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0013-3讲(简体版)

 

《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0013-3讲(简体版)...



造者殊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0013-3讲(关于量的补充)——能海法师

学生问:遮遣作用和思维修有什么关系?

师答:所谓的思维修,就是我们从听闻佛法中获得正确的理路之后,第六意识分别心依着正确的理路去思维抉择,把过去错误的识体遮除掉,引生正确的识体。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破邪显正」。

那么这个错误的识体究竟错误在哪里呢?我们又怎么去思维修呢?我们知道,识体能够起作用,一定有其所对镜,而我们错误的识体就错误在其所对的境上。那么如何破除这个错误的识体,而显示出正确的识体呢?当然,这个一定要依着思维修。而且要用清净的正理对镜去观察抉择,把识体的「所对境」错误耽着的这一分遮除掉,从而引生正确的识体。我们用正确的理路观察抉择的重点主要是在这里。所以这个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那么何谓遮遣作用呢?就是依着清净的正理思维观察,遮除我们心识对耽着境(即心识颠倒执实之境)的错误颠倒的认知,而引申正确的认知。举个例子来讲,执持瓶子常的颠倒识体,会对瓶子这个无常之境倒执为恒常。如果把执持瓶子为常的心转为无常之心,必须依着正确的理由去思维观察,观察以后,把心识对所对之境——瓶子上的无常倒执持为常的颠倒错乱的认知遮除掉,而引申出所对之境——瓶子上的无常。此时,执瓶子是常的颠倒识体,就会转为正确的执无常的心识。也就是说,错误的心识想要转为正确的心识,一定是先把心识对耽着境的错误的认知遮除掉,然后引申对所对境的正确的认知。这个叫遮遣作用。

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脱成佛。要想解脱成佛,一定要依着正理思维遮除颠倒错乱的心识,生起(转成)出离心、增长慈悲心、菩提心乃至清净的空正见。那么,我们如何依着所学正理思维遮除颠倒错误的心识,而引申正确的心识呢?这个思维遮除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调烦恼的过程。当我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遇到逆境的时候,虽然我们学习了佛法,也时常念经、持咒,可是我们依然会生起不愉快的心,甚至起嗔恨心;当我们遇到自己喜欢的、遇到顺境的时候,我们依然会生起贪心。我们为什么会起瞋心,为什么会起贪心呢?因为我们遇到了不顺境,对方的行为、语言,不符合我们的意,我们就生起不愉悦的心乃至瞋心;而对方的行为、语言如果顺我们的意,我们就会对顺境起贪心。这样的心识都是颠倒错误的心识。我们是要透过修行把错误的心识遮除掉,而转成正确的心识,令心识生起如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等等。我再举个例子:譬如面对某个不顺我们意的人时,我们要依正理观察,这个不顺境是如何产生的。首先要依着所学正理去观察。他人(不顺境)身口错误的行为,是被他的烦恼的心所指使、所控制,而他这个烦恼将来会令他堕入三恶道。然而三恶道无量的大苦是我们无法承受的。用这样清净的正理思维抉择以后,会对他有情被烦恼束缚,而且将来要受的苦,心生不忍。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识就会从瞋心转成悲愍心,这个思维方式叫依清净的正理转心识为道用,这个也叫做遮遣作用。

前面我们也讲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下士、中士、上士等世俗谛,以及毗钵舍那胜义谛,全部都是要用遮遣作用遮除错误的认知,引申正确的认知,把颠倒执实的心识转为无常心、出离心、菩提心,乃至通达空性的清净心。因此,我们要把遮遣作用和思维修认识清楚。

依着清净的正理在我们的心识上思惟修,可以转成入小乘道之出离心,或入大乘道之菩提心。这个心又称为道。此道又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等五道。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是从资粮道开始才叫入道。对于小乘来讲,依着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以清净之正理,把束缚贪着轮回之乐的错误心识遮除掉,引申出离轮回的心。当生起出离轮回心的时候,你就入小乘资粮道了。同样道理,如果具有这个出离心,次依着生起菩提心的清净正理,缘一切有情,思惟观察抉择,把不利益有情、不欲求成佛的心遮除掉,令心识生起为利有情希求佛果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就入大乘资粮道了。

学生问:我们修行就如同我要通过船渡海,师父开船过来,我坐上船渡海就行了,何必研究师父开的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呢?

