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第3章 古关古道(2)

 

------第3章 古关古道(2)------



秦军通道出现的八百年以后,古中国便进入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唐开元四年(716年),南北商品流通日益频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遇负之以背”的古道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已很不适应了。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因病告归祖籍始兴,路过梅岭见“峭险巉绝”,便向唐玄宗建议开辟岭道,改善南北交通,以充分利用岭南的“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的目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同。张九龄奉诏开凿岭路,选择了一条由大余到南雄距离最短的路段,并动用大量民夫,将坚硬的花岗岩山体凿下去二十多米。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三十华里的路面宽一丈“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梅关古道变成了可并行两辆马车的大山路。从长江水系转入浈江,进入珠江水系,旅人只需骑马行四十五公里陆路即可。“马背九十里,坐而致万里。”四通八达,快捷无比,指日即过万里的距离。

(3)宋

自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以后,历代都对这条古道的维护极为重视,曾经多次进行修铺和种植树木。较大规模的有宋嘉祐八年(1063年),广东转运使蔡抗与其胞兄蔡挺(时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商议,分别修筑各自所辖境内路段,补种松、梅,立表梅关。宋代知军蔡挺设立梅关后,大庾岭驿道便改称为梅关驿道。时人余靖于是有《通越诗》:“峤岭(大庾岭也称峤岭)古来称绝徼,梯山从此识通津。”并说:“蔡学士兄弟新砌,岭路相接。”宋元丰二年(1079年),王巩记过岭情况也说:“庾岭险绝闻天下。蔡子直(抗)为广东宪,其弟子政(挺)为江西宪,相与协议,以砖铺其道,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南北三十里,若行堂宇间。每数里置亭以憩客。左右通渠,流泉涓涓不绝。白梅夹道,行者忘其劳。予尝至岭上,仰视青天如一线。然既过岭,即青松夹道,以达南雄州。”记叙了古道上悠然自得的景象。这条宽阔、安全的梅关驿道,年年月月载负着千人万马,到了明清两代,它的繁荣达到了顶峰。

(4)明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征集民工,用鹅卵石、花岗片石铺砌岭道、路面长九十余里,并在道旁补植松、梅。明正德年间,广东布政使吴廷举也很积极补增路松,自称“十年两度手栽松”“种提青松一万株”。直到明末清初,岭道历经八百多年,兴旺不衰,且古松夹道,形如虬龙,“官道虬松”即成雄州一景。有人咏梅关古道岭松云:“郁郁凌云气,岩岩耸壑材”“不风能避暑,即雨亦衔杯”。由此可以想见,那时古道两旁的虬松是何等的高大、茂密。而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在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描述了他过庾岭梅关时见到的景象。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作为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3.三十华里古道只剩八百米

清朝末年,随着海运的发展、五口通商和铁路的开通,梅关古道才逐渐冷清。近百年来,粤汉铁路、(南)雄(大)余公路先后开通,梅关古道已为现代交通线所替代,失去了古时南北交通孔道的作用。曾经绵延三十华里的古道,今天只剩下短短八百米。幽幽古道,以卵石垫硬路面,不再有车辚辚、马萧萧的气氛。沿着古道慢慢往上走,只见两旁的山壁郁郁葱葱,岭顶上,耸立着一方巍峨的城关,广东与江西的省界,便在这城关的中央。但是,即使始建于宋代嘉祐年间的梅关尚存,明代古道遗迹尚存,但如今驿道萧条,水运萎缩,大余城本该随此一损俱损,从此败落。只是此地虬松挺立,寒梅怒放,仍不失为一旅游胜地。不少游人纷纷到此,或攀关、或踏道、或寻梅、或赏松;或念先人之艰辛,或发思古之幽情。一个偶然的发现又使大余比以前更火暴、更富贵。1882年德国牧师邬礼亨在大余县发现了钨矿,从此江西大余因拥有世界最大钨矿而闻名于世。大余钨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光明和财富,同时也使梅关驿道的人文资源得以传承。

