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BB第一份工作不能做新媒体运营的,我现在要分享6点亲身感悟…

 

你能完全掌控的不就是自己吗?...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企业新媒体运营。

这是个比较光明的行业,同行的努力你看的很清楚,阅读量、评论、点赞、打赏,这都是他的努力结果。你会想尽办法学习别人的长处、细节,比如他的字体的颜色从#595959变成了#3f3f3f.

别给我讲什么做新媒体的总是刷阅读量,扪心自问,这些能骗过那些不懂数据的老板,能骗过你的同行你的竞争对手吗?

还有2个半月我就满一年了,在这段时间里,被批、熬夜、胃病、颈椎疼什么的,也都经历过。简而言之就是吃苦嘛,如果我不出来上学,而选择在家种地,即使不得胃病,没有颈椎问题,我也不会比现在轻松。

深夜打扰,很抱歉。写了一天,还是想早点分享给和我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们。

by 一番一、我就一发图文的,为什么要了解产品和业务?

很简单,因为我做的是企业新媒体,而且我认为这是这个职业能力需求中应该排第一位的。

从字面来理解企业新媒体,“企业”是排在“新媒体”前面的,就是你做新媒体的出发点要立足在企业身上。我见过一些做企业号的人,拿着工资来按照自己喜好或者领导要求来发东西。这种号要么成了公司领导发言稿聚集地,要么成了杂文收集站。

我是插坐学院的新媒体运营,公司现在的业务方向就是新媒体培训,产品就是课程。而我所做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各种渠道来持续提供优质学习资料,人群定位是有运营、排版、策划、文案、编辑等知识需求的人,内容要求标准就是九个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我很明确公司业务的核心是课程,所以尽管我的根据地是公众号,但也不会天天盯着着图文和阅读量。我会花时间与课程组的同事沟通,特别是在课程简章以及讲师选择上。经过一年的实操干货+高质课程的配合,我们做的事儿也在新媒体培训领域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如果你对公司的产品和业务了解透彻,能对你实际工作有什么帮助呢?

① 内容方向不会偏颇。你的领导不会再质问你“发这些有什么用?”

② 摆清楚自己的位置。区别开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额外付出,明确自己的进步空间。

③ 提高和其他部门的配合。互动多了,摩擦少了。

④ 持续稳定输出的不仅是内容,更是你公司形象。

总结:你发的东西对公司没用的时候,你在这个岗位上自然也没用。

二、每天转载的意义何在?

新手最开始上手操作的肯定是转载的文章,不会上来就让你写原创,没经验没积累的时候,能输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早期很多人都是直接转载的原文样式,这根本不是出于对作者原作品的尊重,而是懒,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认同,也没有发现其中的价值。

从一开始,我编辑排版所用的时间里,80%精力都会用在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思路意图、写作手法、内容框架。等自己能够吃透文章之后,会采用两种方式处理文章:

① 从作者角度出发,用加粗变色或特殊格式,将其写作逻辑梳理出来,形成小标题,使得文章框架更清晰,观点更突出。

② 从用户角度出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读者”这个身份,作为一个知识的需求者,文章里哪些话是实用有启发的,哪些话是不接地气装逼的,你都会有清晰判断。你要做的就是,将有用的内容强调出来,降低用户选择压力。

上面那些做法,完全可以建立在不改动原文基础之上。但是假如你要对文章有较大改动务必和作者沟通确定并注明文章有删节。

相比在内容的加工处理,你对文字编辑的能力会更直观的体现在标题上。起标题是个技术活,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出过不少起标题的文章。在这推荐一篇《我们为什么修改这50个标题》,可以先花5秒钟点进去收藏一下。

我也曾质疑怀疑过自己转载的意义,也会被人理解为只会Ctrl C + Ctrl V,但是身为当事人,我清楚自己的工作核心是——持续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哪怕仅仅是为一篇文章写一个真实可用的摘要、导读。

这种只是将已有的信息进行浓缩、提炼,再反馈给用户都是工作价值,其实更多从事“内容搬运”的新媒体运营的朋友们,你要认可自己的价值,要知道你做的事儿,从本质上讲,和罗辑思维早上60秒的语音没啥区别。


刚看到这个图时,就像被暗恋的姑娘翻牌儿了
三、既然干新媒体很累,为啥不换行?做企业新媒体的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篇吐槽公号狗压力大、老板不懂行还瞎逼逼之类的文章被大家争相传阅。这种吐槽太正常了,因为很多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但是扪心自问,出来打工的、创业的哪个不都是顶着压力出来挣未来?

