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第5章 建藩北国2

 

------第5章 建藩北国2------



朱棣在诸王中自幼便以悍勇著称。年龄稍长,更显出其所怀心志与诸王不同,尤其好游侠,善骑射。这次到中都拜谒乡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讲习武事,锻炼带兵的本领,这使朱棣如鱼得水,格外遂心。凤阳是他试飞的起点,从这时起,除去偶尔被召赴京师外,他基本上一直生活在凤阳,直到就藩北平。
长期的宫廷教育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少年老成的朱棣养成了审慎用心、韬光养晦的做事风格。面对诸王间危疑复杂的关系,他知道自己在父亲面前应该如何去表现。当元大都的布局整齐优美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其他都城,主持设计者就是赫赫有名的元初高僧刘秉忠。图为元大都和义门(今西直门)遗址。
时曹国公李文忠正在北平督建燕王府,朱棣借机致书,对这一工程提出了节俭的要求。这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出于政治功利的考虑,因为当时朱元璋正在提倡撙节,他自然对此感到满意。
洪武十年(1377年)初春,秦、晋、燕三王府护卫军士同时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充。朱棣的燕王府在原有燕山护卫军士一千三百六十四人的基础上,补充了金吾左等卫军士二千二百六十三人。朱棣知道,这是父皇对他们即将就藩的安排。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燕王朱棣正式受命就藩北平。王府的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
告别了春色旖旎的江南,朱棣将要奔赴那“雪花大如席”的北国了。一切都显得那么遥远和陌生,等待着他的是一种更为新鲜的生活,真正的藩王生活。他对这一切充满信心,因为二十一岁的朱棣已经开始成熟了。
元宫易主
北平是通往辽东及塞外一带的咽喉重地。本不十分高大的城垣,在经历了兵燹之后更无昔日的神采,但在和煦的春风中,仍然能够显示出独特的形势:它周围的山峰,从西向东北起伏蜿蜒,群山耸拔,若龙翔凤舞,自天而下。向东南望去,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背负着“慎固边防、羽翼皇室”重任的朱棣,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这里曾是大元帝国的首都,被称为大都。蒙古骑兵的铁蹄当年无敌于天下,所到之处莫不降服,忽必烈和他的子孙们就是从这里出发,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为广袤的疆土。蒙古人、汉人、色目人汇集在这里,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服装,不同的民俗,使这里一度成为真正的世界性都市。如今那些衣着鲜亮的蒙古人哪里去了?那些金发碧眼的色目人哪里去了?连勾栏瓦舍中的百戏杂剧也失去了原来的喧闹红火。只有那冷落的皇城宫殿依然显示出昂首挺拔的雄姿,太液池边的春柳依然娇媚地轻拂着水波。十三年过去了,这蜿蜒的红墙里终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燕王府是在元宫旧址上改建而成的,基本上还保持着元宫旧制。诸王之中,封藩西安的秦王,地处汉、唐故乡,但因相隔年代久远,宫殿已颓然不存。封藩开封的周王,王府建于宋故宫旧址之上,但也已相隔一朝,难复旧局,无法同北平的燕王府相比。这使朱棣暗暗感到自得和满意。
朱棣知道,北平虽然已不是全国统治中心了,但在军事、政治上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蒙古人要东山再起,这里便是他们首先觊觎的目标。元朝近百年来的统治在这里还留有很深的影响,怀恋故国的势力盘根错节,表元顺帝像面上俯首屏息,而暗中仍心怀叵测。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就是要镇压这里的“王气”。
元顺帝早在放弃大都、北退塞外时,就派驻守在太原的扩廓帖木儿率军北上反攻大都,结果被徐达乘虚攻克太原,击破扩廓回援之军。后来元丞相也速率军攻通州,再窥大都,又被常遇春回师击败。明师乘机进攻开平,元顺帝再北走,明军大胜。这是元朝恢复故都的最早两次妄举,虽然都被明军击败,但元军拥有的实力并未被消灭。在这种形势下,朱元璋派明军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北征。
