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一个最大的秘密

 

今天小女儿期中考试,所以,下了班我就早早地开车过去接她。每次在我车里,孩子都特别喜欢跟我聊天,我也很珍惜这样...





小女儿读小学三年级,今天期中考试,所以,下了班我就早早地开车过去接她。

每次在我车里,孩子都特别喜欢跟我聊天,我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把这个机会叫做“车聊会”。

“车聊会”是我和爱人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天天接送孩子的过程中,跟她“唠嗑”,跟她沟通交流,我们在有意无意中教育孩子,孩子也在她稚嫩的言语中感染和教育了我们。

“车聊会”也是当今许多家长跟孩子沟通的一种方式,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原本不算秘密,然而,聊什么?怎么聊?这才是真正的秘密。

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跟孩子科学的艺术的聊一些不同的话题,这可能算是一个教育秘密。不过,就教育孩子而言,这还不算最大的秘密。

孩子在车里问我:“爸爸,你猜我考得怎么样啊?”

我答:“还不错吧?”

孩子:“我觉得这次没考好......”

我:“怎么才算考得好呢?”

孩子:“那要进班级前十吧?老师只表扬那么几个人呢。”

我:“你们班45个人,你进前三十名就是正常的,老师批评最多的可能是后十名吧?”

孩子笑了:“那我可不是前三十了,前二十准有!反正老师不会骂我!”

我:“宝贝,学习的事情啊,你的优点不少,你一定会努力对不对?”

孩子:“知道了爸爸,那你在老师里面排第几啊?”

我:“我们老师不搞排名的,如果要排,爸爸在100个老师里面,大概可以排到第70至80名之间的样子。”

孩子有点失望:“爸爸,你那么差不会难过吗?”

我:“不会啊,老师里面优秀的人多,爸爸也不是最差吧,何况爸爸的优点别人也不一定有啊,比如爸爸会经常反省自己,爸爸会努力改正缺点。”

孩子:“不就改正个缺点吗?这个我也会啊...”

......

孩子问我在老师里面排第几的时候,我楞了一下,我想到,虽然现在上海的小学普遍采用等第制,已经不按考试成绩排名了,但排名根深蒂固,表面上丢了这杆秤,多数校长和老师骨子里还是这杆秤!是啊,没了这杆秤,教育教学怎么搞呢?发挥玩噱头的强项?

只要应试考试这件事不消失,排名这件事儿还是必须面对的。即使表面上不排名了,暗地里大家还是较着劲儿。

国外也排名,比如,美国俄亥俄州的中小学排名用的是每年统一进行的标准化考试。对考试成绩进行比较,有科目比较、年级比较和学校比较。分别得到科目等级、年级等级和学校等级。将比较分为10个等级,分数最低的10%为1级,最高的10%为10级。科目等级是同一年级、同一科目的测试成绩在全州来进行比较,最低的10%为1级,最高的10%为10级,也就是说,10级的科目等级的测试成绩平均高于全州90%的学生。

排名本来也是对教育教学进行诊断的一个措施,原本是一个中性的学术概念。

然而,我们国家几十年应试教育搞下来,排名早已演化成了利益工具,成了家长们促使孩子博取功名的唯一路径,也成了一些官员和教师往上爬的梯子。

因为学业压力过大,每年都有一些关于孩子和家庭的悲剧在全国各地上演。《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公布一项调查结果,即对22名儿童自杀行为的分析,该分析发现学习压力过重导致自杀的占51.5%,高居自杀原因的第一位。

目前的中国,每年仅有8%的学生能考入大学,而期望孩子考进大学的家长高达96.8%,期望孩子将来读博士的家长达19.3%。如此巨大的反差,很容易导致严重的成就焦虑,甚至可能出现自杀悲剧。

让我们冷静地想一想,8%是什么概念?它不是学生学习水平的反映,而是中国国情的反映。不管家长如何高期望、孩子如何拼命,8%还是8%,那90%多的家庭岂不要品尝失败了吗?

他们何以走出这痛苦的沼泽呢?

教育孩子,有什么秘诀吗?

是不是把《孙子兵法》引进来,加入几个网上摘抄的段子,编一堆成功的励志故事,这就算揭开了教育的秘密?

教育原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当大多数人随大流去追逐功利的时候,一些很简单的教育常识却被边缘化了,在这种不正常的环境里,往往最简单的教育道理,却成了最大的教育秘密。

我的邻居小胖初中毕业时,不愿去重点中学竞争,选了一所以学习焊接技术为特色的职业中学,读了“中本贯通”(上海市政府的创新做法:职校+本科连读,不要高考了),小胖父亲坚定地支持孩子的选择。如今,三年过去,小胖生活得很愉快,因为是学习电焊技术已经开始派用场了,经常到爸爸的工地上去做技术指导。小胖父亲的感悟是,一个人应先生存而后发展,以生存为基础,发展的路子也就宽了,何必将自己逼上绝路呢?