与大家共勉一句被用烂的话: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那我的动力又是一句没信息量的话:让自己更优秀

分享下我所遇到的三个压力及感受 :

1、老板太专业

很多同行苦恼,当遇上一个不懂行的老板时,什么都做不好。我苦恼的是,遇上一个太懂行的老板,也是什么都做不好。

小到你的推荐语的措辞,再到你的文章选题,他都能给你挑出毛病并给出新的角度,更不用说每次动辄数十次的修改标题了(现在已经锐减到十次了,耶)

收获:相比同行,你也会更专业

2、工作强度大


去年某一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6点,手动拉了700多名报名微课的同学进微信群,3个客服号切换使。

从头到尾完成一名陌生好友入群需经过:同意好友申请—查看朋友圈—设置标签—找到群组—邀请进群,这5个步骤反映在当时的安卓手机上,最少需要点击11次,最快也要20秒。

上面那些工作,都设置了固定时间段来做。比如每隔2小时处理一次入群申请。其余的时间还要找当天的选题,申请授权,排版编辑,审核推送。晚上还盯着7点半到9点的微信群分享当客服,11点半的时候完成当天的5篇推送。

收获:强压工作下,对时间的合理划分意识。

3、带团队配合

曾经内容组兵马最强壮的时候,有4个人,我负责小组统筹。那时候是原创高产期,几乎每天3-4篇原创,当我从只需掌控自己时间,变成了协调4个人的工作安排后,考虑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了。

你会发现不管怎么限定时间,提清楚需求,4个人的步调总是不一样。交付作品的时间把控不好时,会特别没有安全感,同时还要身兼其他人的排版,你会发现自己比原来还要累很多。过程中摩擦很多,实际上这不是个成功的经历,但对我个人影响还是蛮大的。

收获:永远不要小瞧那些带团队的人,即便他们看起来没有流汗。

四、管理领导?不是个扯淡的事儿

这个词是在陈春花教授的文章《陈春花:我为什么点赞顺丰总裁?》里提到的一句: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第一听这个词觉得真扯淡,其实是自己不懂“管理”的意义,在这我这能简单说下自己的工作体会:

1、搞清楚老板让你去做什么

第一次和老板同事聚餐的时候,他说,你去问下啤酒怎么还没上。我快速出去问了服务员,然后回来反馈给他——服务员说马上。

接下来我第一次感受到职场上的压力:

我让你去问啤酒的原因是大家现在需要啤酒。你刚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去后拿着啤酒回来,服务员忙不过来的时候,你甚至应该自己去抱一箱酒回来。这才是执行力。

收获:快速去做没有错,但前提是明白去做什么。

2、老板对你的预期是什么

比如他让我整理一篇《新媒体编辑自学教程》,预期就是将对新媒体编辑有用的干货整理出100篇来,要求就是实用。(没看过的赶紧点进去收藏)

我知道他不是让我做10W+,所以没必要搞得花里胡哨,也没必要蹭热点,踏踏实实将教程逻辑框架列出来,每个分类里面添加筛选过的优质内容,附上超链接方便阅读就够了。

最后的结果是做了180多篇,且模仿工具书的形式,从入门到高级的进程来编排,这些都是超预期的。

收获:预期内的努力去做,预期外的自我提高

3、有效的沟通是怎样的

明确目的,尽可能将需要沟通的事情数据化。比如,上午10点半报第一次选题,11点报第二次选题。

再举个实际的例子:

