怅悲叹,清秋也会有安顿心灵的理由。

王维这样的“诗佛”,少年得意,一生起伏跌宕,最后当到了尚书右丞这样的高官。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134],他的心事不需要提起,只需要安顿。

在清秋时节,他写给朋友裴迪[135]一首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136]。“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山是寒山,在别人眼中是青翠开始凋零,而他看见的是苍翠转深;水是秋水,在别人眼中是凝滞,他看见的是潺湲和从容。人已老去,所以要倚杖在自己的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天已暮,秋已晚,一片山水暮景、寒蝉凄切,王维的心情怎么样?“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他说他不孤单,看见渡口的落日,看见墟里有孤烟袅袅升起。他的心中有古人相伴,是谁呢?“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楚狂接舆是孔子时代的隐士,“五柳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王维心仪陶渊明风范已久,所以对裴迪说,你就是那楚狂接舆,你的家是五柳村,在这个秋风萧瑟的晚上,我来和你饮酒同醉,和你放声纵歌。有好友共醉,有好友同歌,还有翠山秋水,落日孤烟,这样的心境还不足以安顿吗?

再看王维更小的短章——《山中》[137]。年少的王勃,在山中看见的是“长江悲已滞”,心中念的是“万里念将归”;而已经老去的王维就不同于这番少年游子的壮怀激烈,同题的《山中》,他眼中的景象很小,颜色鲜亮。“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就是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一个画家的眼光去观察:秋天的水一点一点低下去,水下去了,白色的石头就露了出来;天气冷了,树叶一点点凋零,红叶变得稀落。人走在红叶白石边,觉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本来没有落雨,衣服怎么湿了?秋天的点点寒露,青青雾气,一点一点将人的衣服浸得湿漉漉的。如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在南方晾衣服比北方干得慢,为什么呢?南方空气潮湿,含着水分。我们今天只会去抱怨潮湿,谁会有兴趣知道山路无雨,那空空的翠色含烟,也可以打湿人衣呢?为什么要说身心安顿呢?安顿的时候,人才会觉得生命是有趣的,在仓皇中,什么样的趣味都和生命无缘。

王维有一份安顿,他常在山中,山不再是空旷,不再是寂寞,而是一种欣赏,一种闲适。看看他写的《鸟鸣涧》[138],“人闲桂花落”,心是怎么闲?闲到枝头桂花那一丁点扑簌的声音,他居然也能察觉,这心还不闲吗?现在,不要说细小的桂花,就是大块的石头坠地,我们的心往往也没有感应。生活把我们的心磨粗糙了,怎么才能在生活的忙碌间隙里,养起那份闲心闲情,去听见桂花落地的声音?“夜静春山空”,夜可以有多静?夜安静得让人觉得整个山都空了。真空了吗?鸟儿很敏感,明月出来的时候,居然把它们惊醒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声、两声,泠泠的鸟鸣声响起来,才知道什么叫“山空”,什么叫“夜静”。

民间做菜有个说法,“要想甜,加点盐”,其实说的就是一丁点反差,就像为了歌曲的流畅,加上半拍休止符。没有鸟鸣的一声两声作对比,空和静还不那么明显,不那么让人陶醉。而这种“空”和“静”,也只有王维才能发现,才能欣赏。因为王维的身心安顿。人心如果不悠闲,不纤细,不从容,他怎么可能看见、听见、体会、欣赏,沉醉在这一切中?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227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作者:于丹
最后更新于:2017年02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227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