洪武三年(1370年)的北征使元朝的近塞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徐达大败扩廓帖木儿,擒元郯王、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一千八百余人,将校士卒八万余人,扩廓携其妻、子、从者北遁和林。李文忠乘元顺帝之丧攻克应昌,俘获元宗室嫡子买的里八腊及后妃、宫人、诸王、将相等数百人,仅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率数十骑逃逸。
一年多以后,元朝势力又趋活跃,明军十五万分三路再次北征,却遭不利。朱元璋在此后数年中敛兵自守,而元军却屡有南侵。元主爱猷识理达腊任国政以扩廓帖木儿,图谋恢复,数为边患。面对这种局势,明朝加紧练兵,严守边关,并送还被李文忠俘获的爱猷识理达腊之子买的里八腊,给北元降人以官爵卫士赏明代绿釉琉璃柱顶明代柱头兽首赐,加以笼络。这时明与北元之间差不多是相持的态势,北元虽南下为患,但对明廷无法造成重大威胁;明军虽偶有出击,也难以给北元造成致命的打击。
这便是朱棣就藩时北方边境的形势。
朱棣在悉心了解北元军事动向的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朝廷内的变化。就在他离京前两个月,朝中发生了一件举朝震惊的大事:左丞相胡惟庸被人告发图谋不轨,并且牵连到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罪名是“利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民,或挠政以诬贤”。早就对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官僚集团疑虑甚深的朱元璋,立即将胡氏磔杀,屠灭三族。如果像诏书中所说,中书省“任非其人”,那么再选择一个称职的人接替胡惟庸便可以了,但结果并非如此,朱元璋就此取消了中书省,立下法度,以后不许再设丞相这一官职,而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显然这是谋划已久的一项铲除权臣、集权于皇帝的措施,所宣布的胡惟庸的罪名,不过是采取这一行动的借口而已。朱元璋铲除权臣和分封藩王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即维护朱明皇室的独尊地位。
朱棣到北平后不久又闻知,永嘉侯朱亮祖因为在番禺县横行不法,还诬陷知县道同,被召至京师,连儿子一起遭鞭笞至死。有心计的功臣们此时已经感到自危。魏国公徐达虽然还在北方主持军务,但其必将为藩王所取代的趋势已日渐明朗。随着藩王的成长和逐渐就国,朱元璋越来越感到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威胁皇帝的权臣采取措施;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治国能臣被剔除后,朱棣和各位藩王身上的担子也更为沉重了。论才能,朱棣自信当属诸藩王中的出类拔萃者。这种判断的确是有道理的。太子朱标虽有长兄之风,可惜书生气太重,处事柔弱。秦王朱樉身为诸藩之长,却寡德失行,朱元璋对他几乎是不抱什么希望。晋王朱倒是英武聪敏,颇多智数,深得朱元璋钟爱,但他生性骄狂,行事肆无忌惮,就藩途中便曾因小事鞭笞膳夫。朱元璋得知后很不放心,专门派人告诫他说:“我率群英平祸乱,对任何人都不会姑息。唯独膳夫徐兴祖,侍奉我二十三年,从未折辱过。”朱元璋是恐怕膳夫结怨,谋害爱子。除去这三位兄长外,其余诸王都是朱棣的弟侄之辈,就藩较晚,势力一般也较弱,只能屈居于朱棣之下。由此,朱棣认为父皇将北平这一强干之地留给自己,是有深意存焉;或许正是从这时起,他便开始觊觎皇位了。
当然,怀有政治野心的并不只是朱棣一人,秦王、晋王,甚至那些势力较弱的藩王们,几乎都无不在梦想着有朝一日取代太子,由自己来继承父亲的皇位。皇家的父子、兄弟之间,利害之争代替了骨肉之情。但是从表面上看去,一个个又都是那么忠孝本分——他们都在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来竭力表现自己是忠孝本分的。
“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朱棣在就藩北平后的第三年,即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中秋,突然得到了母后马氏病逝的噩耗。马皇后并非朱棣的生母,但是自从妃生下他来,一直是由马氏安排抚养的,名义上便也成了马氏嫡出。据说妃死得很惨,因为朱棣生下来后,朱元璋算算妊娠期只有八个月,便怀疑不是龙种,但又仅仅是怀疑,查无实据,只得采取双重标准,儿子还是承认的,母亲却被打入冷宫,受铁裙之刑。今天的人们已无法想象铁裙是一种什么刑具,而一个女子穿着铁裙将是什么滋味,反正妃被活活折磨死了。小时候朱棣并不知道这段隐情,年长后尽管有所知觉,仍不敢也绝不会自认生母。谁不知道嫡出与庶出之别?马皇后从未生育过子女,太子和秦、晋等王也各有其生母,而统由马氏抚育成人,也都以嫡出自命。朱棣来不及多做准备,便带着侍从官校匆匆上路了。谁曾想到,他此次南行奔丧,竟得以结识一位怪杰,与之同归藩府,从此赞助他夺位之谋,终于成就了二十年后登极称帝的大业。
