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来》: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来05

 

------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来05------



第一章 陪 第四章 玩

引导孩子好好玩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贪玩不是坏事,但要会玩!我小时候很喜欢玩,幸运的是,我妈妈学过儿童心理,并不责怪我玩得多,也没有强迫我学习,而是鼓励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是的,孩子贪玩没有错,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引导得好,孩子就会像丁肇中一样走向成功。

贪玩还要会玩

孩子贪玩没有错,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引导得好,孩子就会像丁肇中一样走向成功,就会有出息,反之强迫孩子,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孩子贪玩最让父母头疼,常常见到家长向别人这样诉苦:“我家的孩子太贪玩,将来一点出息都没有。”但是这种带有普遍性的观点并不被认同,这其中包括专家、学者、科学家等成功人士。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回母校南京市南昌路小学访问时,和小校友们进行交流,一名男生对他说:“我较贪玩,妈妈说这样将来没出息。”丁肇中却对男孩竖起了大拇指,亲切地说:“贪玩不是坏事,但要会玩!我小时候很喜欢玩,幸运的是,我妈妈学过儿童心理,并不责怪我玩得多,也没有强迫我学习,而是鼓励我做自己喜欢的事。”

丁肇中的话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孩子贪玩没有错,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引导得好,孩子就会像丁肇中一样走向成功,就会有出息,反之强迫孩子,甚至采用暴力的手段只会适得其反。

看见孩子“玩”就立刻制止,如临大敌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得好能激发孩子的各种思维。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所以,不能不让孩子玩,要想办法引导孩子玩,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在玩中进步成长。

达尔文小时候是个贪玩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他一有时间,就跑到自家的花园里和妈妈苏珊一起玩耍做游戏。在父亲和老师的眼里,这个孩子没有什么前途,但是妈妈不这样看,玩耍能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乐趣,有什么不好的呢?

妈妈和达尔文一起玩的时候,经常教他怎样辨别各种花草,观察各种昆虫,识别蝴蝶和蜻蜓的翅膀。在母亲的教导下,达尔文对各种生物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观察能力越来越强,还经常向妈妈主动请教生物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达尔文和妈妈一起到野外游玩,妈妈指着大片的土地告诉达尔文,土壤孕育了一切生命。有了土壤,才有树木青草这些植物,有了这些植物,才会让牛羊等动物……“那么,人是从哪来的?”于是,在达尔文幼小的心灵里,“生命的起源”成了他探索的目标。

后来的一切,每个人都知道,达尔文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而他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能不说,有他母亲苏珊的功劳,也有他“贪玩”的功劳。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孩子的贪玩呢?应该说玩中包含着幼小心灵对未知世界的追求,对人生乐趣的渴望。对周围的事情发生兴趣,是才能发展的开端。有位国外的教育家这样说:“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工作。与他们的父母不同,孩子非常热爱他们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做实验和学东西的主要途径。”

一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好某种球类,除此之外他们还喜欢看小说、下棋、看电视、看电影、做游戏、弹琴等。所以,玩耍本身并不是那么糟糕的事情,它能使孩子眼界开阔、头脑灵活、身体健康。

不少例子说明,小时候能废寝忘食地玩的孩子,只要走上正轨,将来就会废寝忘食地工作。其中的内核是热情、专注和事业心。只要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发挥,有朝一日就能成才。所以,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阻止孩子玩耍。不让他们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那么就等于熄灭了孩子求知的热情,后悔都来不及。

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放任自流地让孩子去玩耍呢?当然不是。孩子的玩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看不到看似随意的玩耍中所蕴藏着的教育内容。如果成人能有意识地引导,像达尔文的妈妈那样,让孩子专注地观察,学会深入思考,将有利于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贪玩的孩子有出息。

首先,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爱玩的东西大多和他的兴趣、爱好是一致的。父母了解了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把他们引导到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方面去。

有一对父母是京剧票友,两个人经常在家里唱念做打,也许是耳濡目染的原因,女儿经常扯起床单披在身上,然后做出各种造型,让妈妈猜是京剧里的哪个人物,一会儿是《霸王别姬》里的虞姬,一会儿是《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孩子眼里这仅仅是好玩。

父母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就有意识地去引导,让孩子像做游戏那样学京剧,最后,孩子轻而易举地在全国京剧戏迷票友大奖赛中获得了奖项。

其次,鼓励孩子大胆地玩。

有些家长害怕孩子的安全出现问题,对孩子的游戏做过多的限制,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兴趣。有个小女孩去学游泳,爸爸叫她从浅水区跳下来,她死活不肯:“呛着水了怎么办?”原来,妈妈反复叮咛,游泳有危险的,要小心!后来,同伴们都下水了,她才慢慢地走下去。玩了一会,小姑娘高兴起来:“原来游泳这么好玩。”

父母过度关心会绊住孩子,制约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与想象力,让他们不敢尝试更具挑战意义的游戏。

最后,要和孩子一起玩。

父母常常以工作忙,身体累为理由,拒绝孩子一起玩的要求,这样做是错失了很好的机会,要引导孩子在玩中学,先要和他们交朋友,在一起玩,有一颗理解孩子爱玩的童心。

比如妈妈和孩子一起给布娃娃做衣服。这时妈妈和孩子都成了服装设计师,先设计出各式裙子、小衣服,再找来碎花布,一件件做出来,给娃娃穿上。别小看这种“玩”,它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理想的种子,长大真的可能成为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制作师。

如果孩子玩的是恶作剧,父母也不要强行制止,要用更有吸引力、更有意义的活动去吸引他们。

玩中学,学中玩

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玩就是学习,如果在孩子玩时,启发孩子,引导孩子,就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习。

父母常常把孩子的“玩”和“学习”对立起来,这是错误的,对于孩子来说,玩是学习最好的方式。

丹丹的爸爸很重视女儿的早教问题,从妻子怀孕那一天起,就憋足了劲,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丹丹4岁那年,爸爸教她数数,一开始丹丹兴高采烈,以为是一项新游戏,高声和爸爸一起数,很快从1数到10,第二天就数到了20,爸爸很高兴,还带她出去吃了一顿麦当劳。可是到第三天,丹丹就有些不专心了,常常出错,20到30这一关怎么也过不去,妈妈也加入了这场“数数”教学,但是,怎么也不行,最后孩子又哭又闹再也不学了。

后来又教了孩子几次,结果还是一样,夫妻二人为此愁眉不展。爸爸提议去检查一下孩子的智商,妈妈有些犹豫,两个人决定先去有关部门咨询一下。

回来一进门,眼前的一幕令他们惊呆了,只见丹丹正在和奶奶拍皮球,而且边拍边数数“25、26……37、38……”。奶奶见他们进来,就指着他们说:“多聪明的孩子也让你们教呆了,你看,半天的时间,我们丹丹都能数到50了。”

丹丹父母莫名其妙,一边笑一边问:“奇怪奇怪!怎么面对面手把手教了几天她不会,早上一出门她就会了?您是怎么教的?”奶奶说她其实并没有教,只是跟孩子拍皮球玩,比谁拍的次数多,你拍我数,我拍你数,就这样拍了几轮,孩子就会数了。

可见,对于小孩子来说,玩是学习最好的方式。孩子们接触世界,认识世界,就是靠玩。玩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违背了这个规律,硬要孩子正儿八经地坐下来学习,当然就学不进去。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在孩提时代,孩子都具有主动学习的行为。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迥异于成人。他们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玩”,他们以“玩”的方式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与世界,通过“玩”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们需要的所有信息,玩,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而家长如果不放手让孩子去玩,就会在无意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动探索的机会。

