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食粮 无我之境,须悲智俱足

 

做好人难,做“无我”的好人更难。...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
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无我之境,须悲智俱足

本文编辑:新新

文章来自李叔同《说佛》

号称“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民国奇才李叔同(又号弘一法师)是我们最熟悉的民国的精神伟人之一,他的精神影响辐射影响至今 。他是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的人,他说:有一颗菩提心,与人为善,并且可以达到“无我之精神”,即是“悲智俱足”,它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我们是否很已经久没有体会过这样的时刻:在下雨的站台为陌生人撑起一把伞,在陌生的街头送给陌生人一个温暖的笑,对待前来问询的人不吝耐心的讲解,对失落的人递予顺手的关怀,为无助的人伸出一只支持的手,或是歌里唱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用现在有句话来形容:满满的正能量。

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这样的时刻,会不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选择了“不做”,选择放弃了做一个“好人”。是的,对我来说,这就是对好人的定义。我也跟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无比敬佩着在这片土地上能够向前走出一步的人。我喜欢所有这些“正能量”,喜欢所有这些温暖的瞬间。因为“正能量”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可我们似乎经常在匆忙的生活中错过了去思考,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应该做一个“好人”的信念,似乎也变得模糊起来。这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处世的理智,不要任由“我”的无限泛滥来做一些“自以为”的“好事”。

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大伯和大婶。大婶病了,躺在一个三人间的病床上。另外两张病床上也躺着两位病人。其中一位老人似乎病得很重,即将要去做一个手术。大家坐在一起看着电视,突然一个陌生的中年女人上前去问老人:“您这个手术成功的几率大不大啊?”这个中年女人是坐在这等人,病房里的人都不认识她,老人听到后并不作答。随后女人离开了病房。

我大伯和大婶皆有几分气愤正色说道:这人这么大岁数白活了!我大伯继续说:为人说话应当是给人以希望和善意、以好的力量的,是要安慰和鼓励他人的,更何况人家现在马上要做手术了。老人只是连连摇头叹气。作为一个年轻人,当时我的心是颇为震撼的。那时候我只知道了,原来生活应当如是啊。原来,我们如此不经意的语言也是能够“作恶”的。现在,我才知道其实这就是菩提心。

这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大家共同遵守且隐而不宣的“说话之道”。我身边的一些邻居叔叔婶婶和生活中的一些好友,他们说话总是温和得像白开水一样,总是温暖地赞同并鼓励你。而言辞锋利灼人、横冲直撞、急火攻心的人恐怕是被排除在世界之外的。他们或许还不知道生活是怎么一回事。这恐怕就是一种可贵的智慧传统吧。

离我们最近的一群纯粹的“传统中国人”——民国文人们——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所精神富矿。我们有理由有责任去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特别是精神世界,是如何演变至今的。被称为“民国第一全才”的李叔同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在诗、词、书画、音乐、戏剧多个领域,开辟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先河。他也是一代高僧,法号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师,影响无数人。

他说,菩提心有悲智两种。悲者就是带着些许功利心和意欲证明或展示自己的愿望来做善事的人,而智者是没有这种心态的挂碍的。也许我们做善事的确应当如是。因为生活就是如是。而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展示,生活就是生活。“自我”带给生活的多半是负能量和添阻剂。所以,我们不禁感叹:做好人,已然是“正能量满满”,但我们更应当追求做一个“无我”的好人啊。(认真脸)

让我们好好学习一下弘一法师的教义吧。



“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
 


“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
但须不著我相”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
智者不执着我相
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
而作种种之利生事业
有悲无智,是曰凡夫
悲智俱足,乃名菩萨”
 
“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
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
了解悲智之义
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
然后以无我之精神
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
亦犹世间行事
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
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之”

    “谬见,而与以正见
      迷信,而与以正信
      恶行,而与以正行
        幻觉,而与以正觉”



编后按:

李叔同的认识事实上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 “普遍认识” ,传统的中国人并没有把佛教当做一种宗教去皈依。而是在日用生活之中,常怀利人利己之心待之。他没有将佛教描述成一种高大上而且束之高阁的教义。而是充分肯定了其改善寻常生活形态的巨大力量。他能让我们接近于一个“好人”。
文章由禅旅公众号撰写并整理自李叔同《说佛》
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刊文章均系原创
如需转载我们的文章,请注明出处
我们是禅生活第一微刊
敬请您的关注、分享
长按并识别上图二维码,也可以点击标题下方的“蓝字”


    关注 禅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