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脏话敏感期的孩子共舞

 

孩子在外面的时候经常会说脏话,让别人觉得很没有教养,家长很没面子,怎么办?...



这是我前几天看到的一个帖子,发现整个处理过程问题重重。(括号里是我的点评)

朋友家孩子4 岁的时候,最喜欢用 “屁”、“臭”等词。朋友总是去呵斥他,结果他总也改不了。

有一天,小家伙来我家。妈妈提醒他叫阿姨,他立刻来了一声 “屁阿姨”。朋友正要呵斥他,我对她使了个眼色,制止了她。(这位朋友是谁,应该是这个小家伙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吧。看起来说脏话导致呵斥的后果是这家人互动的常态,这个孩子在这个场合玩这个游戏,又是进行一个新的探索,他想看看在家庭之外的环境,周围人是怎样对脏话进行互动的)然后我转头面向孩子:“你知道pi有几种写法吗?”(笔者认为:非常标准的打岔兼轻微的超理智行为。既没有梳理事情,也没有梳理自己和对方的情绪感受。更谈不上对即将进入规则意识阶段的进行引领。这种互动可以有,要把这三个程序走完,双方情绪平和再做。至少这个互动,我个人不认可。)孩子以异样的眼神看着我。看得出来,他很诧异,完全没想到我是这样的反应。(是啊,我也很诧异,犹如地球人来到汪星球,屁阿姨同志,你不是外星人到地球来体验生活的吧,怎么一点地球人正常的反应都没有了。。)

我找来纸笔,开始搜罗那些发音为 “pi”的字——P、屁、劈、辟、癖、僻……然后就这些词延伸,融入与其相关的知识点,跟他一起讨论。很快,他的注意力被转移,我们就这个发音拓展出很多有意思的游戏。


过了些日子,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回家之后,每当孩子说脏话,她就如法炮制,并拓展出更多相关的游戏——比如,孩子说屁的时候,她就将 “劈”的动作演示给孩子看,通过画画,告诉他 “僻”的含义……(孔乙己穿越……)结果,孩子发现与说脏话相比,还有更多更有意思的事情可做,他说脏话的行为自然就消失了。这样的方式比呵斥孩子、责罚孩子有意义得多。(就算不打岔不呵斥,这个过程也会走过的。孩子之所以自然消失,是因为时候到了,跟玩打岔游戏没有关系。)

当然,淡定地面对处在 “诅咒敏感期”的孩子,并不等于可以带着赏识的表情看待他的这个行为,或者以欣赏的语调与他谈论这些话题。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混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了。( 这个理念我认同。不过我所知道的后果是,就算以赏识的态度来走过场,这个过程也是很快就走过的。)

平心而论,用打岔与超理智的办法来走过矛盾冲突,的确要高于指责或者讨好。

讨好型,其实对于孩子内在也是一种伤害,会看大人脸色的孩子其实心里是明白的,反而遭到了赏识,在无律阶段的探索的孩子会遭到认知的伤害。很多自认民主并且努力建立权威型家庭的成年人会容易把打岔或者超理智作为情绪管理的好办法。打岔最容易出现的后果是,面对冲突与困境,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在第一时间躲避负面感受,以其他行为来代替。比如失恋之后,去狂吃,或者去旅游,比如最近那个跑男的前妻。而超理智更是用无视漠视或者压抑负面感受的方式来处理事情。如果说打岔是逃离或者躲避,超理智更多的是无视或者压抑。

当有人说自己的子女没有亲情的时候,这个因多半来源于小时候面对负面感受,父母的大道理连篇所导致。

这个情绪处理怎么做。其实很简单。无论谁过来攻击我屁,笨蛋,讨厌鬼这些侮辱性词汇,我从小到大第一个感受肯定是愤怒。如果你是一个小孩子,我会来一句, 这是谁家的孩子没有家教。这是我过去做的事情。今天面对一个脏话敏感期的小孩子拿我当试验品,我第一句话会说,阿姨姓什么什么。请你叫我什么什么阿姨。你叫阿姨其他的名字,阿姨不喜欢。好孩子请跟阿姨说一遍,什么什么阿姨你好。