研究人员曾用小老鼠做了项实验。他们把小老鼠分作两组,分别放置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个环境放满玩具,也布满障碍;另一个则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八十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处于充满刺激环境的小老鼠,拥有更厚的大脑皮层(大脑控制记忆和认知的部分)、较大的神经元、更复杂的树突(神经元之间的分支)和突触(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网络。

也就是说,在充满刺激环境中的小老鼠要比在空荡荡环境中的老鼠聪明得多。

玩不仅在生理方面可以促进孩子脑部的发育,也能在心理方面能增进孩子感觉运动的能力,同时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推理力、美的领悟力,更能陶冶出良好的性情。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我们一定要把孩子放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尽情地玩,愉快地玩,以这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成长。

有位老人培养孙子非常成功。孙子很小时,爷爷就教他背儿歌、讲故事,还练习成语接龙。一天,他与小孙子做赛车的游戏。祖孙俩一人拿一辆玩具小车:爷爷使劲一推,小车直奔前方,爷爷说:“我遥遥领先。”孙子也猛推一下自己的小车说:“我后来居上。”爷爷再一推,说:“我奋起直追。”孩子再一推,说:“您已经一落千丈!”爷爷认输了:“啊呀,你的车风驰电掣,我望尘莫及呀!”祖孙二人玩得兴致勃勃。

这样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玩中学”,既锻炼了身体,增加了亲情,领略了成语文化的精妙,同时又增强了孩子的自信。

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要正确处理孩子“玩”与“学习”的关系。

首先,不要把玩与学习对立起来,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有些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放学回到家里,想放松一会儿,刚刚拿起想玩的东西,就被父母催促去学习,孩子极不情愿地学习去了,但是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因为学习给他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与不理解的体验。

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玩”的天性正在退化,失去了在“玩”中自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原因就是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玩。而父母就是这一结果的“罪魁祸首”。

父母对于孩子“玩”的限制,对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孩子的探索与发展的好奇心。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与自由,父母要认可孩子的这种“玩”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从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才是正确的教子之道。

其次,要引导孩子在玩中学,也就是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收益。

父母在孩子玩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会在玩中收益更大。比如有位妈妈就在孩子玩水的时候,引导孩子做“曹冲称象”的实验。用一个大饭盒当船,用一个苹果当大象,把洗衣机洗衣服时流出的水接在大澡盆里当河水。再准备些小石子和天平,边玩边称东西的重量,孩子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还学会了使用天平,可谓一举多得。

爸爸,做孩子最好的玩伴

和爸爸在一起时间长的孩子智商比较高,所以有“天才常由父亲造就”的说法,尽管这句话有些偏颇,但总体而言,爸爸在孩子教育方面不可或缺。

如果做一个问卷调查:孩子小时候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长还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长?答案绝大多数是“妈妈”;如果问孩子,是愿意和爸爸一起玩还是和妈妈一起玩?结果多半是“爸爸”。为什么呢?因为爸爸会给孩子更大的空间,不会约束过多,而且玩起来比较有创意。这是做爸爸的优势。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对17000个在1958年3月的同一个星期出生的英国婴儿进行长达半个世纪的跟进调查,结果显示:与父亲相处时间较多的儿童,日后会较为聪明,而且较有机会攀上高于父亲的社会阶层;若父亲不太理会子女,即使常常在家,子女在智力和事业前途都不会比单亲家庭子女优胜。

由此可见,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常说,母爱似水,父爱如山。通常情况下,爸爸的知识面会广于妈妈,爸爸喜欢给孩子讲一些历史、英雄、探险等方面的故事,而妈妈则喜欢给孩子讲童话;爸爸鼓励孩子勇敢自立,自己动手动脑筋做事,而妈妈更重视孩子的健康安全,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爸爸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敢于拒绝,要求孩子做事有责任感,而妈妈则比较心软,通常会替孩子遮掩一些错误。与妈妈相比,爸爸更喜欢劣性刺激,如难题、饥饿、劳累等,以为这些是人生必有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正因为如此,和爸爸在一起时间长的孩子智商比较高。所以有“天才常由父亲造就”的说法,尽管这句话有些偏颇,但总体而言,爸爸在孩子教育方面不可或缺。

因此,爸爸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与孩子接触,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面对困难和挫折。千万不要把孩子扔给妈妈就不管了,这样做对孩子是不负责任。

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在他家居住的小镇上,有许多有钱人,他们不允许孩子与安徒生这样的穷苦孩子一起玩,安徒生因此很孤独。作为鞋匠的父亲察觉到了这一点,他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陪你玩!”从此爸爸就成了安徒生生活中的玩伴。

安徒生的家很简陋,只有一间小屋子,各种生活用品摆放得到处都是,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活动的空间。然而,就在这个破烂又狭小的空间里,安徒生的父亲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把它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似的,墙上挂满了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让孩子在无形中受到熏陶。

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甚至会给他念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在父亲的影响下,安徒生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境遇所吓倒,奋发向上,成为了丹麦最有名的童话作家。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中的大事,为了孩子的未来,爸爸一定要做孩子最好的玩伴,和孩子一起踢球、下棋、看动画片,带孩子去爬山、游泳、探险,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甚至争论,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让孩子在玩耍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增长见识,不断进步,这才是合格的爸爸。

带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父母要多带孩子走出去,不但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还能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增长见识,更深地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会成长得更快。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增长学识有两条重要的途径,一个是读书,另一个就是要走出去,和自然、社会接触,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知识。

说到“行万里路”,人们自然想到徐霞客。徐霞客19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古时候的规矩“父母在,不远游”,但徐霞客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像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最终下决心去远游。他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云南等16个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历尽千辛万苦,为我们留下了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得益于“行万里路”的古人不止徐霞客一人,很多文学家、诗人正是因为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深入社会,有了亲身体会才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唐代大诗人杜甫存留下来的诗歌中三分之一写于在三峡辗转寓居的日子,所以有人说三峡造就了半个杜甫。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不矛盾,可以相互促进。父母要多带孩子走出去,不但可以让孩子的身心在大自然中得到彻底的放松,还能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增长见识,更深地领悟书本上的知识,孩子会成长得更快。

北京女孩马宇歌,身具投掷、中长跑、蛙泳、蝶泳、主持、小提琴演奏、绘画、歌唱、指挥、舞蹈等各种才华,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该校建筑学院工学学士学位与该校法学院法学学士学位,文理科双学士学位,而后远赴印度首都新德里,在著名的尼赫鲁大学研读地理学……被中国教育界称为神奇的马宇歌。

马宇歌在父母的支持下,10岁开始独自远游,当时她正上小学四年级,第一次出了家门连续走了28天,历经祖国南方苏皖两省、辗转4400多公里。由此马宇歌探索大千世界的心扉,一下子被彻底打开了!回来后,她给自己制订了一个14岁前利用各种节假日完成独自走遍中国大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多个市、县、乡、村的规划。

后来,她到了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等,也有较贫困的地区,如青海的湟中县、湖北大别山上的罗田县……更有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还有的是从了解地形地貌角度考虑出发,由她独自去的,像东北的小兴安岭、东海上的舟山群岛、海南岛、西藏……小到边陲村落,上入蓝天,下潜海底,包括各少数民族地区、陆军、海军、边防军、坦克部队等,整个社会景象与自然山川,她都独自用脚步去丈量,并写下40万字的随行日记,最终实现了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的自定目标。

