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老天津的作家,针对影视剧拿天津人遭改,他想用作品为天津“正名”

 

有一位专门写老天津的大作家,叫林希。本来他是一位诗人,直到55岁时,他放下诗歌,写出了30余部以清末民初天津社会风俗、市井人物为题材的津味小说,其中《蛐蛐四爷》《相士无非子》《天津闲人》《丑末寅初》《高买》等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一位专门写老天津的大作家,叫林希。本来他是一位诗人,直到55岁时,他放下诗歌,写出了30余部以清末民初天津社会风俗、市井人物为题材的津味小说,其中《蛐蛐四爷》《相士无非子》《天津闲人》《丑末寅初》《高买》等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林希说过一个观点:“你写天津,要让读者看到一个可爱的天津;你写天津人,要让读者看到天津人的可爱。”针对一些影视作品拿天津人“遭改”,丑化天津人的现象,林希想能通过自己的作品给天津人“正名”。

林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段天津历史故事。他本名侯红鹅,祖上是江南大户人家,在600多年前随燕王扫北定居天津,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近代天津的一个大家族。





《天津闲人》
林希的曾祖父侯春源,人称侯六爷,在日本三井洋行株式会社的华账房当大掌柜,相当于副总经理。三井财团自明治维新以来渐渐发展成日本最大财团,在中国做电气、五金、皮货等进出口业务,也负责日本与大清政府的官方信贷。

三井洋行给侯六爷配备了一部专车,虽然只是一部东洋胶皮车,但这部胶皮车有特殊标志——车轱辘上涂着红漆,出入日租界通行无阻,日租界栅栏旁边站岗的日本宪兵还要向车上的人敬礼。

大户人家规矩也大,规矩之一:家门百步内不能乘车。所以每天早晨来接侯六爷的车子,都要停在家门口百步之外。侯六爷一路走到车前,路上无论遇见谁,都会拱手问候。





《天津闲人》
侯六爷出任三井洋行中国大掌柜几年之后,从侯家分家出来,在大直沽建了一所大宅院。这就是林希小说中常常写到的“侯家大院”。

侯六爷有钱。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天津人有“放花”的习俗,就是放焰火。侯家大院放的焰火非常壮观,是大直沽一带的一道风景。侯六爷做了不少善事,冬舍棉、夏舍单、月舍酒、日舍餐。侯家每年要舍上百件棉衣,每逢舍棉衣总要有个仪式,邀请各界贤达、媒体记者到场助兴。

侯家吃皇粮,也就是外国给大清皇帝进贡的“贡米”。这种米淡红色,米粒大,八粒米排起来正好一寸。过去老百姓家里吃这种米被官府知道要治罪,清末朝廷风雨飘摇,皇上也没心思管那么多了。



《天津闲人》
侯家既遵儒学,又吸纳西学。林希的祖父大名侯晋泰。1904年,严修在严氏家馆基础上创立私立中学敬业学堂(南开中学前身),侯晋泰是第一届学生。

学堂设立新学课程,其中之一是英文,教科书叫《英文法程》,使用韦氏音标,读起来和说中国话一样:“介斯一斯买布克。”林希小时候也学过,后来林老到美国,和美国人说英语,人家都听不懂。

侯晋泰也是南开大学笫一届大学生。林希回忆:祖父侯晋泰自幼养尊处优,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在学校同学们一起吃饭时大家都抢着吃,他什么也抢不着。南开校长张伯苓看他过于腼腆,所以每天吃饭都把他叫过来和自己一起吃。毕业后,侯晋泰在美孚石油行做事。



《天津闲人》
侯晋祺爱收藏。有人给他带来一卷黄山寿的《百菊图》请让过目。黄山寿是有名的宫廷画家,来人告诉侯晋祺,这卷画本是一位雅士的镇宅之宝,如果侯公子想买,那他也做不了主。最终几番杀价,侯晋祺以200块银元买下了这卷画。

过了没多久,侯晋祺发现自己上当了——因为黄山寿从来没画过《百菊图》。世间流传两卷《百菊图》,一在江南,一在河北,全是膺品。侯晋祺吃了大亏——因为200块银元当时能买100亩良田,还可以在天津买一片房产。



《相士无非子》
林希的父亲——作为富三代的侯凤翔,毕业于河北高等工业学校,后来也进了日资企业,在塘沽大坂公司做襄理,主要工作就是和洋人打交道,陪洋人吃饭喝酒,看戏赌博。

创业难,守业更难。到侯凤翔这一辈,侯家逐渐衰落。侯家最鼎盛时家里各房各院每个孩子有一个专门的佣人,即便家道中落,林希小时候还是有一个佣人专门照顾他。祖父告诉孩子们,家败落了,也没什么给你们的,留三条建议:学习上自强不息,做事百折不挠,另外要有健康的身体。

《相士无非子》
三四岁时,林希随母亲马景福识字,背《千字文》《百家姓》,背唐诗和《古文观止》。母亲有很多藏书,他看的第一本小说是《镜花缘》。他小时候见过达官贵人吃喝玩乐的场面,也去过起士林餐厅、皇后歌舞厅。

天津城西北角外铃铛阁有一所“官立中学堂”,全国招生,外地学生都住校。官立中学堂有一个小学部,林希在那儿读小学。

每天放学回家,他总要穿过南市“三不管”。那里有说相声撂地的、有用帆布围起来的摔跤场子、有卖大力丸打把势卖艺的……江湖艺人们必须到那儿去挣两毛钱,用这钱买二斤棒子面,才能过上一天日子。那个地方穷、乱、野,但却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魔力。



《蛐蛐四爷》
到1952年,林希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开滦煤矿的工人学校做教师,给工人们讲小学语文课本。工人只能业余时间上课,因此林希平时有很多时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文学著作,也开始创作和发表一些诗歌和小说。

六七十年代,林希在社会底层挣扎多年,种过地、挖过河、干过勤杂工、蹬过三轮、扫过厕所……后来这些经历反而成为他小说创作的精神动力。

林希的书写都和天津这座城市有关。他写天津民国时期的乱世风云,写大宅门的兴衰起落,写五行八作,新旧交织,西风东渐,民俗风情,以“侯家大院”辐射天津卫这个码头城市的历史与人文。

林希
他认为,写天津的事儿,一半是给天津人看,但主要还是给外地人看。因为人们最想了解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生活状态、生活习惯。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给本地人看是一种乐趣,给外地人看是一种知识。

可以说,林希是最熟悉老天津的作家。他写《其实你不懂天津人》《你不知道的旧社会》,回顾了天津几百年的生活细节;他写《天津话,逗你玩》,整理出80个词条,包括惹惹、格涩、得楞、打察(cǎ)、膈(gè)应、拖(tuó)答、熬鳔(náo-biào)这些天津人都还在说,而又觉得是是而非的方言,这是林希先生对天津的贡献。林希一直致力于讲述天津,他放大了天津,再现了天津的过去时代。


    关注 天津往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