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文艺 李林山:解密清代二百年民勤的"文化符号"

 

2016-8总第八期...









微杂志简介:

    《民勤文艺》微杂志创办于2016年3月6日,由天心竹韵(王祥文)策划出品,旨在推荐民勤优秀文艺作品。所有入选作品将在微信公众号、搜狐新闻、腾讯新闻、天天快报、今日头条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平台同步推荐!

《民勤文艺》2016-8  总第八期



作者:李林山

清代雍正皇帝御批民勤文化之盛:“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民勤县大坝乡文化村,在清代就出了一门一翰林、二进士、十举人的卢氏文化群落,起于康熙,终于光绪,文脉绵延二百多年。文化村,也是甘肃目前著名的有史可核的科举名村。
卢氏十余代耕读传家,西北首屈一指
《卢氏家世》记载,民勤卢氏的先祖是江南应天府莫愁湖畔人,即今南京市白下区人。其先祖卢海在明代正统年间随定西侯蒋贵征战有功,留戍镇番卫,擢千户。因卢海常穿白色铠甲,世称“白袍将军”。死于任,诰封武德将军。自正统年间到万历年间,卢氏5代世袭武职,民勤有古地名“卢千户营”,即为卢氏前5祖的戍守地。万历三年,镇番参将汪廷佐与千户卢钅广修筑镇番砖包城墙。这位卢钅广就是卢氏的五世祖,以武功升阿坝营游击将军。
卢钅广的后代热衷读书,卢让、卢访相继考中贡生,卢让为灵宝教谕、宁川学正、岷州教授,卢访则在崇祯年间仕至河南获嘉知县。卢访以学术闻名河南,门生遍布各地。李自成围获嘉之前,派李仁宇致书卢访劝降,卢访不愿名节有亏,城陷后返回故乡,择居城西文化村,教书育人,培养出了许多读书人。卢士昆、卢士鹗等后辈“精工艺文,推重一时”,清初,卢访一门在二十余年出了18名秀才,名动西北。
清初的文化村除过卢氏外,还有谢氏,是两大读书家族。卢氏家族务农为业,家藏经史古籍几千册,农闲集中组织读书,叔为侄师,兄为弟授读,良好的读书氛围和教育环境,使卢氏家族俊彦迭出。其中,卢全昌的6个儿子,在康熙年间纷纷成材,一家出了2名进士、3名举人,侄辈考中秀才以上者14人,孙辈考中秀才以上者16名,重孙辈考中秀才以上者17名,玄孙辈考中秀才以上者18名。光绪年间,卢氏毓字辈又考中秀才以上者20多人。整个清代,卢氏家族共出了300多个读书人。
卢氏名人十余人皆载志书,作品传世
清代民勤各种版本的志书中,记载有卢氏家族名人小传者,约有十余人。这些人,或耕种,或教书,或从医,大多留有文学作品存世。
民勤旧志载,卢全昌“酷嗜学,善作文”,是清代最早的民勤名医,他济苦救贫,恪守孝道,力倡儒学,成为后世卢氏读书群体的榜样。他的三子卢生华博通经史,于康熙五十九年考中举人,是民勤儒学的奠基人。清初,“镇番卫尚隶小学”,经卢生华奏请陕甘总督,民勤始“特开大学”。他不但亲自教导卢氏子弟读书,还在县儒学为民勤各地学子授课,游教武威,为清代武威的教育鼎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兄弟四人爱好文学,著有《言兰斋诗抄》。卢生华所撰的《心言李公殉难纪略》辞采飞扬,是清代甘肃散文中的名篇。另留有《吟镇番八景诗》,结构整饬,笔法雄健,至今为人们所传诵。
卢生莲、卢生熏系卢生华胞弟,二人于雍正年间考中进士。卢生熏长于文学,“历阅诸名作,令人作武陵桃源之想”,其诗明丽生动,善于绘景,以边塞新景示人而具桃源意味。散文《三官阁记》也很有影响。
卢氏家族冬季集中读书,建有“碑屋”
民勤多种志书记载,卢氏家族有读书的传统。道光年间卢氏举人卢宝纶曾作文称:隆冬日,彻夜灯光荧荧,家人相伴读。卢宝纶还是民勤著名的藏书家,古代书籍尽量收集购买,各种字贴、碑铭也多有收藏。他把清初至道光年间历代先祖读书的有关碑文、训语都统一制作成碑文,专门辟一间房屋收藏,并向子弟展览,称为“碑屋”。
整个清代二百多年,卢氏家族读书不辍。有时家道中落,子弟们虽然生活清苦,但在耕作之余,仍不废读书事。卢氏家族还有自己的“教材”,是先祖自编的《四书回文》。这本书到了清末遗失了。
呼吁保护民勤文化名村
文化村不但出了卢氏读书群落,邻居谢氏家族也以读书为乐,人才辈出。“谢家一门三知县”,就是谢葆澍和谢集成、谢集梧父子三人。谢葆澍在乾隆五十二年大挑一等,后任山东安丘知县。在政期间,勤于民事,大力振兴安丘地方文教事业。谢集成、谢集梧为谢葆澍长子和次子,皆清嘉庆年间举人,系清道光年间镇番县志编修。
一个小村子,出现两大读书群落,影响至今犹在。多名地方史研究者呼吁,民勤应当保护、开发文化村,发挥好文化村的历史人文效应,不要使这个“文化活标本”寂寞无名。

(原刊《西凉晚刊》3月24日11版,作者授权发布)












    关注 天心竹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