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荐读 王国平著《灵岩山传》:诗人笔下的非虚构,细节让人着迷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近日,一本名为《灵岩山传》的非虚构作品在读书界引起热读。出版界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本山岳传记,广大读者更是纷纷誉它为“中国版的《尼罗河传》”。...



一周荐读

《灵岩山传》:
诗人笔下的非虚构,细节让人着迷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近日,一本名为《灵岩山传》的非虚构作品在读书界引起热读。出版界认为,这是中国第一本山岳传记,广大读者更是纷纷誉它为“中国版的《尼罗河传》”。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巴金文学院和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王国平先生。

20年前,王国平以诗人的身份走进当代文坛,他凭借组诗《都江堰》进入诗歌界,并荣获第六届金芙蓉文学奖。

随后,王国平因作品《往事》《今夜》《上升的和落下的》《若水》等作品为大家熟知,作品先后收入《中国年度最佳诗歌》《中国年度诗歌精选》《70后诗歌档案》《中国诗歌三十年》等选本。

从1998年开始,王国平参与遐迩闻名的玉垒诗社活动并参与《玉垒诗刊》的编辑工作。2006年,他与著名诗人杨然、凸凹、丁乂等创办大型民间诗刊《芙蓉锦江》,至今《芙蓉锦江》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诗歌民刊。2015年,王国平倡议发起了中国田园诗歌节,今年即将举办第三届,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于王国平在诗歌创作上的成绩,他曾应邀参加第四届中国诗歌节,第九、十次中韩作家会议,中国李白诗歌文化节等重要诗歌活动。他的作品也曾被译作英文、德文、韩文在海外推介。

王国平



然而,王国平创作的方向远不止诗歌,他在非虚构创作上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期鹭岛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灵岩山传》即是他花了十二年时光,完成的一部非虚构佳作。

2005年,王国平把目光投向灵岩山。

灵岩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一座海拔仅1432米的小山,此前,他已在这座山下生活了10年。他通过寻访各方故人、查询历史典籍,多渠道查源考据,对灵岩山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以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细细讲述有关灵岩山几千年历史中所有标志性的人、事、物,用文字与图片保留了灵岩山的韵与美,赞美了灵岩山对文化传承的巨大贡献以及对文化生生不息的追寻,更描述了一桩桩发生在这座山上的动人往事,带领读者穿梭于不同时代去感受一座山的博大精深。

作为一个诗人,王国平的笔触是感性的、浪漫的、潇洒的、忧郁而细腻的。但是,面对灵岩山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所在,他又必须以一个历史学者的严谨、客观、理性地对这座山进行挖掘、钩沉和爬梳。而他知道,一本书真正打动人的,是那些温暖的细节。因此,他先后拜访了著名学者谭继和、祁和晖、王家祐、蒙默、李更生、南怀瑾、袁淑苹、王德宗、傅承烈、王川、胡昭曦、宗性、林向、龚鹏程、李启明等灵岩山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见证者或研究者,还原了那些早已被历史遗忘和岁月湮没的细节,成就了这本书理性与感性的双重书写。

这些细节都是隋朝高僧释道仙,印度僧人阿耆多,唐代高僧道因法师,近代高僧昌圆法师、传西法师、隆莲法师、晓云法师,基督教神学家贾玉铭,一代宗师袁焕仙、国学大师南怀瑾,书院山长李源澄,著名学者钱穆、冯友兰、朱自清、蒙文通、郭本道、林思进、潘重规、萧天石、唐君毅、牟宗三、刘盛亚、罗念生、周辅成、朱自清、谢文炳、王恩洋、傅平骧、王家佑、张圣奘……在灵岩山留下的岁月痕迹,然而正是这些让一座山清晰起来、生动起来、丰满起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那些温暖的细节先睹为快吧。
1
唐代宗大历年间的某个黄昏,倦鸟归林,斜阳西下,前往灌口山(今灵岩山)竹林寺的曲折幽深的小路上,一僧一俗正在满怀惆怅地惜别。这二人不是别人,一位是唐代著名诗人,自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而那位潇洒的僧人是一代诗僧灵澈上人……然而,别离终将到来。彼时,天色正一点一点地暗下来,灵岩山巨大的阴影即将淹没古木与村居,黛青色的竹林寺中,有悠扬的钟声远远地传来,那是僧人晚课的钟声,仿佛在催人归去。灵澈背负斗笠,披着夕阳,缓缓地向山中古寺独自归去,越走越远,渐渐融入山寺与夜色。
2
1942年,晓云随中央文化协会经黔贵入蜀,抵陪都重庆月余,举行桂林风景长沙战绩画展。隔年得到父亲与妹妹去逝的消息,心里伤痛至极,于是前往“十方堂”丛林皈依灵岩寺主持昌圆法师,当时由隆莲法师写皈依牒法名“隆寂”。皈依后,晓云随昌圆法师上灵岩寺小住,于藏经楼见《牧牛图颂》,山中參究禅境自得。一天早晨,晓云携《憨山大师年谱》上千佛塔前独自跏趺,读到“母子銘”时,出家之想油然而生,发源创造人间净土……最终走上了事佛之路。此后数年,晓云与隆莲每年夏天都在灵岩山参禅避暑。
3