与我过去的老三句话不同。这个孩子知道大人有什么反应,他就是故意过来看戏的。我第一时间一定要做规则意识的建立。你应该做什么。然后表达出我的感受。具象思维阶段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的是感受而不是大道理。第三句话跟着阿姨做,是这个年龄段要做的事情。因为幼儿都是在游戏和行为互动中建立他们的认知的。

与其说得多,不如带孩子有一个彼此都可以接收的互动。只要孩子说完阿姨好,我一定会说,小朋友你好,这么快就把这件事情做对了,阿姨很高兴。这个鼓励第一句话是对孩子行为的回应。属于游戏的互动。第二句话说明事实,第三句话,说自己的感受。都是孩子可以接受的东西。所有的语言互动到此为止。如果还想跟这个孩子有深入的互动,此时讲解屁的一百零八种写法,或者找相关的小绘本看看别的孩子是怎么做的都可以了。

脏话是幼儿发展的必经阶段,一定要接纳。我孩子的脏话源泉是她爸爸和回老家之后,广大成年亲属们的口头语。孩子学脏话是很快的。我听了肯定是不高兴。我告诉孩子,妈妈接受不了这个,但也知道不让你说,你肯定不痛快。这样吧,谁跟你说脏话你就跟谁说脏话,谁种的因就让谁受这个果。她爸爸果然也是不高兴的,拿爸爸身份吓唬孩子,孩子这点接受特别快,比鹦鹉还会学舌,至少那段时间过后,爸爸面对孩子语言净化了不少。
 
与一位朋友的互动:

家长:

幸好看到师师这个帖子,不然还以为原帖的方法不错。在我记忆中,我家孩子说脏话有两次比较印象深刻的,第一次有点鹦鹉学舌的样子,他当时听到的,于是他就跟着说了,当时我是当没听见,他也没有再说了。

隔了很长时间,他在我面前说了另外一句脏话,我虽然留意到,不过我还是装没听见,但当我发现他又再说了一次,我挺不高兴的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不能对别人说的,知道吗?

然后问他从哪里学回来的,他告诉我是从幼儿园的小朋友那里!我就说,那下次你再听到别的小朋友说,你就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不能说,好不好?然后他就点点头说好,之后我也没听他说过脏话。

我:

你与孩子的沟通大方向没有问题,说明事实提出要求,内容符合秩序规则建立阶段对孩子的引领。虽然没有说出感受,我相信你的不高兴孩子接受到了。比那个打岔文其实效果好很多。

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一个矛盾是建立规则意识与保护孩子们的探索需求。你家孩子试探了三次,终于拿到了一个结果。有可能的后果是,不字当前,他未来的探索性行为会多了一些阻滞。

如果再加一句,除了这句话我们再找找还有什么词汇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这个沟通就完整了。

家长:

谢谢师师的回答。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你看有没有错:当我面对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我首先告诉他这样的行为不好(建立规则),然后说我会难过不高兴(说出感受),最后告诉他或跟他一起探讨应该怎么做才对(保护孩子的探索性)。

我:

这个程序是对的。就是第一点尽可能用事实或者其他词汇代替不这样的否定性词汇。比如说,你们这件事情,可以说,妈妈听到了你说什么什么,这是骂人的话。然后再说感受。

再补充一点,孩子没照我的剧本“阿姨好”走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首先看孩子是什么状态,有两种可能比较常见。他是坏笑着走监护人身后继续屁阿姨的互动,还是不好意思地躲妈妈身后悄悄观察屁阿姨。

如果是前者。我会回应,听到这个称呼的感受。淡然走开。如果是后者,大家需要黄金沉默期,接纳就可以。

我的侄女曾叫我大娘。这是当地风俗,我受不了。我就是这么与她互动。我接受不了大娘这个名号,叫我伯母。侄女的不好意思的表情历历在目。她什么都不叫我了。我们快离开的时候,她用普通话跟我说,伯母再见。

淡定面对诅咒敏感期。不刻意关注,纠正,越关注越强化。静静地等待这个敏感期走过。

最后,我想说,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父母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和孩子在一起做符合发展符合规律的亲子互动。
【本文为亲职教育网原创】
*作者:余师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转载授权请联系我们
甜甜圈·亲职教育网
官网:cnparenting.com
与你的家庭共成长


    关注 亲职教育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