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专挑北京街头的烂车子拍,还计划在国外搞展览...

 

记得跟几位车主聊,x0a“都旧成这样了还留着?”x0a“搁着呗,没准儿哪天用呢。”...



这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些自行车......

少个轮子系列
车椅合二为一系列
有小偷
车锁钥匙丢了
消防自行车


够烂的吧,没几辆能骑了!但摄影师赵小萌的项目就是拍它们,2014年到现在他拍了有三四百辆.......

那次回北京时瞎逛注意到这些自行车的下场,很有意思,想想又勾连出别的,就拍下来。

记得跟几位车主聊,

“都旧成这样了还留着?”

“搁着呗,没准儿哪天用呢。”

好死不如赖活着,牛逼。



编少通过越洋邮件联系上了已经定居国外的赵小萌,向他提了一些问题,也请他讲了讲这些被淘汰的自行车:



编少:跟米拍网友介绍一下你吧,年龄,哪里人,工作,怎么来到了加拿大,以及现在的一些情况。

赵小萌:1987年出生,北京人。19岁时到加拿大留学,毕业后留在国外做摄影、视觉艺术 ,目前往返于国内、北美、欧洲之间。





编少:怎么想到在北京街头拍摄自行车的?

赵小萌:自行车之于包括我的几代中国人的意义曾远大于交通工具, 它曾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甚至”生命速度“,可能是因为我离开北京很久了,回去再看到这些车此刻的”下场“时能很快注意到它们的”不和谐“处,想想又联系到别的记忆,觉得有意思就拍了。





编少:北京的街头跟你现在生活的城市有什么不一样?

赵小萌:北美的汽车文化是主流,仅市中心少数人骑车。

去年我在丹麦哥本哈根工作,丹麦的自行车文化很出名,哥本哈根60%的人把自行车作为首选交通工具,专用自行车道几乎贯穿全国,甚至自行车道边还有专用的垃圾桶,有倾斜角度,便于在行车中扔垃圾,他们想的周全。

现在的北京很奇怪,感觉是为开车建的,可能觉得这就是“汽车文化”? 步行空间私人空间被大量占用,不伦不类很别扭的城市。




编少:你对自行车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现在会经常骑自行车吗?

赵小萌我对自行车的记忆大部分很美好。

最早的是我妈送我去幼儿园,家里就一辆男车我坐前梁那小椅上,竹的那种。下雨时我妈穿一塑料雨衣,蓝色半透明,把我整个罩起来。我记得里面有点闷,但隔着塑料布看街道挺好玩,水打在雨衣上的声音像一种鼓,很薄,混上满街的车铃声也好听。

后来上学都是骑车,我家住在西长安街复兴路那边儿,多是机关、部队大院,早上我从最西头的玉泉路出发,每到一个院儿拐出俩同学一路往东迎着太阳骑,人越来越多最后浩浩荡荡的,放学时相反。

高二学会后座带人了,有点晚。

现在不怎么骑了。





编少:共享单车出现后这些街头旧物似乎没多大机会在上路了...

赵小萌:共享单车很好,我回北京时经常用, 方便。 不过你说的很对,共享单车出现后人们就不再需要拥有”自己的自行车“了, 与自行车间的感情也没了,从此自行车只是”工具”。





编少:在拍摄形式上你是怎么考虑的,之前有没有看过摄影师 Michael Wolf(点击阅读:这个德国人拍出了最真实的中国!) 的凳子系列?

赵小萌:看过,Michael Wolf的想法都很可爱。但拍自行车时我主要想的是BerndHilla Becher(贝歇夫妇)拍的工业建筑,还有Thomas Struth(托马斯·施特鲁特)早期拍的街道。







编少:你是用什么设备来完成的这个项目拍摄,有什么特别思考吗?

赵小萌:都用过,不过感觉相机越小越好,路人不会注意,手机也用过。设备不太重要表达清晰就好。




编少:这个项目好像最近出了一本画册吧,之后还会继续拍摄吗?

赵小萌:本来没想到做画册。2016年我去丹麦,在玛格南摄影师Jacob aue Sobol的工作室帮忙,他和我说这个项目适合做书,这个过程也有助于重新思考自己的作品,回北京时就做了。这个项目的拍摄已经结束了,希望2018年可以做些展览,目前在联系德国法国或丹麦,想过用普通的画报纸把自行车印的和实物等大然后直接贴在街道两旁,应该很有意思。

















镜子里就是摄影师赵小萌了,虽然什么也看不清楚.....

赵小萌的个人网站是:
zhaoxiaomeng.com ,希望之后能看到他的更多作品~

....
你对自行车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
留言告诉编少
感觉这里应该送点粉丝福利
但,并没有
~
[ 推荐阅读 ]
点击阅读
我们在成都街头狂吻路人,结果人们的反应是…



本视频 1分47秒


    关注 米拍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