朱棣和几个就藩在外的亲王快马加鞭地赶到京师,城内已被一片悲哀笼罩。从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皆被规定按制服丧,一切娱乐活动都暂时禁止了。
对于马皇后之死,最感到悲痛的是朱元璋本人。未得天下之前,他们是患难夫妻。朱元璋与群雄争战之际,马氏或亲缉甲士衣鞋佐军,或发所藏金帛犒士,对他帮助很大。马氏虽有皇后之尊,待人却宽和仁厚,多次劝说朱元璋保全功臣,对待宫中妃嫔宫人也严而不苛,常有所照顾,因此德高望重。这次病危,她自知不治,既不要群臣祷祀,也不肯求医服药,唯恐死后连累他人。
为了表示作为儿子的孝敬之心,朱棣和几位已就藩的亲王一起向父亲提出要求,选派高僧随归藩国,为已故的母后诵经荐福。这很合朱元璋的心意,于是找来僧录司左善世宗泐,要他去办理,这是僧录司的分内之责。宗泐除去请人选荐之外,自己亲自推荐了三位高僧,其中有一位法名叫道衍的,被朱元璋安排给了燕王朱棣。
祖籍汴梁的道衍和尚本名叫姚天禧,后名广孝,出生时其家已南居三代,贫无寸土,靠行医为生。道衍自幼便显露天资,聪颖过人。家里本想让他继承祖业学医,但他对此不感兴趣,一心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一天,他到苏州城里去,走在街上,行人忽然骚动起来,纷纷躲闪到街旁。道衍从人群中望去,只见大街上前呼后拥地过来一行人马,好不威风,原来是僧官出行。道衍不由心中暗自称羡,决心出家为僧。至正十二年(1352年),道衍正式剃度出家于妙智庵中。恰恰是这一年,凤阳皇觉寺和尚朱元璋还俗投奔了濠州的郭子兴义军。说来凑巧,这两个明初重要的政治人物,都曾与佛门结下过不解之缘。小说.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
(本章完)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2482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6章 建藩北国3------

青年时代的道衍和尚是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他的好友高启曾在一首题为《答衍师见赠》的长诗中描绘了这个乱世逃禅之人的形象:“衍师本儒生,眉骨甚疏峭。轩然出人群,快若击霜鹞。早尝垂长绅,挟册调周邵。欲陈兴坏端,往应乞言诏。朝纲会中颓,四海起攘剽。……披缁别家人,欲挽首屡掉。超哉休远徒,高躅愿追绍。初来北城刹,驻锡问宗要。相逢共宵哦,篝火树间照。篇成出叩缽,锋疾惊楚僄。我或劝之冠,不答但长笑。……”
叩缽吟诗,高谈阔论,确实不大像个安分的出家人,倒像是个胸怀大志的书生。他曾登临京口北固山,赋诗怀古:“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眼倦看。”身旁的人说这不是和尚该说的话,他却笑而不答。道衍就是这样一个人,有政治抱负,有事业的追求,在元末乱世之中,虽有逃禅之心,却并未真正成为“方外之人”。身为精通佛教经典的高僧,又读书工诗,通儒家之道,但他似乎仍未满足,听说相城里灵应宫来了位名叫席应真的道士,是个博学的杂家,通黄老之术,兼读儒书,精通《易经》,掌阴阳术数之学,还研习兵法。道衍很高兴,立即跑去拜师,从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他写过一首《访席炼师》的诗:
我本浮屠自有师,畴肯崆峒来问道。
欲将耳目广见闻,要信心胸尽倾倒。
虽然未暇学长生,暂许从游上蓬岛。
后来道衍在回忆起这段生活时曾说:“余少为浮屠而耆于文,凡昔浮屠之号能文者之文,无不遍求而博览也。”
对于道衍而言,与其说朱元璋灭元建明,倒不如说是灭诚建明,张士诚在平江长达十余年的统治结束了,投靠过张士诚的文人们只得重去投靠朱元璋。道衍的好友高启、杨基、徐贲、张羽等人都入朝为官去了,他却依然在做他的和尚。出家人的身份使他不肯轻易踏上仕途,但他并未放弃政治上的追求,耐心地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了解他的友人都知道他“有当世才,虽自匿,欲有所用之”。
一次,道衍出游来到嵩山,在寺庙中遇见了个名叫袁珙的相士。袁珙看到道衍举止不凡,感到很惊异:“这是何处的怪僧,三角眼,形如病虎,生性必定嗜杀,是个刘秉忠之流的人物!”道衍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十分高兴。原来袁珙所说的刘秉忠,是元朝初年的开国功臣,他少年出家为僧,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将他召入王府,后来他便辅佐忽必烈即位,设官定都,建立了元朝。道衍正渴望着能走一条像怪僧刘秉忠那样的道路,去辅佐明君成就帝王之业。他从此与袁珙结为好友,并且当即题诗相赠:
岸帻风流闪电眸,相形何似相心优?
