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相声大师刘宝瑞本人就是美食家,最爱吃米粉肉

 

刘宝瑞的经典作品很多,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堪称《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段相声诠释了一个关于美食的真谛:没有饥饿就没有美食。有意思的是,刘宝瑞本人也是美食家。...





笑的晚会
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与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合称“四大相声大师”。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刘宝瑞与德云社的关系图谱非常密切,早期德云社有“德云四老”——张文顺、李文山、邢文昭、王文林——邢王二老都是刘宝瑞的亲传弟子。

90年代末,电视剧《珍珠翡翠白玉汤》以刘宝瑞半生遭遇为线索,将他的21段脍炙人口的相声连缀起来,方子哥不仅饰演刘宝瑞,还饰演了戏中戏17个人物。《珍珠翡翠白玉汤》与电视剧《马三立》一起都是网友念念不忘的相声剧。

韩红曾在一档节目中说到,自己是刘宝瑞的孙女。韩红的父亲韩德江,生前是部队的相声演员,师从刘宝瑞,据说他也是学刘宝瑞学得最像的,可惜韩德江在韩红6岁时因公殉职。有很多人喜欢模仿刘宝瑞,最有名的是马未都。



1

刘宝瑞(1915—1968),原名刘明光,父亲是汉军八旗、后门桥轿子铺老板。当年皇上妹妹出嫁也用他们家的轿子,后来没人坐轿子了,导致家道中落。刘宝瑞早年丧母,不爱上学的他只喜欢相声,老上天桥、东安市场听相声,后来跟崇寿峰学艺,崇寿峰艺名崇疯子,满族人,擅长单口相声,刘宝瑞那时候就打下了单口相声的底子。

刘宝瑞的前半生,漂泊无依,居无定所。13岁时为学相声,他从北京流浪到天津,几年后成名,七七事变天津沦陷,他又逃到济南,当时济南是天津、北京之外第三大曲艺码头,有“曲山艺海”之称。这段时间刘宝瑞创编了讽刺韩复榘的段子《家务事》《韩青天》,“没来的请举手”“懂七八个国家的英文”“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这种超级逻辑搞笑的笑料奠定了他的作品风格。







在济南,刘宝瑞结识了唱山东快书的高元钧,两人结成搭档去南京演出,刘宝瑞逗,高元钧捧。在南京,刘宝瑞与泥瓦匠的女儿赵月华结婚。40年代末,他又只身前往香港,成为第一个在香港说相声的艺人。他在香港颇有人缘,香港本地人听不懂相声,但从北方去的人在香港又听到相声,都快掉眼泪了。

直到50年代,刘宝瑞重返北京,才算安定下来。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刘宝瑞与侯宝林、西河大鼓名家马增芬、京韵大鼓名家孙书筠并称“中广四大金刚”。

从艺术上来讲,刘宝瑞号称“单口相声大王”。 连阔如在《江湖丛谈》中曾写道:“单春(单口相声)难说,一个人的相声要把人逗乐了,实在是不容易了。说单春成名的有已故的万人迷,现在的是张寿臣。”



论单口相声,刘宝瑞可以说是万人迷和张寿臣之后的第三人。但论作品的普及性,他甚至超越了两位前辈。广播说唱团挖掘整理传统相声,他记录下来的单口相声文字稿及录音数量排全团第一。他口述的80段单口相声,后经徒弟殷文硕回忆记录,整理成文,辑为《刘宝瑞表演单口相声选》,1983年出版。

他的单口相声汲取了独脚戏、评话、山东快书、话剧、电影的艺术手法,表演时强调语言、眼神、面部表情三结合,每段台词的抑扬顿挫都经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不急不躁,神情并茂,冷面滑稽。



经刘宝瑞加工整理的《连升三级》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多国文字。他还表演了《珍珠翡翠白玉汤》《贾行家》《君臣斗》《知县见巡抚》《日遭三险》等大量精品,塑造了《日遭三险》中的急脾气、慢性子、爱小便宜的;《连升三级》中的狗少张好古;《贾行家》中的贾行家、满不懂、窝囊废等生动形象的人物。

当时他的相声被称为“中国短篇小说的劲敌”,这个比喻之高,相当于把刘宝瑞与老舍、赵树理等人相提并论。从文学角度来讲,刘宝瑞的作品具有黑色幽默的元素。当时黑色幽默文学流派尚未诞生,这只能说是一种艺术的自觉。



2

天津是刘宝瑞的相声艺术起步、走向成熟的地方。13岁时,他在北京跟着崇寿峰学得差不多了,跑到天津来撂地,主要也是想向自己的偶像张寿臣学艺。当时张寿臣在天津如日中天,被誉为“相声大王”“幽默大师”“笑话大王”“京津第一名角”。

