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人生酷不酷?

 

「有时现实真相反而比小说杜撰的还要精彩,因为小说必须依循一定的逻辑规范,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然而这正是「记录」最强大的力量,就算使劲想让生命均匀工整,却抵不住时间的激情乱流。...



《跑酷少年》
跑酷运动源自1980年代的法国,之后风靡全球,近年开始传入中国,尤其受到青少年追捧,目前从事这些运动的青少年已达20多万。艾达尔,维吾尔族,17岁,ESP跑酷团队的队长,个性沉稳、内向,父亲早亡,辛苦的母亲是他的生活支柱;高考失利后,他辗转进了一家银行做保安,可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跑酷团队,懂事的他小心翼翼地游走在母亲与跑酷之间。弟弟艾力,喜欢冒险、刺激,经常惹是生非,是跑酷团队里技术最好的一个,天天梦想着有一天成为成龙那样的人物。 

他还能做到吗? 他能如期带领他的团队赶赴这场大赛吗,他能顺利踏上那班呼啸而过,开往北京的列车吗?比赛日子一天天临近,ESP团队的何去何从摆在了跑酷少年艾达尔的面前,他该做出何种选择呢?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学业上原因,ESP跑酷队员已经四散而去,艾达尔尔兄弟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曾经辉煌的ESP团队开始日渐式微;然而,一则北京要举行跑酷大赛的消息,令弟弟艾力兴奋异常,已经不再上学的他,不想去做妈妈托人找的社区保安,他期望自己能保持训练,以个人名义参加大赛。他甚至开始梦想ESP团队能够进入商业领域,接到广告大单,名冠全国。艾力的想法遭到了哥哥艾达尔的反对,焦虑的艾达尔开始考虑重组跑酷团队的可能。

辣么,跑酷是什么卵?




“跑酷”最初由越战中的法国士兵们发起,2002年在英国开始盛行,后来法国的大卫·贝尔(David Belle)把它发扬光大。法国电影Banlieue13(暴力街区13区)即是展示PARKOUR街头文化,主角David Belle是LE PARKOUR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跑酷即Parkour(或Le Parkour),有时简写为PK,常被归类为是一种极限运动,以日常生活的环境(多为城市)为运动的场所。它并没有既定规则,做这项运动的人只是将各种日常设施当作障碍物或辅助,在其间跑跳穿行。目前有多种中文译法,除“跑酷”外,还有“暴酷”、“城市疾走”、“位移的艺术(l'art du déplacement)”。香港译作 “飞跃道”。



《街舞狂潮》
《街舞狂潮》是由苏哲贤执导的一部关于街舞纪录片,影片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是一位勇敢寂寞的街舞斗士,一是一群满腔热血的街舞少年,影片中两条线索刻画了不同的时代对街舞怀着相同的热情与执着。

对主人公而言,街舞就是他的生活,街舞就是他的血液。在台湾刚从权威体制解放的90 年代,即使承受来自社会的异样眼光和压力,阿伦还是与伙伴组成了第一个本土嘻哈团体“The Party”,更发行了两张唱片。然而舞团因故解散,伙伴们也各奔东西,阿伦则独自前往大阪、纽约、欧洲、巴西等地,探索不同的街舞灵魂。“他是街舞界的疯子”,阿伦的学生这么形容他。在外人眼中,没人听得懂他想说什么,更没人知道他心里真正在想什么。

另一条故事线纪录的是来自台北街头名为“八个小孩”的高中生舞团。他们是9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年龄仅有阿伦的一半,新的一代街舞少年没有太多来自于社会投以异样眼光的压力,反而受到周遭人们的赞赏与鼓励,那么他们对街舞的梦想是什么?街舞又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影响?

“八个小孩”一年前约好在今年考完大学之后,要重出江湖,面对将要到来的街舞比赛。他们会不会最后皆大欢喜,有个美好结局呢?那如果他们拿到冠军,是否生活就有所改变?青少年时代的热血梦想,有没有可能只有一次,而只是一个夏天的梦?也许最后一切的感想,就像团员YA淡淡地这么说“感觉这个夏天没有白费”。hip-hop精神不需要太多的悲情,也不需要太严肃。总之,keep dancing就对了。

《种植人生》
都市白领老贾放弃城市生活,带着妻子回归田园,实践自然农法的种植。他的理念吸引了一批城市仰慕者,而当地的村民却不敢苟同。日出日落,夫妻逐渐失去了相濡以沫的情感,只剩下责任分工与义务,家庭与田园生活都面临了困境与裂痕。他们的故事里,有种子的培育,有生命的诞生,有稻谷的丰收,也有爱情的背叛,见证了人生的步履不停。