凌烟阁上丹青里,未必人人尽虎头。
这既是对袁珙的赞许,也充满了自信,他决心去走这样一条道路。但是谁曾想到,他竟在这条道路上摸索了十五年。
真是命途多舛,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下诏征取高僧入京,道衍本想应诏前往,不巧一场大病使他失去了这次机会。他病得很重,卧床不起,直到第二年才转危为安。
洪武七年(1374年)苏州府发生的一起大案对道衍刺激很大。知府魏观将新建府衙修到张士诚宫殿旧址上,犯了大忌,新建府衙《上梁文》中又有“龙蟠虎踞”四字,朱元璋为此大怒。这个案子牵涉到道衍的好友高启,因为《上梁文》出自高启之手,结果被与魏观一起腰斩处死。有人说高启在朝为官时曾写过一首《宫女图》的诗,讽谕朱元璋宫闱不严,由于写得巧妙,无法怪罪,这次出了《上梁文》,新账旧账一起算,朱元璋将这个胆大妄言的书生杀掉了。
好友的罹祸,使道衍更深入地考虑自己的道路。第二年,他以“通儒”被召至京师天界寺,结交了不少官宦、高僧,开阔了眼界,但却未受官。以后禅居苏州海云院的四年中,他似乎想要清心遁迹佛门,却并不闭门谢客,有客人来时便同他们畅谈,没有人时便终日危坐澄想。
闲居家中的友人张羽来看望道衍,谈到高启的悲惨遭遇,二人都无话可说。张羽曾经官场,深知其中险恶,情绪很不好,只有靠佛家“万事皆空”来聊解愁绪。
道衍决定结束禅居静思的生活,再去出游名山大川,他不愿在静默中消沉下去。但这次奔波又使他感到了自己的衰老,四十七岁生日那天,师弟送给他一根紫竹杖,难道自己竟要倚杖而行了吗?“死期将至”的念头在他脑中倏然一闪。然而,理想中的事业尚未成就,他还要“痛自鞭策”地走下去。恰在此时,因宗泐推荐,道衍第三次被选赴京师,这次,才是他毕生事业的真正开端。
朱棣在皇宫中见到道衍,当即被这个“形如病虎”的怪僧吸引住了。道衍望着面前这位年轻英武的燕王,那种与众不同的风度和气魄也使他感到,这正是他多年来寻求而不遇的“明主”。两人可谓一见如故。
见到朱棣后的第六天,道衍便与朱棣的卫士们一起乘船前往北平了。他在途中写下一首《十月一日金陵发船之北平》的诗:
石头城下水茫茫,独上官船去远方。
食宿自怜同卫士,衣钵谁笑杂军装?
夜深乡橹声摇月,晓冷孤桅影带霜。
历尽风波难苦际,无愁应只为宾王。
没有人知道朱棣和道衍当初见面时究竟谈了些什么,后人只是从他们的投契及此后的活动去揣测,并且编造出这样一段故事:道衍入京,觇得燕王朱棣有天子气,乘间对他说道:“大王骨相非常,英武冠世。如今国家初定,东宫太子生性仁柔,希望大王多自珍重。如若能让我随您赴燕,一定奉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朱棣当然明白他的暗示——“王”字上面加上“白”字做帽子,则成为“皇帝”的“皇”字。这个故事的可信程度并不高,因为道衍在与朱棣初次见面时,竟敢冒着杀身之祸,做如此露骨的表示,看起来似乎不大可能。事实上,朱棣对人才的渴求和道衍的满怀抱负才是他们一见如故的真正原因。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这对未来的君臣就这样走到一起了。人们不能不慨叹历史的巧妙安排。
北平燕王府西边不远,有座大庆寿寺。道衍来到北平后,便成为这座寺庙中的住持。这座创建于金代的庙宇不仅建筑宏丽,而且多有名僧住持。庙内的两座砖塔中,有一座是元初名僧海云国师之塔,怪僧刘秉忠就是这位海云国师的弟子。寺中保存的海云画像上,还有刘秉忠所撰赞文。这使素以刘秉忠自命的道衍感到既惊且喜。在北平期间,他还两次去邢台拜谒刘秉忠的墓地,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终世不怨
。……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业计已成,勋名照简牍。”从诗中不难看出,他决心辅佐燕王朱棣成就帝王大业,青史垂名。
在道衍的心里,深深埋藏着对朱元璋的愤懑之情。他自幼生长的苏州因为是张士诚的根据地,因此在明初被朱元璋整治得很惨。不仅大批富户被迫迁徙破产,而且那些重新投靠朱元璋为官的文人们也大多成为屠刀下的冤魂。每当他思念起那些故友时,常常独自泪下。他对朱元璋滥杀无辜深恶痛绝,并把这种愤恨同他的事业一起寄托到了帮助藩王夺嫡的谋划之中。
但这时朱元璋还健在,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太子朱标还在,更何况还有秦王、晋王这两位兄长,在燕王朱棣夺嫡登极的征途上困难重重。朱棣同道衍开始图谋此事的具体时间已无从得知。大概是在道衍入北平后不久,他便经常出入燕王府,避人与朱棣密谈,他们在为夺嫡的大事谋划着,等待着……
首征北元