4.古道故事多

梅岭古道上有一座半环形的仿古建筑——驿站。驿站是古代为过往的驿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换马的场所,也是供文人学士饮酒作诗的地方。但这座驿站却大有来历。宋朝时苏大学士被流放到岭南做官,后来遇上天下大赦继而返回江南,路过这梅岭驿道时,就曾在这驿站里喝过青梅煮的酒,挥笔写下咏梅诗《庾岭红梅》,传为古今佳话。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是用来掩埋长途跋涉运送货物累死的马匹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著名诗句,讽刺了唐明皇宠爱的杨贵妃。因为她喜欢吃岭南荔枝,皇帝就诏令八百里快骑将新鲜的荔枝从岭南飞马传送回长安以博贵妃欢心。而据说岭南荔枝就是经此驿站飞传长安的,所以这里更是成了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悼古伤今的极佳去处。现在的驿站则是按照客家的围屋结构重建的,是观赏梅花的好地方,也是风景区里休息、娱乐、购物的主要场所。

古道上有一棵苍郁的参天古树,下面立着的一个石碑上写着“东坡树”。想必是苏东坡过梅关时亲手栽种的。立此碑是为了纪念曾数次经过这里的苏东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惠州,经过梅关时住了三年,62岁时,又被贬到儋州,三年后徽宗继位,才奉诏内迁廉州,他再次经过梅关古道北上,登梅岭,心潮难平,道路两旁遍布客栈饭庄、酒肆茶坊。可是再热闹的场景也无法舒缓他寂寥的心情。据说,他两次在岭南古道旁的茶店里饮茶时都遇到一个老人,并一见如故。老人盛情款待,苏东坡为自己晚年他乡逢知己而深感欣慰。东坡无以为报,就作诗《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而后来在同样的地方又见面时,喜悦之中再次赋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梅国”是古代大余的一个美称,“梅国”之称来自于南安太守赵孟适。1268年,即南宋咸淳年间,新太守赵孟适久闻梅岭梅花之名,上任后便到梅岭观赏梅花,此时正赶上腊月,鹅毛大雪、梅花绽放,白雪覆盖的梅岭茫茫一片,分外妖娆。面对此情此景,赵太守当即亲手题写下“梅花国”字匾,后人便把大余简称为“梅国”。在梅岭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中,还有一块长2.7米、宽0.6米的石碑,上面书写着四个字“重来梅国”。这块石碑是清朝太平天国运动在大余活动的见证,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太平天国出现“天京事变”,由于上层领导之间相互猜疑引起了大分裂。翼王石达开遭天王洪秀全排挤后,率十万精锐太平军逃离南京回到广东。1863年石达开转战江西,派贤王李士贤强攻大余县城,紧要关头时竟天降大雨,太平军无法穿越章江导致攻城失败。刘胜祥是当时守城的清军将领。第二年,太平军再战大余时,守城清军十分强大,仍然未能攻破,就主动放弃离开。清军守将刘胜祥因阻击太平军有功,被提升为清军总兵,执掌兵权。进京做官几年后,刘胜祥来到大余巡视,故地重游,心情很愉悦,随即叫人拿来笔砚,写下了“重来梅国”四个字。

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达官显宦、文人骚客在梅关留下了许多赞颂梅关的清丽词句和佳作名篇。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诗词流失,1996年,大余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十首诗,请当代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书写雕刻成碑,建成了梅关诗碑林。如今驿道两旁建起的“梅岭诗碑林”,是一幅将历代名人的诗作和当代书法家的艺术融为一体的杰作。梅花诗碑园第一首是明代书法家张弼所写的《自题红梅诗》“去年南郡赏元宵,歌舞声中度画桥,烂漫新诗谁记得,红梅云落路遥遥。”张弼是明成化二年的进士,曾在南安府做知府,在江苏太湖畔与朋友赏梅时想到在梅岭赏梅情景,即兴写下这样一首诗。碑林中还有一首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所写的《南安军》。1278年,文天祥率领义军在广东省的五坡岭抗击元军,由于力量悬殊,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统治者赏识其才学、正气,想引诱他投降,为己所用,于是就把他从广东押往北京。文天祥的家乡就在庐陵(今江西吉安),经过梅岭时,他希望自己能够终埋故里,便从梅岭处开始绝食。然而天不遂人愿,被押解的元兵发现,强行逼他进食。这首诗中的“饥死真我志,梦中行采薇”体现了他的浩然正气。梅关,每一道风景都让八方游客陶醉。