马宇歌最终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收益,我们在其后来取得的成绩中可以猜想到。

父母不能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要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和社会的怀抱,这样做,不仅不会耽误孩子的学习,相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父母要有计划地安排外出旅游。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参观,避免书呆子气,当然选择出游的地点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此外,多给孩子讲解与旅游点有关的知识。带孩子出去旅行时,最好要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孩子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如同在读书一样,从中受到教益。

也可以在旅游出发前,让孩子上网或者查资料自己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然后在旅途中一一验证,我国历史悠久,很多名胜古迹都有许多的故事、传说,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的素材。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多读些科普的读物,以便到郊外辨识一下野菜、树木、昆虫等,都可以在增加旅游趣味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增长知识,也许我们也可以培养出法布尔、达尔文式的人物。

如果孩子要求单独外出,我们也要给予支持,当然要给孩子做好安全知识的普及。

借个孩子去旅行

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创造和同伴在一起的机会。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但是这个“独”字也让家长很为难,因为是独苗苗,所以家里的一切资源都被孩子独占,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从来不替他人着想,此外,家中就一个孩子,他们很难找到同龄的玩伴,缺少朋友,缺少分享,合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下去,孩子在长大后,会出现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心理疾病。

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朋友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亚于金钱对于成年人的意义。”确实如此。

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留心一下,看看你的孩子是否有某种孤独的倾向。譬如,尽管一个人在家感到寂寞,却不愿意和人交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偶尔与人交往,或参与集体活动,孩子也会表现得不自然,不投入,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如果有这样的表现,父母就要提高警惕了,要想办法把孩子推出家门,推到同龄人的群体中,让他们开开心心地玩,痛痛快快地玩,这样孩子才能心理健康地成长。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群体性,二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孩子是在群体中长大的,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在欧洲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旅行,使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给孩子创造和同伴在一起的机会。

首先,多带孩子到朋友家里去做客。父母的朋友多数和自己的年纪差不多,孩子的年纪也差不多,所以朋友们聚会、同学聚会、同事聚会,要多带孩子参加,让孩子们一起认识、聊天、玩耍,即使不能成为朋友,也增加一些交往的经验。

其次,鼓励孩子和小区里的同龄人交朋友。一个小区的孩子也许互相不认识,但是只要在一起,慢慢就会发展出友谊,所以,放假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到小区的游乐场、小公园去玩,即使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容易有共同语言,也有交朋友的需求,只要多接触,就会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

最后,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现在孩子的集体活动很多,但是多数得不到父母的支持。父母这样做,一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二是怕孩子耽误学习,所以孩子自己组织的活动都被父母“扼杀”了。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集体活动对于锻炼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要多支持,让孩子们一起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从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生存能力。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父母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还要接受孩子的朋友,不能有过多的限制,一项调查显示:虽然72.6%的父母表示:“我希望孩子和他喜欢的人交朋友。”甚至79.8%的父母表示:“我愿意孩子邀请他的朋友们到家里来。”但是,75.8%的父母表示:“我对孩子选择朋友有严格要求。”81.6%的父母表示:“我要求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64.9%的父母表示:“我不愿意孩子有较亲密的异性朋友。”45.3%的父母表示:“为了学习,我要求孩子减少与朋友的交往。”49.3%的父母表示:“怕孩子学坏,所以我严格限制孩子交朋友。”

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朋友的标准是以学习为主要参照,孩子交朋友可以,但是必须交“好”的朋友,很多父母觉得这样做没有错,但是这却让很多孩子有苦说不出。

一个人的朋友怎样分辨“好”“坏”,标准很难确定。所以,父母在这方面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不是男女在一起就是早恋,不是学习差就是坏孩子,也不是学习好就适合做孩子的朋友。这时,父母应该要尊重孩子,同时又给孩子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让孩子作出选择。

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里来做客,多了解一下他们的交往,这样可以给孩子今后的交往,提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共同约定一些行为准则,让孩子知道,和朋友一起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避免孩子因为经验不足而犯错。

顺势而为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并且顺势而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是简单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事半功倍,又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我们知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孩子也是一样。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最佳才能区,表现在不同的方面。并不是我们父母能够决定的,如果让孩子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只能让他们感到痛苦,甚至会导致他们的激烈反抗。

我们最大的误区就是强迫孩子沿着自己预先设定的方向前进,家长虽费尽心思,结果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因为父母为孩子选择的领域往往不是孩子的天赋和潜能里最优秀的。许多家长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比如,不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替他们规划好了“艺术人生”。即使学费高昂,家长们也要送孩子去参加钢琴、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课程。

尽管家长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可随着时间流逝,孩子们要么是没有显现出这方面的潜质,要么就是渐渐失去对特长的学习兴趣,甚至对课程很抵触。可以说,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投资并不成功。

所以说,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并且顺势而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是简单和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事半功倍,又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那么,该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具有可挖掘的潜力?应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兴趣课程?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是一个好的方式,因为游戏对孩子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是放松的,不是表演给任何人看;也是真实的,没有任何成绩考评。所以,孩子在游戏时最容易表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因此,父母在孩子玩耍游戏时,要多观察,多思考,确定孩子的最佳潜能。

伏尔泰出生在一个优越的中产阶级家庭。一天,伏尔泰的父亲从外面溜达回来,听到儿子屋里有咿咿呀呀的声音,感到很奇怪。于是,父亲悄悄地走到儿子房间的窗外,想看看三岁的儿子到底在干什么。

父亲惊奇地发现儿子并没有在读书,而正在自言自语地讲故事。只见伏尔泰站在床上,嘴里咿咿呀呀说个不住,小手还不停地比划。一会儿得意扬扬,一会儿板着面孔……

父亲不明白他到底在搞些什么名堂,等伏尔泰讲完故事后,父亲走进儿子的房间,温和地说:“儿子,你在干些什么?时而扬扬得意,时而板着面孔。”

伏尔泰听见父亲和他说话,转过头来说:“爸爸,我在表演拉·封登《寓言》里的故事。”

父亲很惊奇,走到儿子跟前,抚摸着他的脑袋说:“别胡扯了,小孩子家,怎么懂得拉·封登《寓言》里的故事?”

伏尔泰坚定地说:“爸爸,我的确在表演拉·封登《寓言》里的故事呀,不信我把那本书给你,我再表演一下,你对着书看看我表演的有没有漏洞。”

说完,伏尔泰从被子下抽出了那本寓言,递交给了爸爸。父亲打开书,慈祥地说:“好吧!你再表演一次,父亲看看你有没有漏洞。”伏尔泰高兴极了,把书翻到他要表演的那一页,然后深呼吸,开始表演。父亲一边看着书,一边看着儿子表演。让他惊奇的是,儿子的话和书里的丝毫不差,而且儿子的举止与书的内容也配合得非常恰当。

父亲情不自禁地抱起伏尔泰,笑呵呵地说:“儿子,你太棒了!”父亲下决心从文学方面培养孩子。

后来,在父亲的耐心教导下,伏尔泰进步很快,12岁开始写诗,16岁他写的诗歌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到了20岁,伏尔泰就作为文官与他的父亲一起出使荷兰。

