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获奖征文优秀作品展:曾先生的“年例”情结——梁娟

 

“我的春节”获奖征文优秀作品展:曾先生的“年例”情结(梁娟)

屈指一算,与先生结婚已七年。先生是粤西...







“我的春节”获奖征文优秀作品展
曾先生的“年例”情结









屈指一算,与先生结婚已七年。

先生是粤西茂名人。初识先生的时候,他便跟我说过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当时还没有跟他回老家感受过,所有印象只停留在他对老家年例的一些细节描写上,虽有一份向往,却少了一份真切的体会。直至近两年,终于有机会在春节期间调好班,跟他回老家过“年例”,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那份与众不同。

先生一直都是一个很喜欢探究历史文化的人,自认识他至今,常见他每到一个地方,便喜欢与一些长者聊天,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他说,这个习惯自孩提时期跟着爷爷的时候便已养成,多年来一直未变。所以,他常常跟我说一些关于年例的典故渊源。



据说,“年例”是粤西地区特别是茂名、吴川地区民间特有的节庆习俗,自清代已十分流行。有意思的是,年例一般是以一个村庄(或附近数条村庄)为单位,在同一天举办。至于年例日期,因各地而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以正月十五、十六日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而先生老家的“年例”是年初十。先生曾跟我说过:过“年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素有年例“浓”(热闹)过年的说法。有些人可以不回家过年,但却一定会在年例当天回家。因为过年是自家团圆,过年例却是亲朋好友一年最难得的团聚日子。

今年除夕至年初四,我都在医院上班,先生因为工作需要,也没有回家过年。因此,我们都将春节假期安排在年初十前后,主要就是为了可以回老家过年例。而今年的年例,也是我最近距离去接触和感受“年例”魅力的一次。

先生说,最初,粤西的“年例”是为神而做的:在年例时,每家每户都会宰杀家里最肥胖的猪鸡来供奉给神灵,各种民间艺术表演也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主旨是求神保佑一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亲朋好友相聚的固定日子。因此,一条村过年例,家家户户都会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而且不论是否相识,只要有客进门,都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每到年例期,村里都会张灯结彩,各家各户盛筵宴请亲朋,来客越多,主人就越高兴,因此,“年例”的节目也日渐丰富。而贯穿始终的是两个关键词,就是“睇”(看、感受)和“吃”。先生说,在他的儿时印象中,“年例”留给他的记忆片段,就是游神、游灯、点灯、打醮、舞狮、武术表演、做大戏(粤剧)、木偶戏、燃放烟花炮竹、大排筵席、通宵达旦。

虽说年初十才是先生老家正式的年例,但早在年初九便已经极具气氛。按照习俗,年例当天我和先生年要跟随婆婆回村里拜神,这种形式称为“摆醮”。“摆醮”是年例当天的第一个项目,所有庙里的神像都会在凌晨就被八人大轿抬出去“游神”,而人们一大早就在自家的“门守地”旁等候“游神”队伍的来临。尚未入到村口,便已听到锣鼓喧天,及至大庙附近,离远便看到神庙前的空地上摆放着家家户户的三牲酒礼,场面非常壮观。尤值一提的是拜神的鸡!先生说,在“摆醮”当天,最大的看点有两个:拜神的鸡和鞭炮。供奉桌面上,展眼望去全是清一色大肥鸡,最重的有九斤八两,因为鸡越肥越有面子。而拜神时燃点的鞭炮亦然——鞭炮越大,就越有成就感。先生戏称,童年时代,在燃放开年鞭炮的时候,要想知道哪家人这一年的生活环境不错,不用看其他的,听一下他们家的鞭炮放多长时间就心里有数了。“摆醮”敬拜时,还有道士在现场颂念祝词,全村人无论男女老幼、学识高低,一律在浓浓的炮竹烟雾弥漫之中双膝跪拜,热闹非凡。



很多人都说,粤西的年例有很多好吃的。确实,整条村一起大排筵席,这些场面,在其他地方确实不常见。但关于“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山珍海味其实已经算不上什么。所以,“年例”里关于吃的真正内涵,是那份情意结。也正因为这样,先生最怀念的,不是那些可以媲美在高级酒店里才能品尝得到的精美菜式,而是那些让他可以在瞬间找回童年记忆的油炸鸡翅、炒米粉、咸酸菜和健力宝饮料。今年陪在先生身边,看到他最开心的时刻,便是跟儿时玩伴、昔日同窗、表兄弟姐妹们一起闲话当年点滴故事的瞬间——那份情意结,可能才是“年例”在他心里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吧。

当夜幕慢慢降临,宾客开始陆续离去,收拾完碗碟之后,我们还有下半场。那时候,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村里神庙旁的大戏台。粤剧表演是村里每年的必备节目,因为老人家喜欢,而且,“神”也喜欢。先生每年都会陪婆婆回村里看粤剧,而他对于粤剧文化的了解,可能也源自这里。但先生告诉我,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其实不是“大戏”(粤剧),而是“鬼戏”——木偶戏。他说,小时候每到年例期,村里就会有一个老人应邀过来表演木偶戏。那时候,全村的小孩子都喜欢自己拿着小凳子围着木偶戏观看,而大人们就在大戏台那边看粤剧表演。只是后来不知为何,慢慢地木偶戏就很少见到了。听老人家说,是因为那位老艺人病了,也没有人传承手艺。再后来,老艺人去世了,木偶戏就再没有在村里出现过。但老人那把沙哑的嗓音和精湛的表演手法,以及那些极具特色的木偶戏音乐,一直深深地印在先生的脑海里,三十多年来,一直未曾褪色。



年例过后,先生与我正月十一开车离家返回中山小榄。途中,先生感触颇深。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心态、角度的变化,年例虽然依旧,敬神的色彩也还有,但现在的年例其实已经慢慢没有了儿时的味道。但不知为何,每到春节,那份思乡的情怀却日益浓烈,无论再忙,他都会尽量抽时间回去过“年例”——或者,正因为深知这份感觉在日渐消失,所以先生显得格外珍惜,珍惜每一次与家人、好友的团聚,珍惜那份同操一种乡音、同说一件往事的情怀吧。

又是一年春草绿,我们又在匆匆中度过了一个春节。谨以这份文字,记录关于先生与“年例”的点滴。也寄语所有感受到“年味”的朋友们:时光易逝,年华易老。要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




我的春节

优秀作品展
小榄镇2017年“我的春节”征文比赛获奖名单

“我的春节”获奖征文优秀作品展:《不一样的春节》——李永雄

“我的春节”获奖征文优秀作品展:《家乡的打油茶》——何生杰

“我的春节”获奖征文优秀作品展:《抹不掉的年味》——张鸣琦

“我的春节”获奖征文优秀作品展:《年味》——张锐权



    关注 中山文化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