5.梅关古道与南雄经济的发展大余县与梅关一直是共荣共衰的,赣州市也与梅关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古代,这里是中原通往我国重要对外口岸广州的唯一道路,人们要出口的丝绸、茶叶、瓷器,进口的香料、玻璃、化妆品都必须经过这里。由于这里山路陡峭狭窄,货物运输必须全靠肩挑背扛,难如登天,不知当时有多少挑工葬身于此。梅关建成后,大余成为出口商品和进口货物的中转站。简单的加工业越来越多,饮食服务业随之蓬勃兴起,储藏运输业更是非常繁荣。

唐朝时期经济空前发展之后,对外输出瓷器、丝绸、茶叶等特产,除了北方“丝绸之路”到达西亚、欧洲之外,还有就是通过水运,由长江到达赣江,溯章江再来到大余梅岭脚下,然后经由挑夫经过这条古驿道送往广东南雄,最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梅关古道的开通就是为了当时唐朝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古代,这条驿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作用,有人更是形象地把这条航路称为“水上丝绸之路”。“南通百越,北控三江”——充分体现了梅关的重要地位。自从唐代宰相张九龄开辟驿道以后,梅关沟通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三大水系。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条古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随着沿海港口的逐渐增多,大余县城一度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又有了飞跃的发展,运输任务的不断加重,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县城的领导发现,这条古道并不是再也没有用武之地,“第二次繁忙”也呼之欲出。于是,他们和岭南的广东“邻居”合作,联手维修和扩建了这条古道,引来了大批的车辆。萧条了多年的梅关古道又显得生气盎然、生机勃勃。大余产钨,世界闻名。早前这里虽有丰富的钨矿,可一直藏在深山之中,就是有人知道也无法开采,运不出去的钨,毫无“用武之地”。在交通贯通之后,这里陆续建起了四座钨矿厂,成为世界上产钨最多的“钨都”。就像众多交通落后的山村一样,这里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产品,可过去运输困难,不能变成商品。而现今,政府的扶植加上当地人民的辛勤劳动,对产品进行深加工,而且雇用专人远销到全国各地,很快就使一批农民致富了。随着梅关古道的拓宽畅通,大余的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也日益增多,从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智慧,并逐步利用现代化手段组织生产,更是有一些能人由过去的“打工仔”一跃而成为赫赫有名的“现代企业家”。

知识就是力量,就是财富。通过梅关古道输入进来的智慧和文明,对于这里的人来说更显得弥足珍贵,并且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大余人。而他们也在困境中发扬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的美谈也是出于此地。据说宋代大余有一户姓戴的人家,一个农村妇女带领着几个孩子过日子,生活十分艰苦。可是这位母亲十分坚强,一生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就为了供儿子读书,供孙子上学。子孙们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以苏东坡、程颐、程颢为榜样,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读书中自信、自强、自立。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一家出了四个进士、两个宰相,这段千古佳话流传至今。今天,这里的书香气息仍然非常浓厚,孩子们读书刻苦勤奋,都有各自的理想和追求。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4633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4章 古人古事------

(一)庾将军祠

庾将军祠处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距离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为了纪念西汉初期裨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该祠坐南朝北,前方立有一旗台,西汉士兵保家卫国,镇军扬威的象征。祠前数步建有一座水泥平台,四周有石栏杆围绕,称为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代的升旗与今天差不多,升军旗标志着此地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忠于国家的一种形式。据传,祠址原是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因此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也将将军祠和朝汉台建在此地。庾将军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共有三开间,占地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的塑像,祠前廊柱上有一对楹联:“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