假设,伏尔泰的父亲强迫孩子去学钢琴,或者绘画,那么不仅世界上少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伏尔泰的一生也会非常痛苦。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发现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孩子对哪些事物有兴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家长如果观察到孩子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异常兴奋,并且手舞足蹈,应当意识到孩子从声乐旋律中获得了启蒙。此时,家长可以在音乐方向对孩子进行试探性的引导。如果孩子能比较容易地分辨不同的旋律和音节,有较强的节奏感,便可以尝试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挖掘出孩子所潜藏着的天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父母首先要给孩子创造接触各种游戏的机会,从简单的在家中玩玩具,到外出登山、滑雪,再到听音乐会、看画展等,孩子只有在适合的环境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不要把孩子丢在一边自己玩耍,自己亲身参与其中,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的亲密,还可以引导孩子把自己的天赋展现出来。例如:孩子在玩积木的过程中,起先都是无规律、无目的的,家长参与其中,可以给孩子一个学习的榜样。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家长那里学会辨认图形,将不同的积木构建堆叠,并从积木游戏中对立体几何产生一种系统的概念。有了这些基础,孩子如果有这方面的天赋就会更好地展示。

最后,一定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父母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念为孩子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这无疑是错误的,孩子自己的兴趣他自己最清楚,父母要给孩子选择权,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

游戏中提高孩子的情商

做游戏是提高孩子情商的简单直接的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信心,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寓教于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情商教育,原因很简单,因为无数的事实证明,在促成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里,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好像飞机的两翼,偏废任何一方都不能保证飞机步入正常轨道。

高情商的人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人际关系融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情商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情商教育却长期被我们的父母忽略,有的孩子虽然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却很差。

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我们家的孩子是顺毛驴,好好说怎么着都行,逆着他,怎么都不行。”“顺毛驴”就是情商低的一种表现。因为人的一生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稍有不顺就放弃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有的孩子喜欢抱怨,学习、生活出现问题就怨天尤人,有的孩子很任性,什么事情都不愿意退让,这些都是情商不高的原因。

2002年2月,清华大学研究生刘某用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的棕熊,一时引起了轰动。刘某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因为学业繁重,压力较大,积累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宣泄,于是就采取了扭曲的表达——用硫酸残害棕熊。

这件事让我们看到了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做游戏是提高孩子情商的简单直接的方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信心,关心他人,学会合作,寓教于乐。

首先,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合作。

很多游戏需要孩子互相合作才能完成或争取到胜利,比如接力跑,一个人再强大,也不能决定最后的结果,只有几个人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通过这样的游戏,父母可以启发孩子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准备。

其次,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孩子的游戏中,有很多角色游戏,比如扮演爸爸、妈妈、医生、护士等,正是因为有了角色,孩子才必须履行平时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珍珍平时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游戏中她扮演的是妈妈,妈妈扮演的孩子病了,她又是拿药,又是端水,忙里忙外,脑门上都出了汗。游戏结束,珍珍对妈妈说:“妈妈,你以前照顾我,真的很辛苦。”妈妈高兴地笑了。从此以后,珍珍在生活中知道了关心妈妈,妈妈下班回家,她主动给妈妈拿拖鞋,倒茶水。

再次,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输赢。

有比赛性质的游戏,就会有输赢,赢了,孩子当然高兴,如果输了,孩子要正确对待,有些孩子失败了,可能垂头丧气,家长要适当鼓励,比如:“孩子,你已经尽力了,一次失败不算什么,下次比赛你一定可以胜利的,爸爸相信你。”让孩子树立起信心。

有的父母和孩子玩这类游戏的时候,故意输给孩子,这样做,一次两次可以,为的是维持孩子的兴趣,但是总是这样,就会养成孩子“只能赢不能输”的不良心态,一旦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就会失去耐心和信心。

最后,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生活中,很多孩子做错了事,后果都由父母负责,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我们可以从游戏开始,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位老师把孩子们带到一张大大的餐桌前,教他们辨别桌上的十多种作料:黄油、人造奶油、糖、鸡蛋、酸奶、烤面包用的面包酵母、去皮的熟香蕉、面粉、盐……老师还告诉他们:可以添加任何自己喜欢的作料到蛋糕中,蛋糕烤好后每个人要负责把自己的蛋糕吃掉。

甜甜面对满桌的作料非常高兴,她想都不想就把眼前的作料通通加到自己的蛋糕盆里,并快速地搅拌了起来。与此同时,有些小伙伴会小心翼翼地用小勺沾点作料,一一用舌头尝过之后再决定要不要添加到自己的蛋糕中。

老师从烤箱中拿出蛋糕的时候,甜甜的兴奋劲没有了。大家的蛋糕都是五颜六色的,非常诱人,看着其他小伙伴都很坦然地品尝着自己的成果,只有甜甜心里没底。但是因为已经有了游戏规定,只好一点一点把自己的蛋糕吃下去,尽管这个蛋糕并不好吃。

这个游戏规定“自己做的蛋糕要自己吃掉”就是要让孩子懂得“承担后果”,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856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来06------

第一章 陪 第五章 引

引导孩子成为交际达人

孩子在进入团体生活时都会面临人际关系的磨合期,面对尚未社会化的孩子,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面对幼儿期的自我中心,如何教导他们走出自我中心,学会公平、分享、礼让、合作等基本的和谐相处行为,是培养幼儿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第一课!

引导孩子善于交际

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将来孩子走上社会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人无法离群索居。现代社会对人的交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人每天都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信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技能,以及沟通协调、合作完成工作的能力。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指出,适应现代生活之人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善于与外界广泛接触,善于交际”。一个喜欢交往且具有交往能力的人,与不喜欢交往、缺乏交往能力的人相比更容易获得成功。

可是,现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大多数时间是在单元房里孤独地面对电视机、电脑、游戏机,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非常少,孩子们缺少了室外活动和社会交往的机会,天真活泼的童心受到了抑制,形成了“自我中心”、“自私”、“孤僻”的性格特征。这使得很多孩子不善与人交往,也不会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与人交往。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孩子:或是见到生人就惜言如金、躲在一旁;或是对周围的人都表现得异常冷漠,总是独来独往;或是总喜欢独处,即使与家人也很少交谈,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也从不主动与其他孩子交往,常常很少交朋友,沉默寡言……

吴昕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平常在家时行为举止正常,只是一见陌生人就胆怯退缩,不敢说话,躲在角落里。在学校里,她从来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也不与同学玩。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回答问题时,说话声音像蚊子一样,下课从不出教室,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敢动。近来,吴昕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因此不愿意到校上学,学习成绩也在不断下降。父母很着急,又没有什么办法。

现在像吴昕一样遇到人际交往问题的孩子很多,天津的几家相关机构曾联合对该市2万名小学生进行了有关成长方面的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的交往能力亟待提高,而且年龄越大越不会交往。该调查还显示,认为自己不会交往的孩子,在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小学生中占10%~30%,四年级到六年级的孩子中占50%~80%,有一半孩子认为自己有沟通障碍。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摆脱人际交往的困境,做一名心理健康,生活快乐,会与人交往的孩子呢?这是摆在父母面前的现实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专家给出的衡量孩子交际能力的标准。

(1)不惧怕陌生环境,能很快适应新环境。

(2)必要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3)独立性强,不依赖别人。

(4)与小伙伴相处融洽,能在各项活动和游戏中成功合作。

(5)善于并乐于帮助他人,懂得谦让。

(6)能理解成人的意图,并能按成人的意愿去办事,同时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7)有组织能力,在游戏和学习中能起到“小领袖”的带头作用,并为伙伴们所喜爱。

(8)在公开场合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9)热情开朗,与人交往时能尊重和信任他人。