没多久,刘宝瑞在天津崭露头角,天津一家电台直播了马三立、赵佩茹、刘宝瑞的群口相声《扒马褂》,这一年马三立和赵佩茹都是15岁,刘宝瑞刚刚14岁。三人也常结伴儿撂地,也在谦德庄元合茶社、南市连兴茶社演出。刘宝瑞掌握了马三立的表演风格和一些家传段子。



通过别人介绍,刘宝瑞终于认识了张寿臣。刚开始张寿臣并不看好刘宝瑞,他的先天条件不太好,有点公鸭嗓,还有点小结巴,五音不全,唱什么都跑调,所以他从来不唱,该唱的段子也用说替代。

但恰恰是这些缺点,却被他通过后天努力,转化鲜明的个人特色,促成了他顿挫蕴藉的风格,一句话他总是掰开揉碎了说,慢慢悠悠,别有味道。嗓音、语感、语速,成了他的代表符号。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宝瑞终于拜入张寿臣门下,成了比自己小七岁的常宝堃的师弟。张寿臣为其起名刘立棠。40年代,刘宝瑞约请张寿臣去济南演出,师徒同台三四个月,刘宝瑞跟着张寿臣学了很多东西,张寿臣也越来越欣赏刘宝瑞。

到了50年代中央广播说唱团成立,本来是邀请张寿臣,但张寿臣说自己没有新作品,不想去,推荐了刘宝瑞。那时候刘宝瑞经常来天津看望师父,晚上就住在师父家里,张寿臣家住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平房,刘宝瑞和张寿臣先生的儿子张立林睡一张床上。

刘宝瑞在天津还有个说相声的好朋友——李洁尘。刘宝瑞收了李洁尘的儿子李伯祥当干儿子,教他《开粥厂》。后来李伯祥回忆,李洁尘和刘宝瑞两人坐在椅子上,喝着茶,抽着烟,李伯祥站在旁边,刘宝瑞一句一句教。李伯祥背,背得不熟,刘宝瑞一脚就踢过来。李洁尘在一边看得高兴,因为觉得只有这样刘宝瑞才算把真能耐传给了儿子。







3

刘宝瑞的经典作品很多,其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堪称《珍珠翡翠白玉汤》。这段相声诠释了一个关于美食的真谛:没有饥饿就没有美食。有意思的是,刘宝瑞本人也是美食家。

年轻时,刘宝瑞和《珍珠翡翠白玉汤》里的朱元璋一样,也有过一次差点饿死的经历。30年代初,他与马三立搭档去营口、烟台等地跑码头,初出茅庐的小哥俩根本挣不着钱。就在从营口开往烟台的轮船上,两天没吃东西刘宝瑞饿昏了,马三立情急之下偷了同船人的一个锅饼,救了刘宝瑞一命。这就是后来常被人提起的刘马两人“过命的交情”。



挨过饿的刘宝瑞,后来爱上了吃。五六十年代在“中广”,他住在虎坊桥一幢文艺界专家楼里,一个月工资170块钱,那个年代50块钱就能养活六七口人,刘宝瑞一家三口,生活十分富裕。刘宝瑞性情豪爽,爱交朋友,常请团里的同事侯宝林、郭启儒、马季、于世猷等人吃饭,不是丰泽园,就是全聚德。

刘宝瑞第一个徒弟,是王长友老先生的儿子王文林(现在也是老先生了)。王文林常去师父家吃饭,他记得身为南京人的师娘,端出来的都是那时北京见不着的鸡火干丝、烧墨鱼、盐水鸭,刘宝瑞爱喝金奖白兰地。刘宝瑞也常去王长友家做客,最爱吃王长友做的米粉肉。





刘宝瑞在天津的徒弟寇庚儒回忆,他去北京找师父,爷儿俩聊了一宿。到凌晨3点多,俩人都饿了,刘宝瑞支个锅,弄点儿饭菜,加点水,煮开了,给徒弟做了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

刘宝瑞在南京、上海生活过,尤爱品茶。当时北方相声演员都喝茉莉花茶,刘宝瑞却喝碧螺春、龙井。别人喝的茶两毛钱一两,他喝两块钱一两的顶级茶叶。他还有一个发明,用碧螺春茶水做调料,加进饺子馅,清香四溢。这种吃法非常讲究,一般人想不到。

刘宝瑞手迹
五六十年代,刘宝瑞总来天津,一是看望师父张寿臣,二是来找马三立。有时候他住在马三立家,第二天一早,他请马三立和马志明一起去“满天红”吃早点,锅巴菜、豆腐脑、炸糕、卷圈、面茶、羊汤摆满一大桌子,品种之丰富够马家平时吃一礼拜的。

60年代初北京电视台举办“笑的晚会“,大轴儿是刘宝瑞、常宝霆等人表演的群口相声《诸葛亮升帐》。这段相声的底,是诸葛亮的一盘点心被帐下四员大将偷吃了。当时物质匮乏,也算是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精神上分享美食的快乐。




    关注 天津往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