每天上午都要汇报昨天的公众号数据,当数据特别差的时候你就会想着法儿地拖延,因为觉得数据难看会被骂。

但实际上呢?数据差不差已成既定事实摆在那,这是不会变的,如果再有意隐瞒,这个不就自欺欺人,还心怀愧疚么。

引用一句老板原话:按时汇报>结果不好>不汇报

收获:话说到点上,需求落在数上,别自欺欺人

五、这里有很多让你自惭形秽的同龄人

每个公众号都是运营者的一面镜子。凡是那些还“坚挺活着”的公众号,他们的运营者身上最起码有着最可贵的品质——勤奋。

比如,“胡辛束”的辣辣:

每晚22:22的准时推送,足够秒杀99%的运营者。我们自己设想一下,平时的推送中有没有遇到网差、信号不好、排队延迟,再不济头痛脑热肠胃不适什么的,何况她还比男同胞多了一个规律性的伤病…她一个92年的姑娘,太拼了。

比如,“富兰克林读书部”的陈师明:

以前他独自一人做公号,一天3-8篇,有排版,有授权,选题也切中人心,头条阅读经常10W+。后来又听说他还有另外两三个号时,我真的很吃惊,一个人的精力足够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做这么多?战斗力可比4人小团队,这种人得多勤奋。

再比如,V先生郑仁:

年初的时候,问他最近有没有看过什么好文章?他给我发了一个excel表格,里面收录2015年他收藏的文章,7394篇文章,添加对应文章链接,高亮1324篇经典文章,提取6869个标题关键词,筛出3598个公众号,添加对应的公众号ID、功能介绍和搜狗微信链接……



我从不羡慕他们的成就,因为我能体会到他们付出,更何况我只能看到他们一点点儿的努力,多少辛苦,不与外人说。除了那些行业大佬,这些同样20多岁的同龄人年轻人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对象。

总结:年轻的时候,如果连体力都懒得拼,哪儿还有什么未来?

六、思维与生活习惯的3个变化

你的时间花在哪儿,你的改变就在哪儿。但我天天就是找文章,编辑排版,回复留言,那我的变化难道只是找文章更快,编辑排版更漂亮,回复留言更详细吗?

事实上,是这样的。

但是工作中的每个步骤,都在潜移默化着你的行为习惯,我回顾后简单列出这3个改变。

1、平均看200个标题,点进去看50篇文章,才能选定1篇好内容

从这件事能延伸出来两个思考:

① 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值得被筛选

做人也是一样,当你觉得自己是块金子,那就别怕被人拿来比较,因为那是别人的事儿。如果没选上,那就继续打磨自己,然后发光,人最好左右的是自己。

② 同一个事件的分析,五花八门的解释

你会很直观的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可尝试搜索百度、莆田系、魏则西),如果你能把控住自己,用一个观摩学习者的心态,去看待不同视角下的解读。你会感谢自己的平和,会发现每个东西都有其意义,只不过我们都会在特定时期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来代表自己。

2、一篇图文推送后,看5分钟、10分钟的阅读量,就能预测传播48小时后的效果

这对自己平台熟悉的新媒体运营者没有很大的难度,看起来是觉得自己感知力很强,实际上,这是数据敏感度高的体现。

反观到生活中,我也愈加相信数据。

比如在外面吃饭,我会搜一下餐厅的星级和评价以及顾客的建议,来选择适合自己。坐地铁的时候,会有意识地分不同时间段、不同车厢来观察乘车人数,然后检测出乘客最少的时间段和车厢。

3、忍不住卧槽的文章会打赏

之前我对微信图文的印象还停留在“发红包,求转发分享”,感觉就是别人给我钱,让我去看,还不一定看。

现在呢,自己主动去订阅人家的文章,看完后还要给钱赞赏。甚至有时候一次赞赏都是一本书的钱。而且我发现,这是个趋势,不单单是我这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

我真的是为别人的文字买单吗?当然不是,真正让我愿意支付的是阅读中的快感,是获取知识的满足。

当你意识里接受自己,随时随地为自己的时间、效率、成长、快感买单之后,自然会选择在高铁上排版两篇文章,而不是在嘈杂的普快上玩手机消磨时间。

最后一句话:年轻人最好的状态不就是顶着压力,玩命成长嘛。
插坐学院2016最新课表


企业新媒体的内容创作与编辑技巧(北京站2天)
05月14日-15日 讲师:杨奇函
[ “阅读原文”报名更多精品课程 ]


    关注 插坐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