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水稻颖壳褐斑、腹白、出米率的因数是什么?

 

一、褐斑1、水稻施氮过量水稻幼穗分化期或减数分裂期施用磷肥,可促使糖的运输,加速灌浆结实,结实率和千粒重都能...





一、褐斑

1、水稻施氮过量

水稻幼穗分化期或减数分裂期施用磷肥,可促使糖的运输,加速灌浆结实,结实率和千粒重都能得到提高;穗期施用钾肥,能增强植株后期的抗逆能力;而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变得柔软多汁,易倒伏和发生病虫害,后期灌浆速度变慢,贪青迟熟,易导致水稻颖壳呈灰暗色

2、谷枯病

水稻抽穗后2-3周,初在颖壳顶端或侧面出现小斑,发展为边缘不清晰的椭圆斑,后病斑融合为不规则大斑,扩展到谷粒大部或全部;水稻乳熟后受害,米粒变小,质地松脆,品质下降;水稻接近成熟时受害,仅在谷粒上有褐色小点,对产量影响不大。此外,水稻抽穗扬花期稻谷受腐生菌、稻瘟病、稻曲病浸染也易形成褐壳。

3、播栽期推迟

播栽期推迟,后期易受低温寒露风影响。如在灌浆初期遇低温,灌浆速度就会变慢,特别是稻穗下半部的稻粒正处于灌浆敏感期,低温侵染后发育会停止,结实率下降,随后受腐生菌侵染而变褐。

4、稻飞虱在稻穗上取食

灰飞虱虫量高于常年,水稻生长后期灰飞虱若虫爬到稻穗上取食,数量大时其分泌物可使稻穗变褐。



二、腹白

1、秧苗不壮

水稻苗弱插秧后返青慢、分蘖晚,晚生分蘖增多,生育期延迟,产量低、品质差

2、气候条件

降雨、低温、寡照,光合产物淀粉、蛋白质合成受阻,水稻背白、心白增加,晚生分蘖成穗率较常年高,稻谷籽粒成熟度不够,导致垩白率增加。

3、养分条件

水稻施肥前重后轻,氮、磷、钾肥搭配比例不合理,生育后期脱肥,水稻根系早衰,淀粉等物质运输受阻,淀粉粒排列不整齐,形成垩白粒。

4、水层管理

阶段性缺水或后期撤水过早或长期深水淹灌,导致水稻根系早衰,吸收传导能力降低,养分运输受阻,垩白率增加,特别是后期腹白增加。

5、病虫害影响

成株期水稻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褐变穗、褐变粒等水稻病害的发生,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叶片早衰,绿叶数减少(正常应有四片绿叶),减少光合产物的形成,穗颈瘟影响水稻养分输送,导致水稻垩白率增加。

6、水稻增减叶

水稻减叶,光合作用面积减少,晚生分蘖穗生育延迟,品质下降,垩白增加

7、植株倒伏

水稻根系及叶片早衰,受光态势变差,光合作用能力降低,子粒灌浆能力降低,成熟度下降,垩白率增加。



三、出米率

1、管理上的缺失造成生理病害严重

今年在阶段性高温期间,有些秸秆还田多的地块,烂泥田,和缺锌、钾、硅肥地块而又氮肥偏大的地块,又没有及时晒田,根部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过多,导致水稻烂根和根系发育不良,使水稻秧苗出现红叶子,也就是生理型赤枯病。对水稻的分蘖和生长影响很大,既影响单位面积上的有效保苗穗茎数,又推迟了熟期,从这就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促使出米率低。

2、最致命的原因(冷害)

在8月中下旬,有2—3天白天最高气温不超过15℃,晚上气温低于7℃,有的地方气温更低。已经低于水稻生长温度12.5℃,使水稻遭受冷害。

特别是有些氮肥偏大,缺钾、缺硅、缺少微量元素、生物肥的地块,出现严重的早衰和死秧现象,对水稻的产量影响最大。造成不能正常灌浆,对出米率影响最大。

3、光照不足、还是低温

在9月上旬,连续多日光照不足和低温天气,水稻不能正常上粮。籽粒吃不饱,不充实,就造成空瘪粒增多,稻粒瘦条,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质量和出米率!

4、断水时间过早

因为秋季撤水过早,对水稻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灌浆后期有些没水的地块,田面出现了干裂现象,使水稻根系受伤,水稻叶片尖部失水干尖,有的田块就出现了早衰现象。撤水过早对米率,对产量影响相当大(个别低洼地除外)。

5、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种植,能够安全成熟,抗病的水稻品种,北方水稻是以常规粳稻为主,选择本身就米质好,腹白小的品种。




    关注 丰乐种植帮扶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