相传汉朝初期,梅岭以南有一个南越国,南越王手下有个丞相名叫吕嘉,在汉武帝时期拥王自立,想要反叛汉廷,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朴率军出横浦挥师南下。杨朴将军的前锋将领就是庾胜,他率军在前头一路冲锋陷阵,骁勇善战,直到消灭南越国,为汉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武帝为表彰庾胜将军,封他驻守台岭、巩固南疆、把守梅关。庾胜驻守梅岭后,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在这修建兵营,岭下筑城,岭上建寨,日夜把关(所以这座祠的原址还是庾将军军营旧址)。庾将军热心传播中原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耕作技术,为这里的百姓造福,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又因他排行老大,所以叫他为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大余县原名为大庾,梅岭称之为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1957年,将大庾改为大余,象征着年年有余,希望这里的人民永远吉祥安康,后人为了纪念其功德在这建了庾将军祠,并把他驻守的台岭改称为大庾岭。

(二)六祖庙

建筑精巧的六祖庙就坐落在梅关南面沿驿道约200米处的东侧,而西侧则是卓锡泉,这里还流传着一段佛家故事。

六祖指的是佛家禅宗六祖慧能——广东“南华寺”的开山祖师,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在中国的第六代传人。相传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禅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弘法,拥有徒弟七千人之多,年老圆寂前他想在众多僧侣中选出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个从僧都作一偈,并许下承诺:谁的偈能够参透佛理要义,就把衣钵袈裟传给谁,继为六祖。大弟子神秀平时得五祖器重,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自以为六祖非他莫属,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题作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一般和尚都认为他的偈非常好,点破了修炼的方法,然而这时冒出来个不太识时务的和尚慧能,也要求做一偈,得到许可后,针对神秀的偈,他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弘忍看后,没有说话,认为慧能悟到了佛性,但考虑到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只是个在碓房舂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恐怕会加害于他,于是就叫他退下,但已决定把衣钵袈裟传于他。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他讲经。五祖圆寂前,便秘密将世代相传的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为其安全着想,弘忍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嘱咐慧能马上离开黄梅,南回广东避难,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位置。果然不出所料。神秀发现衣钵袈裟已被慧能拿走了,便立即召来武僧慧明,要他率领五百僧人,追踪慧能,夺回传世之宝。而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逃到大余,投宿东山寺住了一夜,第二天到了梅岭,正赶上暑热天气,等上到山顶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想要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会有水呢?慧能没有泄气,将锡杖往地上一顿,大声呼喊道:“天不绝吾也!”说也奇怪,他这锡杖一顿,地缝中竟然冒出了一股清泉,慧能喝后感到甘洌清甜、清凉爽口。这便是卓锡泉,又称锡杖泉。正要起程赶路时,慧明已经追上山来,他自知不是慧明的对手,便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回去。然而慧明用尽全身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这时他自身也有所感悟,感到无力取走这些法物,又见慧能勤劳诚实,便对他说:“你赶快走吧,后面还有追兵。”说完后自己便往回走,并对后面追赶的僧侣说慧能已经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赶了。慧能这才从梅关脱险。而这块大石头就是有名的“放钵石”。为了躲藏“烦恼未断者”的加害,他在广东四会一带整整藏匿了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才真正以六祖的身份公开露面。传说,慧明放走了慧能之后,也没有再回黄梅,而是找了一处山寺修炼。为了纪念六祖在梅岭的这段险遇,后人便在此地兴建六祖庙。