父母不妨参照以上9条标准,看看自己的孩子哪些方面出了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积极的措施。

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场所,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环境与需要。若想让孩子从小就乐于与人交往,良好的家庭氛围很重要。所以,父母要经常和孩子一起游戏,尤其是有角色分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交往的快乐,不知不觉中产生与人交往的意愿。这种良好的氛围也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开朗乐观、关爱互助、互相理解,能够提高孩子被同伴接纳的概率,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顺利。

其次,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加交往的机会。

对于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单元楼里的独生子女来说,玩伴少,限制多,没有与人交往的机会,而交往能力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所以,父母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让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

节假日期间,父母不妨带孩子到邻居亲友处走动一下,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到亲友家住上几天,体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孩子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交往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经常带孩子到郊外、公园等公共场所去玩耍,让他们有机会观察、接触不同的人群。鼓励孩子尝试与陌生的小伙伴一起玩,或让孩子去问路、买东西等。

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区等组织的活动,既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也可以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协作。家长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活动,例如捐助山区儿童上学、到孤儿院服务等。

总之,只要孩子能多与人交往过,就能不断从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

再次,教孩子适应环境。

很多孩子害怕陌生的环境,因为这会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新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或者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社会活动场所,如果自己不同周围的人接触,信息不灵,消息不通,对自己所在的环境、场所情况不了解,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往往不利于自己的成长,不利于自己同周围的人感情上的沟通,在交往中处处被动,有时甚至会出差错、闹笑话。

所以,遇到搬家、孩子转学等环境变化的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创造条件,让孩子结识新伙伴、熟悉新环境。比如主动邀请小伙伴到家里来玩,或者主动打电话给别人等。

最后,提高孩子的交往技巧。

懂得交往技巧的孩子会在交往中受到他人的欢迎,更容易赢得友谊。

交际的第一技巧是说话能力,因为交际的最直接形式是“说”。一些孩子因为不善表达、沟通,别人便无法理解他的想法,容易造成一些误会,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会说爱说的语言能力,为他们进行交往活动打下必要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就身边发生的事情、新闻事件等,和孩子展开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以此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见人打招呼、互相问候,学会节日祝福、礼貌用语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会举止得体、态度友善,别人才愿意与他交往。

让孩子学会容忍与合作。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要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说玩动物园,而自己却想玩娃娃家,此时,就要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动物园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交往顺利进行。

总之,人际交往能力很重要,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将来孩子走上社会才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让孩子学会善解人意

让孩子学会善解人意,孩子就会善待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广交朋友,也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减少摩擦与冲突,消除怨恨,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为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打下基础。

“上自习课时,同桌同学趴在桌子上,我……”

“爸爸出差回来了,小毛他……”

“邻居家最大的困难……”

“妈妈失业在家了,我……”

教育部门曾用上述这些题目,调查了100名小学生,请孩子补齐省略号的内容,结果发现:第一题,只有20%的学生说到“当同学趴在桌子上时,我想他可能生病了,我得赶紧问问他”。第二题,只有10%的学生说“小毛他赶紧去问爸爸累不累,让爸爸休息休息”。第三题,只有10%的学生能说出邻居最大的困难。第四题,只有15%的学生能体会妈妈失业的心情。

该部门的调查取样范围不大,地域范围不广,调查的数字没有绝对意义,但它确实反映出当前孩子与人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不良心态:不善解人意,只关心自己,对他人比较冷漠。

原本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应该对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多一些了解关心,抱着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但是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这样就很难与人交往,更不要说搞好人际关系了。

爱爱是一个很优秀的11岁女孩。平时能歌善舞,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大家都称她为“小才女”。爱爱性情孤傲,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别人主动和她说话,她也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结果渐渐失去了朋友。

爱爱的父母觉得这样下去不好,就劝爱爱多和别人交往,对别人热情一点,可爱爱却说:“别人怎么样,关我什么事?”

爱爱觉得凭自己这么优秀的条件就可以受到众人喜爱,还凭什么费劲去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的想法呢?这种心态是人际交往的障碍。人与人的交往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流,信息的沟通,也是心灵与情感的互动。你不关心别人,对别人缺乏热情,怎么能期盼别人对你投入热情?

让孩子学会善解人意,孩子就会善待他人,与人和谐相处,广交朋友,也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减少摩擦与冲突,消除怨恨,彼此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为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打下基础。

心理学家把善解人意分解为三个方面:有理解别人的愿望;有理解别人的能力;做出良性反应。善解人意作为一种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孩子善解人意的品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激发孩子理解别人的愿望。父母可以尝试“冷淡”一下孩子,无视他的需求,借此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理解、关心和体贴。要想获得别人的关爱,自己首先要付出爱。

其次,强化孩子善解人意的行为。当孩子扶起倒在地上的自行车,当孩子把自己的新书送给贫困地区的友伴,当孩子为正在发愁的妈妈送上一杯茶,当孩子出现这些善解人意的行为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最后,提高孩子理解别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训练孩子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体验情感。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此外还要学会“察言观色”,体会他人话语、体态、动作背后的真实含义,这样才能做到善解人意。

别做丢斧子的人

父母平时要注意让孩子多与自己和他人接触交往,通过谈话、共同游戏等活动帮助孩子与周围的人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信任情感。

《吕氏春秋》中一则名为“疑人偷斧”的寓言,意思是说: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一个小孩偷的,就暗暗地注意那个孩子,他看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眼神和说话的语气,都像是偷斧子的贼。几天之后,他在刨土坑的时候,找到了那把斧子,他再看那个孩子,一举一动再也不像是个偷斧子的样子了。

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丢斧人之所以会得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完全是没有根据的猜疑造成的。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如此,如果能够相互信任,就不会有什么误会发生,如果心存猜疑,那么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同时造成交往的障碍。

张润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情都疑心很重。上课老师叫她回答问题的次数少了,她想老师可能因为自己成绩下降不再喜欢自己;街上看见了朋友,发现朋友没有理睬自己,她就认为自己肯定做错事情得罪了朋友……

张润琪最好的朋友是孟莉莉,每天放学,两个人都是一起走,有时妈妈下班早,开车去接她,就会把孟莉莉一起送回家。这天妈妈工作完成得早,就准备顺路接着孩子,还没到学校就看见女儿一个人背着书包低着头在路上走。

妈妈叫女儿上车,问:“怎么没有和莉莉一起走。”

张润琪说:“我不和她做好朋友了。”

“为什么?”

“她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说你什么坏话,你听到了吗?”

“今天课间我去厕所,回来时。看见孟莉莉和一个同学在说话,我就跑了过去,谁知,她们都闭上了嘴,不说话了。她们肯定在说我的坏话,要不为什么背着我,所以,放学我就一个人出来了。”

“你没听到,怎么就知道她们说你的坏话?”