灵岩山主持传西法师有一手制茶的绝技,善做红、绿茶。当时灵岩书院有学生得到他的传授,又互相传习,于是大家都学会了制绿茶。红茶制作较为复杂,会的人较少。灵岩山产茶,每到采茶季节,就有大姑娘小媳妇用背篼背着采摘的生茶叶来卖,按质论价,价不算贵,两三人合伙买几十斤,经过几小时的操作,便可制成可喝的茶叶两三斤。制作质量好的,泡出来的茶碧绿清香,味似龙井。制茶虽然辛苦,但制作过程中也获得不少乐趣。1943年5月2日,蒋介石来都江堰,曾专门托人购买“灵岩山珍眉绿茶三斤,共计600元,”所购之茶,即为传西法师当年亲手炒制。

4
过了四五日,游览略尽,钱穆先生准备返回灵岩寺,学生说不行,因为按照当地村俗,一家设席款待,同席者必挨次设席。钱穆初来此地,即由学生一亲戚家设宴招待,因不知道先生将要离去,因此在各家轮番招宴中,不断有新的村民加入,迄今尚未逐一轮到。若提前离去,则违背了村中风俗,学生将负不敬之罪,并恳请钱穆再留玩一段时间,并嘱咐招宴者不再添请新人,等同席者逐一轮到作一次主人,乃可离去。于是钱穆又留数日。临去的那天清晨,钱穆在学生家早餐。学生父亲说道:“先生一来,便由某戚家设宴,吾儿未将村俗相告,遂致多留了先生几天,独我家未曾正式设宴,不胜歉疚之至。今此晨餐乃特为先生饯行。”当日早餐采摘田中新鲜玉米作成窝窝头,全摘新生未成熟之颗粒。故此窝窝头特别鲜嫩可口。钱穆于是回忆起自己在北平时,颇爱此品,但从未吃过如此美味者,钱穆感叹道:这一餐可算是主人家的大花费,惟有感其情厚,他无可言。
5


灵岩书院山长李源澄先生有喜吃小食的爱好,每次进灌县城必会坐茶馆聊天,进小吃店品尝美味。当时,县政府门口仲贤村茶铺前有一家很出名的腌卤菜摊“电灯烧腊”很有名,当年冯玉祥先生很喜吃这家烧腊,因灌县当时只有这一家卖烧腊的点有电灯,故建议取名“电灯烧腊”。老板把烧腊夹在白面锅魁里,顾客一咬满口流油,是地方一绝。但是,灵岩书院离灌县还有一段距离,等到“电灯烧腊”摆摊时去买已经来不及上山了,于是,李先生便带着学生,浩浩荡荡直接赶到摊主家中,购买烧腊和锅魁,然后一路吃着上山。
6
唐君毅先生在灵岩书院讲哲学时,说理清晰透彻,启迪思路,引人入胜。他比较随便,坐着讲课,且有吸烟的嗜好。每次讲课前,学生们都会给他准备一包香烟放在桌子上,他讲一会儿拿一支出来抽一段,掐灭了放在桌上;等一会儿再拿一支抽一段后再掐灭了挨着放在桌子上,不停地讲,不停地抽、灭、放,一包十支装的烟(当时的烟都是十支装)每支都抽过了,桌上摆了一排长短不齐的抽过的烟,然后边讲边一次拿起来抽,又是边抽便灭边放,而后再从头开始,直至讲课结束,学生们对先生抽烟讲课印象尤深。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诗人笔下的非虚构,也可以显得严谨而活动,客观而生动,理性而感性。


    关注 中国诗歌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