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湖边的高楼上,流淌着一条瀑布

 

瀑布下,还有一排异星球的舰队。...



供稿:寻麓之旅(微信号:lookingforluxe)

本文已获得授权

做个流量和精神上的富人
时长  4′52″

  澜语溪岸小档案  




规划用地面积
  22700㎡

地上总建筑面积
  50000㎡

容积率
  2.2

建筑密度
  33%

产品类型


高层塔楼 | 多层板楼 | 别墅 | 步行连桥 | 机动车连桥

荣获奖项
别墅产品斩获了第10界金盘奖4项大奖:

西南西北区最佳别墅奖/最佳别墅媒体推荐奖

全国最佳别墅奖/最佳别墅媒体推荐奖



“在水边住下吧。”

——对于成都人来说,这是一句殊为动人的许诺。

这座曾经在水边长大的城市,尽管现代的马路逐步取代了密布的河道,生活于此的人们却始终保持着对水的长情。而当天府之国一路向南,一马平川的地势开始跌宕为起伏的浅丘,一座新的“山水城市”的蓝图借此展开——这就是麓湖的源起。

 麓湖生态城,成都南面,一座坐落于珊瑚状湖岛之上的未来之城



澜语溪岸是麓湖第一个滨水混合组团,也最大程度的寄托着这座新城的设计者以建筑回应山水自然的情怀与初衷。









澜语溪岸的建筑形态如同山地梯田一般层层退台地展开——挺拔的塔楼是山峰的制高点,架空的板楼是丘陵的腰线,湖湾的别墅则是山脚延宕的裙边。不仅带给建筑模拟山水的趣味形态,也保证了各区域的不同视野。

而建筑立面则对“溪涧”、“山石”和“植物”的意向进行了更细腻的表达。交织往来的蓝色玻璃在空中划出流畅的水波纹理,高低错落的石材基座则如同嶙峋山石,点缀其间的花池铺展出富于生机的青苔草木。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迎面而来,空中的“瀑布”流动闪烁,冲击过层叠石台,最终倾泻入脚下真实的湖水之中——这样的场景正还原了设计者关于“画面般的瞬间”的创作设想。

▲ 
设计者将自然元素有机融入建筑
 澜语溪岸山水立面效果图
 
 澜语溪岸山水立面实景图


为了保证混合地块中所有业主都享受到充分的临湖视野和景观品质,规划研究需要形成更多变的空间台地,并且尽可能的让建筑和水更贴近。设计者选择耗费巨大代价,在组团内部开拓一条内河,更立体地构建出水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如此,具备内部航道的滨水组团,有了真正符合她定位的最高姿态。水在与人们生活的交集中释放着自己最大的生命力。

对于高层的住户来说,湖水也许代表着宽阔阳台上,数公里视野外的一片船帆;而对于别墅的业主,湖水的意义也许就是闲坐在自家岸边的花园中,凝视小鱼在水草间嬉戏的宁静怡然。




水与坡地之上不同的建筑形态相互塑造,浸润着组团内部富于层次的水岸生活体验。



人们第一次走进澜语溪岸内部时,大多会有一瞬疑惑。

——这条回家路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串联着凌空的连桥、异形的柱廊、叠水的瀑布、通透的架空……即使是车行入库的通道,也被安排了波浪般的曲线和充满光影转折的行驶体验。

这些充满趣味性的多变的公共空间,将人们从疲乏无味的道路中解放出来——在社区内愉悦而自如地上下穿梭,如同进入一座需要默契才能开启的私密公园一般。

 高层之间壮观的连桥



 6层挑高的异形的柱廊



 回家的路,是一条光影隧道



 在通透的架空层中漫步



 是连桥,也是空中的活动平台

当我们穿行在街区内,两边的别墅性感而精巧——建筑流畅的曲线、变幻的造型、金属质感的立面,则俨然是停驻在水岸的太空舱阵列,带给人们超现实的意境和日常生活之外的审美感受。



用一个曲线或直线的“壳“包裹或半包裹整个建筑形体,使得他们成为一个完整,内向型的形体









当建筑被交付于生活,设计创作的新意演化为行走于其中的切实体验。人们需要在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依然常有停留驻足的惊喜与冲动。

● ● ●  ● ● ●
澜语溪岸是麓湖无数创新实践的一个起点。

从2007年到2015年,历经8家外方设计单位、总计15家合作伙伴、设计时间近6年、研发投入上千万,这个汇集所有创作者“大爱”与“大恨”的创新住宅项目终于完整地从图纸走向现实,在业主的手中开始了它的生活实践。



参与澜语溪岸设计实施过程的合作伙伴



它也是麓湖长达数十公里湖岸线上的一颗珍珠。而当无数不同形态的组团最终串联在这条蜿蜒的滨水走廊中,麓湖将闪烁出更耀眼的理想城市之光。



这是设计者们的长久期待。

文字整理  陆奂 / 实景图片  王牧之、陈石

视频拍摄剪辑  成都启视文化传播

特别鸣谢  万华产品研发中心、胡腾


    关注 建筑师的非建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