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其实我们还可以拥有很多其他的生活方式

 

JZHPRESS 悦读书与人生微信号:jzhpress在中国旧社会,“书香门第”、“诗礼传家”一直受到...



JZHPRESS



悦读
书与人生
微信号:jzhpress


在中国旧社会,“书香门第”、“诗礼传家”一直受到社会的尊敬、向往。只要不是太穷,《三字经》、《千家诗》、四书、《纲鉴易知录》这类的书,小康之家多半是有的。社会风俗中,对写得有字的纸,必须捡起来。乡下还有用石或砖做的小塔,上面刻着“爱惜字纸”四个字,是为了把不要的字纸拿到塔里烧掉。

我小时常听到大人的教诫,“用脚踏字纸,会瞎眼睛的”。这种对文字近于迷信的尊重,对书的尊重,乃是数千年积累下来的对文化的尊重。这是历史上经过许多黑暗时期,而依然能保持人的基本条件,不随横流以俱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大的趋向说,

书的出产越多,书对人生的分量似乎越减少。就香港来说,现代化特征之一,是报纸杂志取代了书的地位。除图书馆外,报纸、杂志,是翻完后就丢掉的,书在时间中有它的过去未来,报纸杂志的寿命便只有当下的片刻。真的,现代人的生活,除了银行的存折外,都是当下的片刻性的生活。房地产是不动的,时间性较久的。但房地产变为投机对象后,买房地产也没有“制业”的意味,也成为片刻性的东西。

现代人,尤其是现代有钱的人,除了由银行存折表现他的生命的连续外,连一间好好的工厂,也要化为地产投机而将其片刻化了。怎能想到很难登记到存折中去的书呢?越是有钱的人,越是消耗在片刻性生活的能力越大,连有价值的杂志也不看,连报纸上与存折无关的严肃性的新闻也不看,更何况于文学作品,更何况于线装精装的古典。这便是香港有钱人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趋向。

对书的态度,大概和文化传统的久暂有关系,越是暴发户,越不知道有书。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说英国人很爱书,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许多人,很努力使自己有个小图书馆;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私人的住宅变小了,书多了便安放不下,不能不减少藏书的兴趣,当然和公立图书馆的发达也有关系。

日本人的爱书,爱读书,可能居世界第一位。我昭和三年(一九二八)春到日本留学,先在成城学校学日语时,有位六十岁左右的男工,是专门管烧热水炉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他坐在炉子边的破凳子上时,总是手不释卷。我留心他所看的东西,都是日本文学家的作品,尤其是菊池宽的作品。这是日本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象征。

《中央公论》在卷头的画页中,有一个专题是“我的书斋”,每期刊出一位日本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实业家们的书斋图片,今年八月号,已经登到一五六位了,大概还要继续刊下去。从图片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斋,真令人神往。仅就这一题材的选择来说,也够有芬郁的文化气息了。这正与香港的有钱人作出明显的对比。一般日本家庭中,没有书架书柜,没有几十册以上的书,大概是找不出来的。
假定一个人的生活,

不需要从书上找知识来支持的时候,此时书对于人的生活,会有甚么意义?尤其是假定一个人在工作以后,并无暇读书,读也读得有限,则买些书存放在家里,又有甚么意义?

书,尤其是古典性的书,都包含了人类生存的另一种时间空间的世界,包含了人生在各方面所展开的生活方式、生活意境、生活价值。就是随便接触一下,使人们知道除了自己现实生存的空间时间外,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的许多空间时间。除了自己所有的及自己所看到的生活方式、意境、价值外,还有其他很多的生活方式、意境、价值。

便于不知不觉之中,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拓大,得到升华,感到除了银行存折以外,人生还有些看不见,却可以感受到、享受到的东西,并且让自己的子孙看到书架或书柜里的书,使小孩子的心灵中印上“呀!还有这些东西啦”的印象,这即是对小孩子们的一种教养。而所费的不过是一次应酬费而已。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一日《华侨日报》

JZHPRESS,悦读九州

本文来源于微信号:徐复观与儒家

相关阅读:《偶思与随笔》徐复观 著
更多好文
请回复下列数字编号


可以读到:

0417

徐复观:青年应当如何读书?
0418

徐复观:怎样读大学?
0421

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
0422

徐复观: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0603

我的读书生活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号:

jzhpress


    关注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