(三)夫人庙的传说

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唐诗三百首》开篇就选了他的两首诗,他更是有名的政治家,致力于为民造福。张九龄的家乡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县大庾岭南的北江边,进京离乡,他多次往返大庾岭横浦关,亲身体验到了这条古道的艰险难行,早就有心重凿山道。唐开元四年(716年)冬月,38岁的左拾遗张九龄奏请朝廷修复庾岭通道,唐玄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并命令他具体负责此事。左拾遗属谏官,官阶虽然不高,却是天子的近臣,由这样一位谏官来具体负责这样偏远地区的工程,在历史上也许不多见。这年冬天,张九龄与当地百姓一起“饮冰载怀,执艺量度,缓登道,披灌丛”,他没有修老路,而是在横浦关西边一处垭口凿山开道,劈山凿岩,终于拓出了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新路,实在令人惊叹!而就在梅岭的半山腰上,有一座特别的寺庙,这就是夫人庙。有一段凄美的传说讲述着张九龄之妻与梅关古道非同寻常的生死缘。

传说在开凿梅岭隘口时,进展受阻。每天凿开的岩石,晚上又合拢回去,今天凿低一点点,而到明早一看,岩石又长回原来的样子,这个怪现象连续持续了半个多月,张九龄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几万工人苦战了一个多月仍毫无进展。这一奇事难倒了张九龄及开山的壮士男儿。

岩石怎么会重新合拢呢?张九龄三更半夜潜到工地上决心一探究竟,看看岩石是怎样长回去的。他刚来到山顶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突然出现了。张九龄向老翁问计,老翁说:“天皇皇,地皇皇,天子舍得出钱粮。天苍苍,地苍苍,何人舍得绝妻房?要想此山让路,除非有孕妇来祭祀。”说完就消失不见了。怎么办才好呢?张九龄爱民如子,是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来的。为此,张九龄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在开通大道的工程中,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侍妾戚宜芬一直侍奉在张九龄身旁。戚氏见夫君寝食难安,知道他肯定遇到难以解决的大事了,而问及原因,他总是沉默不语。他是绝对不能将心事告诉她的,因为夫人正身怀六甲。是夜三更,戚氏听到了丈夫关于修道的梦话,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沉思良久,戚氏心想自己出身贫寒,在危难中幸得九龄相救,而今夫君有难,正是舍身相报之时。她于是立即起床披衣,只身佩剑冒着寒风冷雨独自跑到梅岭山巅,手握长剑对天诚心祷告:“皇天在上,我乃朝廷大臣张九龄侍妾戚氏,现身怀六甲,为助九龄开路成功,愿杀身以镇妖魔,以孕身祭山神,只盼梅岭早日开通,为民造福,请山神让路!”随即举剑剖腹而死,血染山岩。只听轰然一声巨响,通道顿开。第二天张九龄一觉醒来发现夫人不在身边了,自知肯定是天机已泄,夫人已在梅岭献身。当他赶到梅岭山脚时,一道光线穿过深深的隘道口透了过来,梅关已通。而夫人鲜血淋漓地倒在地上。张九龄忍着悲痛,埋葬了夫人。等到开工的时候,工人们发现石岩已凹下了一个大缺口,足有几十丈深,二丈余宽,两边悬崖绝壁,陡峭如墙,各个瞠目结舌,都觉得十分神奇。张九龄将事情的原委告诉大家,听者无一不为这位伟大的女性所折服,为她的死而恸哭。四方百姓悲恸之余,为感谢张夫人的恩德,修了一座墓安葬她,又在梅岭脚下建了庙和塑像作永久纪念,年年祭祀以表崇敬。千百年来,夫人庙一直香火鼎盛,过路人都会进庙里烧炷香,拜上几拜,祈求夫人保佑一路平安。据说梅关至今还有那座夫人墓,但是由于道路不便,已被荆棘埋没了,所以过路人很少知道具体位置。不管怎样,张夫人毅然牺牲了自己,以感动天神,使工程一举成功的传说,也使梅关更加神奇壮丽。

当然,这个故事是个神话传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当年开凿梅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不但张九龄本人付出了艰辛,他的夫人也可能真的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梅关古道上才会有一座现“夫人庙”。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463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生活时尚小说 《梅关》

作者:金开诚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梅关”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463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