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教育生相速写:围城照旧,成佛...有点难

 

烧钱出力,耗尽心神,真的能找到自己满意、孩子适合的教育?...





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的妈妈A,孩子现在一所知名国际幼儿园读中班,全家正在走移民手续。

“我们散养到中班,直到家长会上园长跟我们说,你们不是要报考某名小学吗?现在还什么都没补?”A这才发现别的孩子基本上都在外面报了兴趣班。

“我就一口气给孩子报了8个。”A跟我们说,后来退了2个,留下6个,包括小提琴、棒球、乐高、萌芽、音元,英语是必须的,报了一个线下机构,同时买了广告刷屏地铁站的在线英语课。

6个兴趣班,艺术和体育类是对标美式教育设计的,也有针对19年才开始的“幼升小”的。

“我最焦虑的地方还是幼升小和英语。我觉得孩子还不能用英语表达,我挺急的。”妈妈A说。在择校方向上,她有较明确方向,现在最关心的事,是打听“学校面试都考什么呢?”



年尾,“爸爸真棒”向读者发起了一项“中产阶级年度教育投入”的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0

冬至那天,我们从问卷参与者中邀请了6孩子处于不同学段的家长,做了线下交流——前文的妈妈A就是其中一位家长志愿者。对于以这6位面谈家长为代表的“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教育”的家长而言,也有自己烦恼:烧钱出力,耗尽心神,真的能找到自己满意、孩子适合的教育?

从240份问卷的数据上看,越是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期望越高,对自己“自由”的能力期待更大:

钱和资源,如果真能给孩子更好的起跑线,即使说教育是人生的长跑,起跑线高一点又怕什么?!

所以择校焦虑,实际上在幼升小阶段是一个波峰,在妈妈A那里,你能看到一个急切想进入名校之城的心态。

但进入名校之后,问题会结束吗?在那些进入不错学校的家长身上,我们看到的情绪是围城”

  • 进入偏应试风格学校的家长,觉得校内正在出现微观“剧场效应”;
  • 进入自由风格学校的家长,觉得学风出了问题
……


“围城”的成因,也许有学校的问题,也许有孩子的问题,也许真的就是一个不匹配的问题,或者,还是因为有能力,所以想选择眼界中“更好的那一层”。

2017的下半年,大家都在讨论生活中的各色“佛系”生相,也有一些微信公号在说,我们要做一个“佛系”家长。然而生活的下一块巧克力,永远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对于中国家长而言,成佛?确实还有点难,对名校的围城”情结,仍是常态。


教育本该如此,还是被绑架了?

240位家长调查

1
从独木桥到平行赛道,北上广深领先变局


首先,我们对比了教育中的城市差异。在问卷中,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的家长相对较多,是其他城市家长总和的两倍。

我们试图通过数据的交叉分析,去看不同城市在教育上的三项态度:

  • 通常会选择何种类型学校
  • 哪些城市更愿意为教育“烧钱”
  • 家长的焦虑点都有哪些
北上广深家长更爱国际教育,其他地区公办主导


▲点击可查看大图。

北上广深更多家长愿意尝试体制外的尝试。在我们的数据分析中,北上广深选公立高考路线的家庭仍占多数,但民办教育的力量也早已显露出分庭抗礼之势。

在其他城市中,值得注意的是,走高考路线的民办学校其实和一线城市相差无几,但公立占据了绝对优势,国际化学校正开始它们的起势,目前在比例上不足北上广深的一半。

一线城市教育投入丰俭由人,其他城市多为10w以下


▲点击可查看大图。

在教育投入上,北上广深年消费在10万以下的家庭占47.62%,年消费在10-20万的家庭占28.57%,年消费在20万以上、相当有实力且有意愿为教育花钱的家庭也占到了23.81%。基本可以看出,一线城市不同档位的教育投入呈较均衡的分布。

在其他城市中,家庭教育投入年消费在10万以下的占据了绝大多数,接近79%,投入在10-20万的为17.78%,20万以上的也有,但和一线城市比少了很多。

择校、牛娃、媒体成三大焦虑源


▲点击可查看大图。

北上广深的家庭因为资源相对丰富,所以一项挺出乎我们意料的“焦虑因子”是——媒体,信息过度和对焦虑情绪的传播,实实在在加重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影响力直逼升学与择校这两大传统焦虑。

