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养育,是一种伤害

 

有成长需要的人,是在探寻真相;而逃避的人,是在找自己人生的责任人。...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周小宽
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我们需要对我们过去经历的一些事情,
重新梳理,然后下个定义。
用你自己的话语』




我今年44岁了,原生家庭有父母和妹弟各一,现在家庭成员是老公和儿子。

我印象中好像并没有创伤事件,但母亲对我的态度我始终感觉不到温暖,母亲性格内向,偏爱弟弟,与我姐妹两人交流甚少,记忆中没有母亲的拥抱,也没有母亲的关切,十几岁时曾怀疑自己不是母亲亲生的。

我一直想不起来幼时母亲曾怎样伤害过我,可这种冰冷的感觉却伴我至今。

周老师,是我想多了么?
小宽答
01
这位读者,你并没有想多。

如果我说你想多了,你会不会从此就没有那种“冰冷的感觉”呢?

其实任何一个人的答案或者看法,都无法直接代替我们自己的感受。

即使这个看法或答案,来自我们自己的头脑,或者理性的声音。

因为感受,它是诚实的。它没有对错,应该或不应该。

即使你不明白其中的因果和联系,

即使你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感受,甚至认为,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你也无法真的抹去这种感受的浮现和它对你千丝万缕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的感受,一定有其原因,就如同你的行为也一定有其原因。

只要去觉察去分析,比如一个人去思考或者在心理咨询中,和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一起探讨,这些感受,以及背后的原因,都会找到答案。

所以当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何有这样的感受时,

不意味着这种感受的出现是没有原因的(只是我们还不知道原因而已),

去探究这个原因就是去了解自我的真相,了解到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在影响我、控制我。这可以说,也算是一种活着的使命及意义。

当有了感受(往往是不好的),我们也就有了顺着这个感受去弄清自己的机会。

不要因为感受是不那么好的,就去否定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应该与否。

如果这样做了,那么你只是用一种防御方式,在逃避着你一直逃避的部分。

所以这位读者,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并郑重地发来这里寻求答案,

说明你是一个能够感受到自己,并愿意踏上寻找之路的人。

02
小时候,我们是比较被动的接收者。

接收各种形式的养育、家庭环境、父亲母亲、文化影响。

因为年纪幼小、能力较弱、人微言轻。无论是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是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或者捍卫自己的边界、尊严,恐怕都是很困难的。

有人或许会说,不是啊,我三岁的女儿已经会跟我明确地提出要求说,妈妈你不要上班,妈妈你多陪我一会,我每次要出门,她都闹得厉害呢。

但是,每一个人的三岁,都是不同的。

这取决于,这个三岁孩子,有着怎样的母亲或养育者,有着怎样的被接纳程度。

如你所说,妈妈很内向,偏爱弟弟,记忆中没有妈妈拥抱关切你的时刻,

那么假设回到你三岁的那一刻,我想,你一定无法对妈妈直接说出“抱抱我吧,多陪陪我吧”这样的话语。

即使无法回忆起童年场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我们的感受,一点点按图索骥。

这就是心理学的精神分析。

每个孩子都有被妈妈一直陪伴、抚摸、关切的情感需求,并且无一例外都是强烈的。

因为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一种本能。妈妈是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后,最开始的链接。我们藉由这部分感知我们自己是否是“好”的,“被爱”的,建立自我最开始也最核心的定义,并确立自己是否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和守护因而“非常安全”。

我们可以想象,任何一个想让自己感到被爱、感到安全、感到被接纳的孩子,都会对母亲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觉得不满足,她就会持续表达,反复表达,是的,即使是婴儿也会用哭声去表达。那么一个三岁的孩子提出要妈妈多陪我一会这种要求,是不足为奇的。

可是,假如这种表达从一开始就得不到回应呢?

假如这种希望得到爱的表达从一开始就遭遇了否定和批评呢?

假如这个孩子一表达需求,就遭遇到母亲的漠视、嫌恶或者不接受呢?

被爱的需求,在我们的自我还很脆弱,还在建立的初期,

如果得到的回应冷淡、负面,那么它造成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羞耻感”。

求爱而没有得到回应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既糟糕又卑微,绝望而恐慌。

脆弱的自我,难以承受和描述这种感觉,幼儿会启动自己的防御体系,去压抑和回避这种糟糕的羞耻感。并且这种防御体系,会形成一种“保护自我”的模式——假如我再也不去要求这种爱的回应,那么我也就不需要再体验这种感觉了。

我小时候,大概五岁,在家门口的巷子被迎面而来的自行车车轮撞到,摔在地上,膝盖擦破了皮,很疼很疼,过了好久才好。

在那之后,我看到自行车,就会自动躲远,不需要经过头脑思考告诫自己自行车可能带来危险,而是无意识地就会离开有自行车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创伤事件,带来的防御。

