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最后一个转身,请走得决绝而充满诗意

 

这是吴天明的大师绝唱。吴天明说过:“他们不屑于拍我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这是给追金逐利赚快钱的中国商业电影一记当头棒喝。...



在“美国队长”满天飞的时候,能否留出5分钟听我安利另一部电影。



第一次听说《百鸟朝凤》是在2013年武汉的金鸡百花,一部闻所未闻、片名透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片子突然获奖,被我们理所当然的当作对“中国式评奖”的又一次嘲笑——事实证明,人类的偏见往往不能显出优越,反而透出无知。

遗憾的是,再一次听说这部电影,已是2014年3月4日,成了“吴天明遗作”。

两年多以后的今天,“大师绝唱”终有回响,我被安利进了影院,当初的偏见变成一种愧疚,正如贾樟柯所说——只要看5分钟,你就会被打动。只是,以该片目前的排片率,要在偌大的都市影院里找出这5分钟,还真不容易。



《百鸟朝凤》就是当下电影市场里的“另一种电影”,如同电影里因为“没了规矩”被时代淘汰再也接不了活儿流离失所的唢呐匠。

当银幕上弯弯山路通向田野村庄,吴天明把观众的视线拉回久违的土地。那是属于上个世纪的电影,那时的主角还叫“农村”,看起来那么老土,但观影过程却毫无尿点,你大可放心,绝对比绝大多数国产商业片更扣人心弦。



拜师学艺的过程,让人联想到《霸王别姬》。

两个娃娃之间的微妙心态和师徒之间的真挚情谊,细节丰富,层次立体。衣钵是传给天赋,还是选择品性?焦三爷的选择透出人生的智慧。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在八台唢呐与铜管乐队的对抗中,都市人会有自己的观点。而为了传承与坚守,焦三爷吹“百鸟朝凤”时的一滴滴血也都化作观众的一滴滴泪……

“子规夜半犹滴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毕竟太浪漫意气,人生的真相往往是“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时代变迁,文明消亡,人生命运,交织在一起,合奏出一曲挽歌。





▲《变脸》(上图)《百鸟朝凤》都讲述着末路的技艺。

从《变脸》到《百鸟朝凤》,吴天明对传艺(传承)念念不忘。只是我们时代的车轮实在是滚得太快了,当年还获奖无数,而今的坚守,乃至与《美国队长》对决的“殉情”,已被当作“刻舟求剑”的老土。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种传统文明的消亡两相交错,电影内外对抗和挽歌的意味就更加悲凉。

我们唯能庆幸的是,当我们的审美能力被扭曲进化到“大数据、大ip”时代,电影里传统的戏剧结构和经典叙事并没有被遗忘,人物塑造情感表达还能如黄土地一般扎实雄厚,即使镜头语言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但这种过时守旧恰恰与影片的主题和精神气质吻合,处处透出手艺人对“匠活”的骄傲和坚守



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当下几近消亡的词汇和价值标准,比如德行。而“百鸟朝凤”这首只能在德高望重的逝者白事上演奏的曲子本身就代表一种价值评判。《百鸟朝凤》成为吴天明的“遗作”,真是冥冥之中的某种安排。电影里接过师父衣钵的天鸣和电影界承上启下的天明,岂不是同一个人?

想起第一次见吴天明的诧异——一个只手托起中国电影一个辉煌时代的教父级人物,看起来就是一个——老农民。



这是一部农村电影,但绝对能够引发所有被互联网颠覆的夕阳行业从业人员的共鸣。就像结局焦三爷远去的背影——即使我们都成为“非遗”,最后一个转身,都请走得决绝而充满诗意。

一种传统的消逝,总会引发惋惜和争议。环境和文化的不同,让我们无法像《编舟记》那样,对天鸣说出:“你这么年轻就找到这辈子想干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我们习惯背负起责任义务的沉重和纠结,而不是活出单纯的喜悦和满足。





影片的开放式结局,更让人沉思传统该何去何从的沉重话题。观众很难为天鸣的去留做出判断。其实,从来不存在被时代抛弃,所有的结局都出自你自己的选择,就像吴天明曾经说过:“他们不屑于拍我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

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多么澎湃,却又如“没有航标的河流”。而吴天明和他的《百鸟朝凤》如那口被遗忘的“老井”沉默不语,提醒那些“人生”的远行者,你为何出发,你的土地又在哪里?


    关注 影记槽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