而在其他城市的家庭中,自家孩子和“牛娃”的差距,则和择校并列,成为家长最焦虑的事。
2
中产阶级的教育投入:中国是美国的10倍


这个10倍不是总数上的10倍,是每年教育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中国是美国的10倍。

之前有一个更权威的公开数据:

在美国,中产家庭的教育支出一般占家庭收入的1.6%,但在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6%,是美国的10倍。

而《现代教育报》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家庭教育支出超过家庭总收入的三成。

这一数据在我们的数据分析中也有体现,我们交叉分析了不同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择校观、学费分布、以及不同收入家庭对“好的教育=贵的教育”这一观念的态度。

收入越高,教育投入越大




▲点击可查看大图。

从我们的数据看,“挣得越多,教育投入越大”,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也越多。

其中家庭年收入在40万时,会出现一个分水岭,40万年收入以上的家庭,每年教育开支过10万的激增;而百万年收入家庭,每年支出20万以上金钱用于教育的意愿陡增。

近半民办体制外学校家庭,年烧20万以上


▲点击可查看大图。

根据“爸爸真棒·真榜”的数据,平均来看,国际学校每年学费大约在10-20万左右,尤其是民办体制外学校的家庭43%花费在20万以上,这也较符合之前我们获得的“教育年支出”数据。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选择公立体制内学校,家长花费相对较少,但也有达到10-20万的,这说明教育实际上面貌是多元的,选择公立体制内教育的家庭,也可能通过课外班的花费,来增强孩子的竞争力,或者是铺垫一些国际化教育的基础,为孩子可能的转轨做准备。

国际教育家庭更赞成“好的教育,一定是贵的”

这不是一句“政治”特别正确的论断,所以大部分家长都选择不赞同,但在选择赞同的人中,占比最多的是孩子就读公立学校国际班或国际部的家长。


▲点击可查看大图。
3
课外班,家长心中的“弯道超车”梦


最近弯道超车这概念很火,很多机构会将这个词用在自己的寒暑假项目中。我觉得这句话是另一句话的升级版,所谓“不怕学霸碾压,就怕学霸放假”。也就是说,教育竞争,课外班已经成了另一股常备力量。

在关于课外班的调查中,我们关注不同城市、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学段、不同教育路线家庭,是如何选课外班的。

北上广深过半孩子报4个以上课外班



从上两图可见,报4个以上兴趣班的,北上广深明显更多。

在受访读者中,给孩子报6个以上课外班的家庭一共有12个,其中11个都在北上广深。

也有完全不报班的,但是因为太淡定,还是因为孩子还小,我们没有进一步信息。

小学阶段课外班最多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开始了课外班大作战,平均来看,小学大量报课外班的家庭较多,多数报了4-6个,到了高中,大部分就只参加1-3个。
4
教育围城:你觉得自己被“绑架”了吗?


报了那么多课外班,我们家长是被“剧场效应”绑架了吗?吐槽归吐槽,身在其中的家长到底怎么看?

在问卷中,我们对家长的焦虑点做了个小调查,孩子在不同学段家长的痛点、消费观和心态都是怎样的?家长会觉得自己被竞争升级绑架了吗?

“升学”是最痛的痛点


基本上升学/择校是不变的痛点,但在每个学段中,痛点的内容又有些微差异。

  • 随着幼升小已成社会热点,幼儿园阶段主要大概愁择校;
  • 小学和初中,家长感受到的同伴压力呈上升状态;
  • 到了高中,又退回到升学压力。毕竟这是见真章的时刻。
烧钱归烧钱,焦虑归焦虑



▲点击可查看大图。

在设计烧钱与“剧场效应”相关问题时,我们好奇的是,

  • 到底是投入越多,越觉得没法回头?
  • 还是投入越少,越觉得压力大?
  • 烧钱和“被绑架感”到底有没有关系?
但数据显示,烧钱归烧钱,但家长心态淡定,或身不由己的感觉,并不和教育花费有什么对比关系:

