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游去韩城徐村寻找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

 

东汉年间,一群人来到这个地方,这群人的资料无从考据,在民间的叙事里,他们出现的时候神色紧张,处...



























东汉年间,一群人来到这个地方,这群人的资料无从考据,在民间的叙事里,他们出现的时候神色紧张,处于奔跑状态,共同的面部特征是一个高翘的鼻梁。他们将这里命名为“续村”,让人想到似乎要嗣承什么,遂又改成徐村,更隐蔽得像一个真正的村名。

一个惊天的秘密就隐藏在这个名字里。

当我们把徐字拆开解读,就是“余下的两姓人”。

目前生活在徐村的有1000多老少,无一人姓徐,原住民由两支构成:一支姓冯,一支姓同。村人世代耕读传家,却恪守一条古老的祖训:读书不为做官,只为明理。村子里最大的官是韩城市文化馆馆长。

每年清明是徐村最热闹的时节,“别处清明雨纷纷,徐村清明如过年”,最古怪的风俗是“跑台戏”,唱到一半忽然停下,演员跳下舞台就跑,不卸妆不脱戏服,环佩掉了也顾不得捡,像一群斑驳的蝴蝶,乍起乍落,跑到另一个戏台上继续唱。与此同时,村人要祭拜祖先,史无前例的事情在这里发生了:冯同两姓人进的竟然是同一个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历史之父”的司马迁。

汉武帝时,司马迁因李陵案受“宫刑”,这是不争的史实,王国维曾说“其后人不可考”,但徐村人却说司马迁不但有女儿并且有两个儿子,其后人为了躲避追杀,给“司”字加一竖改姓“同”,“马”字加两点改姓“冯”,因此,村内冯同两姓坚持2000多年不通婚。直到1963年出身村干部家庭的同有望和本村的冯粉竹喜结良缘,成为有史以来徐村的第一对同冯姓氏夫妻。半个多世纪前,村人还自发成立了“司马迁祭祀委员会”和“司马迁研究小组”。

消逝已然消逝,然而现世的存在却以民间方式对抗着历史,徐村人到底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知情者还是将谎言坚持了2000多年的“集体演员”呢?徐村,以更加神秘的姿态进入我们的视野。

走近今天的陕西韩城:司马迁后人在徐村

韩城拥有的不仅只是黄河文化,更重要的是,在这片土壤中,深深渗透着“《史记》文化”的因子。韩城,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司马祠就伫立在黄河岸边。由于韩城位于关中最东北部,是秦晋交通要道,因此在这里建立司马祠更多意义上,是在韩城乃至陕西大门上做了个“史记文化”的路标。

种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掩盖下,一个天大的秘密就隐藏在韩城一个叫徐村的村庄。村口的一座石牌上“法王行宫”四字乍看之下让人不解,正当人们苦想这是哪代名医的居处时,徐村人便会走上前指点一番:“倒过来念……”

“法王行宫”倒转一念,竟然成了“宫刑枉法”!四面环沟的徐村充满了神秘,它究竟想隐讳什么?为什么又留下明晰的线索?

1000多人中,并无一人姓徐,村民对徐字的解释为:“徐,余二人也。”那么剩下了哪两个人呢?

不是两个人,而是两支人——村中的“冯”、“同”两姓。

徐村里最盛大的节日并非春节,而是清明。每到清明,“冯”、“同”子孙便会大拜祖先。不同姓氏的人们竟然在同一个祠堂里祭奠祖先,这样的事情只可能出现在徐村。因为“冯”、“同”子孙,都血出一脉,他们共同祭奠的祖先正是司马迁。多年前王国维关于司马迁后人“不可考”的论断的确凿性正在被人怀疑。

东汉年间,司马后人担心九族有患,来到了这里,长房将“马”字加两点姓了“冯”,次房将“司”字加了一竖姓了“同”,而后给此地起了个名字———续村,后改为了徐村。在这里,冯、同两姓千百年来仍旧保持着互不通婚的习俗,这一禁忌直到1963年才首次被打破。

来自网络


    关注 韩城美家窗帘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