师答:前面我们讲了宗、因、喻。宗,是你承许的根本的宗见;因,是成立宗见的正确理由;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你所承许的宗见,所用的譬喻。譬喻不能等同宗见。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注意的,要分清楚的。

一方面,在很多经典上都会用譬喻或形容词,但是不代表你就知道经典上这个譬喻的真正涵义。也就是说:你并不一定知道根本宗的涵义。比如说,「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如其所显现的非真实而且剎那变化,这个是宗,譬喻如同梦幻泡影。此中我们要认知的是,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生灭的体性,用什么来形容呢?当然用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是个譬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容词。「梦幻泡影」,我们都知道是不实在的、马上消失掉的。即使是没有学佛法的人、或者没有学宗义的人,他们也知道「梦幻泡影」是虚假、不实在的、刹那生灭的。但是他们证到「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法吗?都是虚假刹那生灭的吗?没有啊!如果他们证到的话,他们就应该成为圣者了,如果这样的话,众生无始来就已经成为圣者了,那这样佛又何必讲法呢?

另外一方面,在经论当中有很多形容词,但是这个譬喻或者是说这个形容词,并不代表根本宗的见解。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放弃经教的学习,或者是看到某些佛教书籍上用一些譬喻解释经或者论,然后对照着这些譬喻,似乎感觉自己已经理解经意了。这个是非常危险的,而且这样来说法会很容易引生谤法的恶业。

然而你所问的:「我们修行就如同我要通过船渡海,师父开船过来,我坐上船渡海就行了,何必研究师父开的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呢?」依我个人的理解,这个「」是一个形容词,是指佛法之正理;「师父开船过来」是什么意思呢?指我们遇到了堪为我们依止的具德的善知识;而「船的材料」就是师父所讲的佛法的内涵、解脱成佛的正理;「我坐上船」是指自己已经是具相的弟子了,当然可以依止这个法师了,能够坐到法师所开示的般若大船之上了;「渡海」是指自己能够听闻师父教你的佛法的内涵,然后依着正理思维修,转变自己的心识。这样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至到修所成慧,一直到最后解脱成佛,就这样一直稳坐师父的般若大船,渡过三有苦海到达成佛的彼岸。那么想想看,你是不是要了解师父开的船材料呢?

学生问:我虽然没有学习教理,可是我对师父有信心,师父讲什么我听什么,然后对照自己的言行去修证,不用去推理,不是也一样吗?比如,师父告诉我们拜佛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可以得到无量的功德,我听闻了,然后去拜佛,这个功德利益就有了,何苦在去思维呢?

师答:此句「对师父有信心」,是因为你通过听闻师父讲授的经律论的教授,依着师父所讲述的经律论正理以及依着理路思维修,并且能够调伏内心的烦恼,令你感到法喜,对于下一世解脱成佛你很有信心。所以是依这样来讲的。

有些人对师父的信心,仅仅只是对师父的外相有信心,这种信心是不正确的。这个在《金刚经》中也告诫我们:「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世人行邪道。」又,假若因师父有神通而有信心,这个更不正确,因为外道也有神通啊。因此,对师父有信心,不能仅仅对师父的外相、神通等等有信心。这种信心是不正确的,是迷信的,是不符合《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所讲的亲近善士的量知。

假如你对师父有信心,你所立的理由不正确的话,是很危险的。我们想想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依止在佛陀身旁的弟子,为什么有些人也会堕三恶道呢?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是不是敬信心呢?你生起信心的理由是否正确呢?你是否依着师父的教授教诫行持了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在《楞严经》上讲到:「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所以你看,阿难尊者因为见到佛陀相好庄严,而剃发出家。我们想想,这样对师父这种信心理由正确吗?当然是不正确的。因此,即使依止在佛陀的身旁,如果你的心识没有转,没有依理去学习,仍然还是轮回生死。所以这个也一定要注意。

诚如你所问的,拜佛有很大的利益。可是不能单指外相的拜佛,而是重点要放在你是否具有正确的认知。所谓认知的正确,就是指所要行持的法门,或者是说我去宣扬佛法的时候,要依着清净的正理,而在心识上生起正确的认知。再进一步说,这个正理或者定义也要符合大小乘的涵义。有的是大小乘共同承许的法,有的是大小乘不共同承许的法。而且大乘里面又有中观派和唯识派,中观派跟唯识派又有共同承许的法,及不共同承许的法。这些都要依教依理去思维观察,而生起正确的认知。

又进一步来讲,即使你思维观察认知正确了,可是你的认知正确并不代表就是了义的正见。比如以中观派来看唯识派,唯识派的正见是不了义。也就是说:安立任何一法,都不要堕入「常见」及「断见」。假如堕入「常见」及「断见」,这种就是不了义的见解。比如:如果以中观派来看唯识派的话,他们不是堕入常见就是堕入断见。所以这个堕不堕入常断见,在大乘中亦有分中观派的见解及唯识派的见解。这个完全都要靠你自己依经教思维观察。也就是说,这个拜佛的广大利益,是站在大乘的角度来说呢,还是站在小乘的角度来说呢?如果站在大乘的角度来说,你拜佛要得到广大的利益,你就要具有大乘菩提心;如果要得到小乘的广大利益,你必须要具有小乘的出离心。为什么这样说呢?试问,一个出家五十年,经律论通达,持戒严谨,他拜佛的功德,跟一位在家持五戒清净的居士比,请问那个功德大呢?如果照你讲,单单只有拜佛功德无量的话,是不是这两个人拜佛得到的功德都一样呢?如果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如果这样的话,佛又何必鼓励弟子出家呢?