“肯定是。”

像张润琪这样总爱怀疑他人的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孩子猜疑心理的产生有很多因素,首先,与孩子的个性心理特点有关,有些孩子比较内向、多愁善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因此容易多疑。其次,多疑性格的形成,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父母任何一方具有多疑的特点,或父母对子女经常持不信任的态度,都可导致孩子形成猜疑的性格。还有孩子之间的误会与隔阂也是孩子产生猜疑的主要原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隔阂都难以避免,如果不能积极地看待问题,就可能不再相信任何人,产生比较严重的猜疑心。

信任在人际交往中是重要的一环。如果缺乏信任,即使你的交往技巧十分高超,也只能获得最初的好感,久而久之,别人的所作所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被你怀疑,也许你这样做只是习惯性反应,并非完全是恶意的,但是别人的心里肯定不舒服,也不会再相信你,这样下去,人际交往常会很难顺畅进行,更不要说建立起真正的友谊了。

而适度的信任,是友谊的催化剂,不但能令他人感到温暖,而且也能令自己显得自信、大度、有涵养。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孩子学会相信别人,放弃自己的猜疑,坦诚与人交往。

首先,相信自己。很多人之所以猜疑他人是因为缺乏自信,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负面的评价,所以,别人一说话,就怀疑在议论自己的种种不是,总是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所以,处处提防别人。因此,增强自信心是治疗多疑的良方。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现实,不会遇事总往坏处想。相信自己的人,不担心别人议论自己,不会让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应该让孩子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不要负面思考。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时候猜疑别人,就是自己先入为主的自我暗示心理作怪。许多多疑心理产生的想法,其实是很可笑的。完全是自己的心理臆想,“他一定会这样做”、“我的文具一定是他弄坏的”……这些想法毫无根据,纯属无中生有,所以,要消除猜疑心理,一定要破除这种心理怪圈,学会积极地看待问题,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打破自己的胡乱猜疑。同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对他人宽容大度,以化解他人的猜疑。

最后,与别人进行开诚布公的沟通。正因为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才会有误会和猜疑,及时有效地、开诚布公地沟通是消除猜疑心理的捷径。只要互相了解,就会消除误会,驱散疑云。别人也不会从其间搬弄口舌是非。

父母平时要注意让孩子多与自己和他人接触交往,通过谈话、共同游戏等活动帮助孩子与周围的人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信任情感。

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

如果孩子有了与他人分享的良好表现,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对孩子把这一好品质养成习惯很重要。

我国有句古语说:“独乐不如众乐。”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当你伤心时,朋友会为你分担,你会减去一半的忧愁,当你高兴时,朋友会为你高兴,你会得到双倍的快乐。”一个人只有懂得与人分享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

分享是人际交往中催化剂,也是一个人精神领域的享受。不会分享的孩子只能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毓宁的家里今天来了客人,客厅里十分热闹。毓宁的妈妈看到客人带来的小孩和毓宁的年龄差不多,就唤来毓宁让她带着这个小伙伴去自己的屋里玩。毓宁虽然满脸的不高兴,但还是领着那个小孩,进了自己的房间,可是没有多一会儿,那个孩子就流着眼泪出来了。妈妈一看,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问才明白。原来这个孩子到毓宁的房间里去玩,可是所有的玩具,毓宁都不让她动,毓宁自己玩这玩那,她刚一拿,毓宁就一把抢过来。这个孩子感到委屈,就哭着跑了出来。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于是,玩具是“自己”的,食物是“自己”的,电视是“自己”的……一切“唯我独享”,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即使是爸爸妈妈想要动他的东西也不行,动辄大哭大闹。而有些老人或父母又太宠爱孩子了,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好吃的自己从来不舍得尝一口,哪怕孩子把好吃的东西送到大人嘴边时,大人还乐呵呵地说:宝贝吃,妈妈不爱吃或者奶奶不爱吃,宝贝一个人吃吧,好东西是专门留给宝贝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容易因过多的宠爱而变得自私、狭隘,喜欢独吞独霸,不懂得与人分享。这对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是极为不利的。

一位国外的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随机抽样挑选出来的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寄去了圣诞卡。尽管他没有什么信心会得到回报,但随后发生令他惊喜的情况。绝大多数收到圣诞卡片的人,根本没有调查他是谁,就自动给他寄回了圣诞卡。

我们的孩子如果只知道“独占”、“独享”,而且不知道回报他人的话,那么,将来走上社会就会被隔离于“社会之外”,成为孤家寡人。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十分重要的社会里,独行侠似的人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也不可能生活的幸福快乐。

所以,我们父母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和思想。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深刻指出:“一个独生子女成为家庭关注的中心是不应该的。父母要是甘心这样做,就不可能使自己摆脱掉事事以孩子为中心而俯首屈从的有害倾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什么东西都让孩子独享,要懂得和孩子一起分享。

端午节快到了,爸爸工作的单位发了20个粽子。妈妈对孩子说:“奶奶喜欢吃粽子,给奶奶送5个去,外公外婆也喜欢大肉粽,也送5个去。隔壁邻居文文,你和他是好朋友,咱们也给他送2个去,剩下的8个粽子,我们一家三口共同分享。”妈妈又说:“20个粽子四家人都吃了,大家都很开心!”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好,让孩子知道了分享才是最快乐的。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在平时,父母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对孩子养成分享的意识很重要。在家里,可以让孩子为家人分苹果、分橘子等,教给他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这种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父母。

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或到有小孩的家庭串串门,让孩子多接触一下同龄人。并随时注意引导孩子进行分享。也可以邀请别的同龄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很多孩子愿意在别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让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乐意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在客人到来之前,让孩子挑选几样他愿意让别人玩的玩具,告诉他不要担心玩具被弄坏。这样他就能快乐的与伙伴一起玩。

一位家长说他经常邀请同事、朋友带孩子到他家去玩。每当这时候,是儿子最开心的时刻,他俨然是一个小主人,高兴地为小朋友搬凳子,把玩具、书和好吃的东西送给小客人分享。“小朋友没玩过我的玩具,我还要教她怎么玩呢?”于是,小小的角落游戏便开始了,其乐融融。能够拥有自己的小伙伴,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快乐、分享情感,是一件多么令人愉悦的事!

有时,许多孩子都不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是,他却希望能够分享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冬冬想要玩春鹏的遥控飞机,可是看到春鹏玩的正欢,不敢开口,爸爸早就看穿了孩子的心思,就对冬冬说:“你可以拿自己的变形金刚和春鹏换着玩一下。”冬冬咬咬牙,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向春鹏提出交换玩一会儿的要求,春鹏愉快地同意了。就这样,两个人都有了两个玩具可玩。此后两个孩子约定,每到星期天都带着各自的玩具在一起交换着玩。

教给孩子赞美的技能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赞美,但如果能够教给孩子赞美他人的品质,将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杰丝·蕾尔说:“对于人类的灵魂而言,称赞就如同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便无法健康成长。不过,我们大部分人,只是敏于躲避他人的冷言冷语,而自己却吝于将赞许的阳光给予他人。”

孩子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但往往不知道别人也希望得到赞美,赞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马克·吐温说过,听到一句得体的称赞,能使他陶醉两个月。

据说,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本是同时修行,释迦牟尼因为多修了一些赞美的语言,因此早于弥勒菩萨三十劫成佛。赞美他人与微笑迎人是天下最直接的布施。我们何乐不为?