朱棣就藩北平的头几年,北方军务一直是由魏国公徐达主持的。朱元璋曾夸赞他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又赐他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名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他是朱棣的岳父,翁婿二人自然能很好地配合。但由于过度劳累,徐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一病不起。朱元璋得知他的病情后,派其长子徐辉祖赶往北平探望,后又接回京师养息。谁知徐达回到南京后病情突然恶化,延至次年二月病故。尽管徐达病危之际,朱元璋曾四处召求名医为其诊治祈祷,在其病故后,亲撰神道碑文,又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为王爵,命其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表示了对这位开国功臣的最大恩典。可是仍然有人传言,
徐达系因朱元璋谋害致死。据说徐达身患背疽,忌食蒸鹅,临危之时,朱元璋却偏偏赐蒸鹅给他。徐达自知不免,流泪吃下,病发而卒。传说难辨真伪,而徐达于此时病故,既消除了军权外失之忧,又显得恩典了功臣,这当然正是朱元璋求之不得的。
明代《三才图会》中的徐达像徐达的故去,对朱棣来说是一件且悲且喜的事情。徐达与他有翁婿之情,王妃徐氏又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与朱棣感情素洽,她有丧父之哀,朱棣自然难免陪着伤感一番。但是徐达生前为主持北方军务的主帅,他死后,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他那样众望所归的人选。朱元璋封藩的目的正在于以诸子取代功臣,朱棣则可乘此机会发展势力。这样看来,徐达的病故又成为可喜之事了。
代替徐达主持北方军务的是大将军冯胜。他也是一个很有韬略的开国名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丞相纳哈出率众二十万窥伺辽东,冯胜领兵征讨,大获全胜。但就在班师途中,冯胜被宣布有罪,回京后喝了朱元璋赐给他的毒酒死去。
代替冯胜的是原左副将军蓝玉。他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也是皇太子妃的舅父。听说朱棣喜欢骑马驰骋,他在征纳哈出回来后,特意将一匹俘获的名马献上。没想到朱棣对他并不感兴趣,不但没有收下这马,还说了一通颇有训斥意味的话:
“俘获的名马尚未进献朝廷,却先让我收下,岂不是对父皇不敬不孝吗?”蓝玉遭到拒绝,心里很不高兴,但未敢发作,只得自认倒霉。朱棣这样做,虽是故意取信于父皇,却与蓝玉渐生嫌隙。后来,蓝玉曾私下对皇太子朱标说:“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人君之度。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意在提醒太子多多留意提防。幸亏几年以后他也被朱元璋杀掉,否则对朱棣的夺位继统将是极大的障碍。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获得了一次表现才能的极好机会。当时北元太尉乃儿不花等拥众边陲,有南下的动向。正月初三,朱元璋正式下令晋王朱、燕王朱棣分路率师北征。随同晋王出征的有定远侯王弼等,随同燕王出征的有颍国公傅有德、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等。
接到出征的命令,朱棣感到既兴奋又紧张。虽已就藩数年,但他还没有与这类大股敌人交过手。朱棣深知,打了胜仗,自然可以在父皇面前表功;但如果打了败仗,也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因此,这一仗必须竭尽全力,志在必得。
对这次出征感到兴奋而紧张的不仅是朱棣和他的最大竞争者晋王朱,而且还有朱元璋本人。他选择这样一次易得而无失的机会使用藩王将兵出征,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功。这样,二十年来封藩的一个重要目的便可得以实现了。小说.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
(本章完)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2482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

作者:杨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篡明:朱棣和他的大明皇朝”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2482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