以生存为基础,说得多好啊。一个孩子,如果他的眼里从小就只有奋斗和竞争,他是不可能从容而优雅的生活的,他的健康和人品堪忧,他的生存没有质量,即便考上了好的大学,他未来的工作、婚姻和生活也不一定幸福。

1991年11月1日万圣节这天,一个叫卢刚的中国留学生因对学校及导师心怀不满,在刚刚获得美国衣阿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开枪射杀了该校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和一位中国留学生后,饮弹自尽。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学业发展好的孩子,由于生存质量太差,极易因为嫉妒,因为他“憎恨”同门师兄和老师,因为工作问题,而导致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

事实上,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是极少数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正如你我,都是平常的普通的人。与其抱着高期望让孩子和父母痛苦,不如调整心态,用平常心守护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

最近在一本育儿书看到这么一件事。有个叫吉米的孩子,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都特别希望吉米可以考入好的大学,继承他们的事业。所以,父母为她安排了各种各样的训练和学习班,希望可以通过训练和学习扩展吉米的知识面,提高她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是父母的高期望忽略了吉米幼小的身体和心理是根本无法承受这么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的,吉米很不开心。幸好吉米的爸爸及时发现和调整,同意吉米不愿意学就不学,而吉米得以专心学习自己喜欢的滑轮运动,这带给了她无限的快乐,也激励着她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时不断进取。

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自我成长,让孩子幸福快乐吗?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无可否认是对孩子爱的一种体现,但对孩子来说,孩子成长的核心要靠他自己。只有当父母的期望转化为孩子自己的意愿时,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当父母的高期望成为孩子成长和幸福的羁绊时,我们需要放慢脚步,聆听孩子的内心。

对于上海的孩子而言,为了打消家长朋友的一些不必要的焦虑,我们先看看下面的两组数据:

2016年上海市共有248所高中学校、72所中职学校参加招生。今年本市初中毕业生报考人数为7.51万人,参加招生录取人数为7.37万人,其中7.28万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招生录取率为98.72%.

2016年上海市秋季高考报考总人数为5.1万人,高考录取率约88%。其中,一本院校录取率达19.61%。

这说明,只要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定位合理,即使中等偏下的孩子,上个大学应该不是问题。如果上海的孩子被搞坏或者说没有教育好,那绝对不是高考或者应试教育造成的,而是家庭和学校的集体性无脑焦虑所形成的。

如果教育只从教育者的利益需求出发,或者以家长的期望值为目标,那么对学生而言,学校无异于牢笼,读书无异于炼狱,其中何来幸福,又何来健康?给孩子充分自由的空间,让每个孩子能够在弘扬个性的基础上展示优点,寻觅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岂不是更好?而那样,教育者又何必为那些无须强制的事情而耿耿于怀呢?

平静思维,平和心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制定教育政策、落实教育制度、评判教育价值、处理教育问题,才是真正科学的教育,才能让被教育者和教育者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与生命的健康。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开什么花儿结什么果”,争其必然,顺其自然,并非总是无奈之举,很多时候也是一种修为,一种境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要总是从世俗的角度给教育设置条条框框,不要总是用功利的眼光给教育评价考量。给教育以奔放不羁的自由,给教育以返璞归真的平凡。而当下,就是要抛弃教育的急功近利,让每个孩子实现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周国平老师在他的文章《平常心》中写道:“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这段话告诉我们,凡事无须强求,应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

平常心有哪些内涵呢?诚信做人,认真做事,不骄不躁,既不自视甚高,也不妄自菲薄;明智从容,既要积极主动,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其实,父母努力追求心智的成熟,即是修得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家长的个人修养比较高,对自己、对人性、对世事都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父母教育孩子的压力,说到底还是这个物质社会人与人之间竞争的压力。过于着重成败得失的人,不能接受做普通人的人,认为成功才是幸福的人,往往很难拥有一颗平常心。

如果父母没有平常心,患得患失,孩子将直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这种不稳定、不甘落后的心态,内心对竞争会特别在意,渴望获得外界的认可,看重外部评价而忽视自己内在的需求和感受。

所以,父母拥有平常心是孩子的福分,孩子能根据内心找到自己信服的价值观,指导自己一生做人和做事。

这是一种平常心态。

也是当今不正常的教育环境下,最大的教育秘密!


    关注 慈爱老师原创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