我不像我的表哥那样喜欢自行车。

道理很简单,你的潜意识深处觉得疼,于是你潜意识创造了防御,帮助你远离让你疼的环境。

在我的小巷事件中,我远离的是自行车。

在一个长期得不到爱的回应的孩子那里,她远离的是,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对母爱的需求,

远离的是,即使不那么乖巧优秀也希望被母亲接纳的真实的她。

在一个被冷淡、被忽视、没有温情的表达的母婴关系里,

孩子自然就会压抑自己对于被爱、被关切和安全感的需求。

因为她的潜意识知道,那种被拒绝的滋味,如堕深渊。

所以,如果一个小朋友,从来不会对父母表达出,我要抱抱,我想你多陪我一下,或者稍微任性的需求,那一定不是因为她真的不需要这些,而是因为她没有得到一个允许表达、适宜表达、表达后没有糟糕体验的环境。

如果一个小朋友非常乖巧懂事从来不提要求,安静的在一边玩耍总害怕让妈妈操心生气,

如果你曾经是那样一个小朋友,那么看到这个不提要求的防御背后发生了什么,

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冰冷感觉”。

03
在咨询里,我曾经对来访者说过,我们需要对我们过去经历的一些事情,重新梳理,然后下个定义。用你自己的话语。

这很重要。

就像前一段我们说到的,因为害怕体验到被拒绝的羞耻感而不再去表达爱的需求的孩子,她很可能会隔离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感觉,保持对他人的距离,她会压抑自己正常的情感需求,内化一个冷漠的母亲的形象在内心。

比如,一个人遇到了一件难过的事情,可能会哭,会安抚一下自己,会晚上吃一顿好的作为补偿调节心情,因为在小时候她难过了会有妈妈或者养育者安抚她,在意她,补偿她。

所以她也允许自己有感受,有需求,说白了就是她从别人爱她的过程中,学到了爱自己,关切自己。

但是也有很多人遇到难过的事情,会对自己说,这有啥,那么娇气干嘛。

不在意这种难过,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真的很豁达通透,自我疗愈能力很强,看问题很开,可以自我纾解。

但是,更多的人,不在意这种难过,却是因为潜意识已经把这种难过压抑了。她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因为没有人在乎过她的感受。她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情绪,因为从小就不允许自己关心自己的情绪。

所以,我想对这位读者说,你的冰冷的感觉,

来自于你内心深处被爱的匮乏。你的心里有一处地方,是很冷的。

而母亲这样的养育,对你而言,是一种伤害。

不是只有打骂和遗弃才是伤害。

就像你养了一个小动物,而你从不抱它,不温柔地和它说话,不关切地看它,这只小动物是不是会很孤独、很委屈、很悲伤?

04
我记得我有篇提到原生家庭创伤的文章,曾经有一个读者评论说,

“我们动不动就说原生家庭父母的问题这样真的好吗?”

我想,一个事实,并不会因为它的好坏,而改变这个事实本身。

如果原生家庭的父母有问题,说它没问题,或者假装没问题,我们就能昂首前行吗?

不能。

但是,我们去回顾、思考、分析、感受这些部分的意义在哪里?

不是谴责和讨伐。更不是改变我们的父母。

有成长需要的人,是在探寻真相;而逃避的人,是在找自己人生的责任人。

同样是谈论原生家庭。意图也可以有很多种。看你选哪一种。

在我的文章里,我们探寻的,是自己,究竟怎样成为这样的自己,是打开你的防御,帮助你,诚实面对你的感受。

因为你的童年,你的确做不到。但是现在也许你可以了。

抛弃一些旧的防御,你就是在建立新的自我。

很多人,不知道父母的养育属于哪一种,

所以根本不允许自己表达哀伤和愤怒、扭曲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那么这个人就会带着看不见的潜意识创伤前行,而每一步都会留下这种创伤的烙印。

创伤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出它的声音,直到你正视它,接纳它,处理它。

最后我想说,所有养育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创伤。

没有完美的人、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养育。

这位读者,你的妈妈也有她自己看不到的不可控制的人格原因和现实环境。那个年代,更加谈不上重视感受、自我觉察和思考。

我觉得很庆幸,我们可以活在这个年代。

内心的冰冷和缺失,我们可以自己慢慢去焐热它。



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点特别,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个人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戳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老胡轻心理课程,
有什么问题可添加小助手询问哦!
推荐阅读


为什么我竟然用父母伤害我的方式,去伤害别人?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胡轻心理系列课


    关注 胡慎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