《种植人生》也是关于理想的影片,但更多了唐吉诃德的浪漫与孤独。放弃都会白领生活的老贾来到崇明岛经营农场,面对以大量生产为目标的惯行农法,老贾则是坚持不施 化肥、不洒农药的自然农法,这是他的骑士精神,吸引了她的太太尚英、许多的志愿者,以及本片的记录者顾晓刚。记录者怀着对自然的赞叹,捕捉了农场清晨安静的雾气,也大刀阔斧拍下摇曳的稻穗、跃动的水珠、来回忙碌的割稻机, 但镜头最愿意追随的还是老贾,不论是在沙龙抒发理想的神情、田间巡视的身影,还有参加过农业博览会后的深沉自省,更让他在稻田中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使老贾的形象与精神结合起来。剪接上也很流畅,繁重的农务对应紧张的夫妻关系、种子的培育呼应生命的诞生,一格一格地,老贾以农场作为理想实践的生活方式渐趋完整。然而,在所有起承转 合完美落地前,老贾到了北京,对着镜头告白自己转向另一段感情,最后只剩尚英带着孩子留在农场,继续守着节气与四季。这突来的裂隙让影片急转直下,完全印证了现实的无常,就像马克吐温的名言:「有时现实真相反而比小说杜撰的还要精彩,因为小说必须依循一定的逻辑规范,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然而这正是「记录」最强大的力量,就算使劲想让生命均匀工整,却抵不住时间的激情乱流。
《成名之路》


叛逆的陈蕾渴望远离压抑的中国社会到美国追求自由和事业;平时吊儿郎当的小绯忙碌着赚钱演戏为父母争光;音乐天才吴恒从小在父母强压下长大,性格软弱,总是徘徊于梦想和绝望之间;家境富足的瑶瑶对混乱的演艺圈充满了怀疑;而成长于音乐世家的张潇在父亲的安排下四处建立关系为未来铺路。

毕业三年后摄制组又重新见到五位事业初成的年轻人。他们的境遇大相迳庭,但都依旧跋涉在寻梦的漫漫长路上。片中的B组女一号陈蕾选择取消和富豪男友的婚约,但三年里却尝尽苦头,一边出演一些小的电影角色,一边和父亲一起做售卖仿造名牌包的生意。其他的人有的留校任教,有的搞乐队,有的在电影界出露头角,也有的完全放弃了和艺术有关的事业。

就连从百老汇到中戏担任剧组指导的Jasper也在片里明言告诉学生,“在这一行里,90%看的是你认识谁,只有10%是看你的能力,在美国也一样。”
《乾旦路》


当知道前面的路是没有将来,没有成功的例子,我们还会选择走下去吗?

粤剧从过去发展至今,在香港并没有出现过一个有代表性的男花旦;而任剑辉反串的成功,更让女性演生角成为粤剧的传统与主流。两个从小醉心男花旦的香港青年—谭颖伦与王侯伟,努力在粤剧界里逆流而行。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对男花旦的坚持,还能否承受传统与主流的冲击?若梅兰芳是一个粤剧演员,他们的路又会否像现在如此难走?

纪录片《乾旦路》讲述了两个香港青年谭颖伦与王侯伟选择传统粤剧为事业,并立志成为粤剧界寥寥可数的男花旦(又叫乾旦)的故事,该片拍摄于2008年到2010年间。在未曾有过成名男旦的粤剧里,想做一名男旦格外艰难,往往既要忍受旁人和观众的不理解,在技术上也缺少学习模版。

在这种情况下,二人怀着旁人无法理解的热情,面对家人、行业、社会的不解与压力,从惺惺相惜的知己,到互相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女性角色,到今天成了一对台上好拍挡,两人之间的情谊成了支持对方走下去的无形动力。

2008年的谭颖伦过着兼顾演出与学业的繁忙生活,片中的他迷茫而沮丧,对比王侯伟在2002年拍摄的他——父子和谐,对粤剧的喜欢快乐单纯,与今日形成对照,越发显出走粤剧之路的艰难。

30岁的王侯伟从幼时开始自学粤剧,尤其喜爱旦角,因男旦不受欢迎,他逐渐转向粤剧的创作、教学和推广,看着那些学生们从对粤剧一无所知到饶有兴趣,他因此对粤剧的未来比较乐观。
凤凰大视野

敬请收看

《拼出我人生——2016中华青年独立影像展映》

5月2日——5月6日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0—20:30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00—09:30

16:15—16:45


    关注 凤凰大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