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

有一位心理医生在银行排队取款时,看到前面有一位老先生满面愁苦,这位心理医生暗想,我要让他开朗起来。于是他一边排队一边寻找老先生的优点,终于他看到,老先生虽驼背哈腰,却长着一头漂亮的头发,于是当这位老先生办完事情走到心理医生面前时,心理医生衷心地赞道:“先生,您的头发真漂亮!”老先生一向以一头漂亮的头发而自豪,听到心理医生的赞美非常高兴,顿时面容开朗起来,挺了挺腰,道谢后哼着歌走开了。

可见,一句简单的赞美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好处。

可是,我们的孩子在交往中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很少想到自己的话语对别人心理的影响,说话直来直往甚至冷言冷语,有时候,很可能因为一句话而使两个人的关系紧张,就像郭冬临在小品中说的,“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一句话能产生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一定要学会赞美。

明明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但是她因为宿舍中人际关系紧张而苦恼。在宿舍里同学们互不来往,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似乎相互都有戒心,很难知心交谈,宿舍气氛沉闷,她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回家后她向妈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妈妈告诉她:“从现在开始,试着夸奖他人,真心赞赏他人的长处,如‘你今天气色很好!’‘你的眼睛真亮!’‘这件裙子对你再适合不过了!’等。”

不久以后,明明打来电话告诉妈妈,宿舍的气氛完全变了样,大家相互帮助,彼此关心,在一起时有说有笑,下课后都愿意回宿舍,好像宿舍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

可见,赞美在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那么,怎样让孩子懂得赞美的技巧呢?

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可以赞美的长处。

同是一棵树,有的人看到了满树的郁郁葱葱,而有的人却只看到树梢上的毛毛虫。为什么同样一个事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懂得赏识、赞美,而有的人只会用挑剔、指责的眼光看待事物。

告诉孩子,只要你愿意,总是能够在别人身上找到某些值得称道的东西,也总是可能发现某些需要指责的东西。这取决于你寻找什么。

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可能体育成绩很好,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朗读水平很高,爱违反纪律的学生可能有唱歌的天赋……总之,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优点,只要你的目光盯向的是“郁郁葱葱的树叶”,而不是“毛毛虫”,那么你就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真诚地赞美他。

一位心理学家曾成功地改变一位被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他的方法就是善于发现他值得赞美之处。

孩子的父亲说:“这是我见过独一无二的孩子,简直没有一点可爱的品质,没有一点。”于是,心理学家开始从孩子身上寻找某些他能给予赞许的东西。结果他发现这孩子喜欢雕刻,并且工艺很巧妙,而在家里他曾因在家具上雕刻而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便为他买来雕刻工具,还告诉他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同时赞美他:“你知道,你雕刻的东西比我所认识的任何一个儿童雕刻得都好。”

不久,他又发现了这个孩子几件值得赞美的事情。一天,这个孩子使每一个人都大吃一惊:没有什么人要求他,他把自己的房子清扫一新。当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想你会喜欢”。

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只要用心,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回报。

其次,要懂得赞美别人的技巧。

真诚。夸奖别人要出于真心,所夸奖的内容是对方确实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特点,不要胡乱编造,这样会让人以为你在讽刺他,结果适得其反。

表扬他人时,要具体化。当孩子赞美他的同学、朋友、老师时候,告诉他一定要指出具体的值得赞美的地方。这样别人才会接受。

赞美要及时。不要时隔很久,这样赞美就没有了效果。

当众赞美。在公众场合,当众赞美别人,会让人备受激励,效果更突出。

说过的话怎能反悔

对于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家长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而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而打骂孩子。

“人无信不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友情,需要信用来维系。只有恪守信用的人,才能交到知心的朋友,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信守诺言,简单地说就是说话算数,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说到更要做到。

乌鸦被网住了,向阿波罗求救,并发誓焚烧香木作为报答。可是当它脱离险境后,就忘记了诺言。过了不久,它又再度被网住。这一次它不敢再去找阿波罗,就去找赫米斯,并保证获救后,一定会奉上贡品。赫米斯对乌鸦说:“你不会遵守诺言的,当初就背叛守护神了,我如何能相信你呢?”

一个不信守诺言的人,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如果孩子的言行不一,就有可能失去伙伴和他们的信任,降低孩子的威信,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使其将来难以适应社会。家长要重视这个问题,教育孩子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过早餐,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望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了!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

宋庆龄刚走到门口,忽然想起一件事,立刻停住脚步。爸爸见宋庆龄愣在那里,就问她“你怎么了,你不是早就想去伯伯家看鸽子吗?”

宋庆龄遗憾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不去了,昨天我和小珍约好了,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篮。”

“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下次再教小珍吧。”父亲说完,拉起宋庆龄的手就要向外走走。

“不行!不行!说过的话怎么能反悔啊!”庆龄边说边把手抽回来。

虽然父母费尽口舌,但是宋庆龄坚持留在家里。

“我明白了。我们的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孩子是否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经常出现言行不一、不履行诺言的行为,家长应该多从儿童的认识发展上来找原因。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是道德败坏而打骂孩子。如果父母从小就注意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孩子是可以养成诚信的习惯的。

首先,父母对孩子要严格履行诺言,给孩子做出榜样。

父母对孩子许诺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该不该对孩子许诺,能不能兑现,这种许诺对孩子来说到底好不好等。一旦许诺,父母就要严格履行自己的诺言,因为孩子是单纯的,也是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特别是朝夕相处的父母。

曾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要跟着一起去。她觉得孩子跟着很不方便,想让孩子留在家里,于是对儿子说:“好儿子,你别哭,你在家里等着,妈妈回来杀猪给你炖肉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留在家里。曾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当曾子的妻子回到家时,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就问曾子磨刀做什么。曾子说:“杀猪给儿子炖肉吃。”妻子说:“那只是说说哄孩子高兴的,怎么能当真呢?”

曾子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如果父母说话不算数,孩子长大后就不会讲信用。”于是,曾子与妻子一起把猪杀了,给儿子做了香喷喷的炖肉吃。

父母的这种诚信行为直接感染了儿子。一天晚上,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去做什么,儿子回答:“我从朋友那里借书简时说好要今天还的。虽然现在很晚了,但再晚也要还给他,我不能言而无信呀!”曾子看着儿子跑出门,会心地笑了。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例如,父母如果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到公园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坚守诺言;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而且,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推迟或失约的事情发生,这样才能给孩子做出榜样。

其次,教育孩子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教育孩子信守诺言,要分为两方面:一是答应别人的事要兑现,这才是负责任的表现;二是,不要轻易许诺,在答应别人之前,慎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对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轻易答应;对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也应留有余地,不要大包大揽。

一个商人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你今后要想在生意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什么叫守信呢?”儿子问。

“守信就是在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之后,你才发现这份合同可能会导致你倾家荡产,但你仍然要照约履行。”

“什么叫聪明呢?”

“聪明就是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意思是说轻易就许诺,必然很少讲信用;而多变,必然会引起许多麻烦。

最后,在生活中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提醒和鼓励。

孩子有时候会忘记自己的诺言,造成违反承诺,所以父母应该及时提醒孩子,并督促孩子努力完成。当孩子信守承诺时,父母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励他坚持做下去。

给他人留“面子”

我们常说,童言无忌,但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孩子一定要知道,因为有些话不是以真实和谎言作区分的,而是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美国费城有一家大商店的经理名叫华纳梅克。一次,华纳梅克到商店去巡视,看到有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站了许久,却没有一个店员去为他服务,那些店员却挤在柜台的一个角落里又说又笑,压根儿忘了自己是在上班,而把顾客冷在一旁。华纳梅克看到后,并没有马上批评责骂这些店员,而是自己悄悄地走进柜台亲自接待了那位顾客,一声不吭地把顾客要买的东西交给了售货员去打包,然后就离开了柜台。这些店员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上班聊天的现象。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不想自己的错误、隐私、缺点公之于众,所以,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尊重他人,懂得给他人留面子,否则就容易弄僵关系,使朋友变成陌路。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常说,童言无忌,但是,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孩子一定要知道,因为有些话不是以真实和谎言作区分的,而是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一个著名的画家有一次和邻居孩子一起吃早餐。早餐摊贩很熟练的摆弄着几十个碗和作料瓶,其精湛的技艺和飞快的速度使人们赞叹不已。

这时,孩子突然对画家说:“叔叔,我猜让你和卖早餐的比赛,你的手一定不如他快。”

面对孩子的问话和周围那么多吃早餐的人,画家脸红了,但他立即坦白,并笑着说:“我不止会输,而且会输得很惨。”尴尬的卖早餐人也笑着回答:“我的早餐可没他的画好看啊。”在场的人也都会意地笑起来。

孩子的话虽然是真话,但是却使画家很难堪,如果是同龄之间,就可能产生矛盾。

那么怎么才能在交往中,尊重别人,给别人留面子呢?