因此,拜佛功徳利益无量是站在「所依境」——佛的角度来说的。对于缘起法来讲,你不能单单站在所依境——佛的角度来谈,还要站在能拜者的角度来讲,是否能够生起如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这还要看能拜者这个人是否具足生起广大利益的条件。正如刚才举的例子一样,一位持戒清净的比丘拜佛,跟一位持五戒清净的居士他们同时拜佛,所得到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宝藴经》云:「三千大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转)轮王位,各以灯烛器等大海,柱如须弥,供养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萨,于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这个经典是怎么说呢?此经中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有情,他们都是发了菩提心而且他们都具有转轮王位,每个人供养的油灯的灯芯如同须弥山一样高,灯烛器装的灯油就如同大海水一样多。如此去供佛塔,可是他们的福德,居然不如一位发了菩提心的出家众在佛塔前供养的一盏小油灯的百分之一。这段经文的涵意是告诉我们,虽然所供的对镜都是一样的,都是佛塔,可是由于能供之人不同,生起的福德却相差悬殊。

同样道理,《金刚经》云:①「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徳.....」不及②「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经又云:③「一切诸佛及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从最后的第③句就可以看出,要具有前面①和②两句所说的功德,也不是单单念诵就有此功德,而是必须具有大乘菩提心,才能生起此经所说的功德。我们知道佛果有「法身因」,还有「色身因」,这个因有两个:1)色身因,就是生起了菩提心。但要生起菩提心的话,也要修菩提心的教授,就是七支因果跟自他相换。生起了菩提心以后,还要去受菩萨戒,然后行六度。所得的福德资粮方便品,这个是成就佛陀的色身之因。2)还要有甚深无我空慧的智慧资粮。甚深无我空慧的这个智慧资粮就是成就佛陀的法身因。为什么必须具备有无我空慧的资粮呢?在中观派的月称论师所著《入中论》讲到:「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此中「菩提心」是指生起真实菩提心的前一刻,称为相似菩提心;「佛子」就是菩萨,「佛子因」就是要成为菩萨的因;「无二慧」就是指甚深无我空性的智慧。也就是说大悲心、甚深无我空性的智慧以及相似的菩提心,是生起菩提心的因。

因此,如果我们读《金刚经》,能够获得《金刚经》所说的福德、功德的话,你必须要具备此「法身因」还有「色身因」,去受持此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才符合经典上所说的福德、功德。如果不具有这两个因,仍然有经上所说的福德、功德,你自己想想看合不合理?

如果依你所说的单单从境上来讲就能获得广大的功德利益,那就没有能行持者的差别了。也就是说就没必要去修学无我空慧,也没必要具有菩提心,也没必要去受戒,也没有必要去生起出离心了,……等等。所以,只要按照经典所说的,我只要念诵就具有这样的功德了。想想看,依你所说的道理是不是这样?这样是有问题的,是错误的。

总之,如果不学「宗义」,就很难学懂《广论》的「毗钵舍那」。如果不学此「毗钵舍那」,你怎么有可能具有甚深无我空性智慧的资粮呢?假若没有此甚深无我空性智慧资粮,又怎么能生菩提心,去受戒,行持六度福德资粮呢?请在座的各位慎思,深思!

好,我们就说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问题?没有关系,可以提出来。

好,我们今天量就讲到这里,大家不明白也不要急,我们先种个因,在后面的学修过程当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所学修的教理,要以清净的理由思维观察的能力,并养成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

回向:胜菩提心极珍贵   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者不衰退  展转增上恒滋长

阿弥陀佛!

===能海法师===

=====================================

欢迎关注加入,共同修习佛法:

正法解行林上能下海法师YY讲堂(ID: 66286276)

http://yy.com/66286276

正法解行林上能下海法师QQ群(ID:323919517;152892478)

正法解行林上能下海法师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hengfajiexinglin

正法解行林上能下海法师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u/5588558856

正法解行林上能下海法师微信公众号(ID:nenghaifashi)


    关注 正法解行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