首先,要了解对方。既了解对方的长处,也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避免触碰别人的短处,否则,伤害了对方自己都不知道。

张泉学习成绩十分优秀。有一次,和同学们在一起聊天,说到了歌星,他不喜欢某位韩国歌星,就大肆抨击这位歌星的品行有问题。谁知旁边的一位女同学很生气,和他激烈地争辩了起来,因为谁都知道这位女同学是那位韩国歌星的粉丝,张泉的话让她感到很难堪。

其次,不要当众揭别人的短处或者批评对方。

一个人犯了错误可能心里很难过,但是当众批评他,他可能会感到气愤,甚至故意不承认错误,所以,千万不要这样做。更不要触及别人的隐私、伤心事和尴尬事,这会让你不经意间得罪人,失去朋友。

王柳和郑晓松是邻居,更是好朋友,郑晓松有个难以启齿的毛病——尿床,四处求医也没有得到根治,这个毛病在班上只有王柳一个人知道。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打算组织成绩优秀的同学参加夏令营活动,这样的机会很多同学都抢着报名,但是成绩优秀的郑晓松却主动放弃了,很多人都劝他参加,但他坚决不去,同学和老师到感到诧异。后来王柳把郑晓松尿床的毛病告诉了老师,无意间也有其他同学听见。

第二天,班里都炸了锅,同学们故意回避的议论还是让郑晓松听到了,他感到十分愤怒,找到王柳,问他是谁说的。王柳没想到会这样,只好和郑晓松道歉,但是却没有得到郑晓松的原谅。

回到家,郑晓松哭着要求转学,没办法,他父母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此后很多年,两个人因为住在一起,经常见面,但郑晓松再也没有和王柳说话,形同陌路。

因此,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不要触及别人的雷区。每一个人心理都有一条界线,越过了这条界线,伤了别人的自尊心,揭了别人的伤疤,捅了别人的隐私,都容易使人恼羞成怒,引起他人的忌恨。

最后,要学会委婉地说话。

如果一定要批评他人,可采取委婉含蓄的说法,淡化矛盾,以免发生冲突。但若说话太直接,往往好心办了坏事。

“会听话”的好孩子

一个会倾听的孩子是受人欢迎和喜欢的,因为他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谈话对象,乐意听对方的倾谈,问对方乐意谈论的问题,鼓励对方敞开心扉、畅快地说出心中的话。

“听比说重要”这个道理似乎很难被人接受,但事实确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与他人关系就越融洽。因为倾听本身就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你能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一位名人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欲望,没有人喜欢一个只管自己滔滔不绝而不给别人说话机会的人。倾听是人类有效沟通所必备的元素,它是一种接纳的语言,一种心灵的互通、理解和尊重。倾听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地接受和理解对方的过程。

现在很多父母只注意对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倾听的能力的训练,这是许多孩子缺乏朋友、不合群的一个主要原因。

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人际交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会倾听,正如汤姆·彼得斯在《追求优秀的热情》一书中所说:“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一个会倾听的孩子是受人欢迎和喜欢的,因为他是一个受人欢迎的谈话对象,乐意听对方的倾谈,问对方乐意谈论的问题,鼓励对方敞开心扉、畅快地说出心中的话。

很久以前,有个从荷兰移居美国的孩子叫巴克。他家里非常贫穷,他每天都要上街捡煤渣,还在学校下课后,为一家面包店擦橱窗,这样每星期可赚到5美元。

巴克一生仅受过5年教育。由于家庭贫困,巴克13岁就不得不离开学校,去当童工。童工的生活是艰苦的,每周仅能得到6.5美元,而且工作时间特别长。但即使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巴克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他把不坐车、不吃午饭的钱省下来,买了一本《美国名人传全书》。在他读完这部书之后,就写信给这些名人,请他们寄来自己童年的资料。

显然,巴克是一个善于倾听者,他希望那些名人能讲述自己的故事。他写信给爱默生,请他讲述他的童年;写信给格雷将军,询问某一次战役的具体细节,格雷将军给了只有14岁的巴克一张地图,并邀请他一起吃晚饭,还和他谈了一整夜。他写信给正在竞选总统的加菲大将,问他是否在运河上做过童工。他和全美的许多名人通过信,夏莫斯、朗菲洛、林肯夫人、休曼将军、戴维斯等。

不仅如此,巴克还利用假日去拜访他们,而且还成为他们家中最受欢迎的客人之一。巴克能真诚地倾听对方的谈话,是他受到名人们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正是这些名人的思想和作为,使他产生了无比的自信,激发了他的理想和志向,从而改变了他的一生。

教育专家指出:善于倾听也是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会倾听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通常是优秀的,因为他能够在上课时认真听讲,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并且能够边听边思考。而不善于倾听的孩子,上课容易开小差,不注意听讲,特别是在老师讲的关键时刻走神,虽然这样的孩子智力并不差,但由于无法理解老师讲的内容,学习成绩常常落后,即使课后家长再辅导,也常常事倍功半。

那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倾听呢?

首先,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话。

当孩子告诉父母一些事情,即使父母再忙,也要停下来听孩子说完。如父母在看电视、看报纸时,应该把眼睛从这些东西上移开,专心地听孩子说话,父母的这种举动,会影响到孩子,他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也会成为一个好听众。

其次,教育孩子用心倾听他人。

许多孩子在倾听他人讲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种方式最易伤人自尊,说话的人往往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此而不愿再讲,更不愿讲心里话,谈话不仅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还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人的情绪,而且还必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情绪。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别人愉快的时候与他分享快乐,在别人痛苦、失落的时候与他分担痛苦和失落,这种用心与人交往的表现必然会赢得他人的好感。

有些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经常在大人说话的时候插嘴,不能认真听别人说话,这些不好的习惯其实都是大人造成的。父母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他是一个与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想让孩子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父母既不能无视孩子的自尊,也没必要把孩子当成全家的中心,什么事情都围绕孩子转。应该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者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他人的礼貌。

孩子小的时候,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时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使孩子竖起耳朵倾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把你的话重复一遍,如果他不能说出来,父母就要郑重、严肃地再说一遍,时间长了,孩子就学会注意倾听了。

最后,教给孩子一些倾听的礼仪。

与人说话,倾听他人也要注意必要的礼节,否则就会干扰他人,造成沟通的障碍。比如:要面带微笑,不要显示出不耐烦的样子;倾听时不要挑对方的毛病,不要当场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见,更不要与对方争论;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这些礼仪的掌握都有助于孩子成为一名良好的倾听者。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5856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育儿健康小说 《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来》

作者:林越
最后更新于:2016年10月1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孩子,我们一起成长:好父母 好教育 好未来”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5856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