在年消费5万以下、5-10万、10-20万和20万以上的四档家庭中,有“被绑架”感的,和冷静接纳的、和积极竞争的,都大致处于三分平衡之中。

高中是竞争感最强的阶段


初中以前,家长当中的“冷静派”还是比较多的,甚至还有不少觉得面临的竞争是可以接受的。到了高中,爸妈们表示已全部被“剧场效应”绑架……


6位家长的教育“围城”



时间:2017年冬至

坐标:上海人民广场附近
妈妈A
妈妈A,也就是我们开篇故事里的主角,2017年留给她的焦虑点集中在幼升小和英语。妈妈B和妈妈C的烦恼虽然各有衷曲,但刚好能形成一组对照。
妈妈B
B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淡定的人,上海话将这种状态叫做“笃悠悠”。她女儿早几年就过了“幼升小”的坎,也是当年的小小OFFER Queen。全家讨论下来,在一所知名贵族学校和有鸡血声名的双语学校之间,选择了后者。现在,B因为学校单向度的文化氛围不开心,未免怀疑当初是选错了。
妈妈C
C的女儿在沪上知名双语学校读初中。在这所活动丰富、风气偏自由的学校里,C觉得学业和针对升学的必要规划,都非常不够。
妈妈D
妈妈D的儿子2017年刚经过初升高,D觉得自己现在已经不焦虑了,因为“目标明确了,可以寻求的路径也就简单了,无关的信息都可以屏蔽”。她和儿子的目标是考欧洲名校,简言之就是牛津与剑桥。D是外籍家庭,有绿卡,在海外有公司。
爸爸E
爸爸E和妈妈F挺有意思,他们自己当年都是学霸,爸爸A从清华本科一直读到清华博士,在美国住了很多年,又全家回沪。“2017年是百感交集的一年,我头发都掉光了。”爸爸E说。他有两个孩子,全赶在今年升学,大女儿考高中,小儿子幼升小。
妈妈F
妈妈F是复旦学霸,先生是清华的,家里也是两个孩子,但年龄差没有爸爸E家那么大。大儿子念公立小学,小儿子还在中班。

妈妈F从前是个鸡血妈,“孩子小的时候容易期望很高,但后来我接受他是一个‘普娃’”,F说。

我们没有特别筛选,但到场的家长们,共同点是在教育路线的规划上,都有不错的视野,和较大程度的“选择自由”。但自由,从来都是双刃剑,它的另一面,是必须对自己做出的每一项选择负责任。 

而此次座谈给我的另一个最大感触,是家长在教育掌控力这件事上的“尺度”

教育在家长那里未免是自己人生的投射,但在孩子那里,是一段陌生而实在的人生历程,在这条路上,无论怎样的家长,都无法预测或规划所有情况。

因为到处有出乎意料的状况,所以对家长来说,教育的每一项选择都可能是进入围城,但对于孩子而言,这就是生活而已。

他们说——



妈妈A

“完全不“鸡”娃,是不行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沪上有名的私募基金高层,有私人保镖,很多钱。因为有钱有资源,从小对孩子就是放养,后来孩子进了一个二线双语学校,现在每天叫老师去家里,一对一上课。所以完全不“鸡”娃是不行的。

我们可能表象上比较鸡,其实心态是比较放松的。



妈妈B

“我女儿被同学用圆珠笔戳过。”

我们孩子从小对舞台、文艺有天赋,学校每次演出,就算指导老师不同,她也总会被挑去扮演比较核心的角色,因为老师觉得她比较突出。后来小孩胳膊就被同学用笔戳过。不过也可能只在我们班,不代表学校。

但这归根到底是学校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少。如果学生展示机会多,发展多元,那么每个孩子都会很自信。在这里只有特别拔尖的孩子才会被老师关注,中等一点的孩子可能就被淹没了。

总的来说,是集中最好的资源给最好的少数孩子。



妈妈C

“万圣节前一天,女儿问我人为什么活着

在这所双轨制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同学陆续出国念书,里面也有孩子的好朋友。初中孩子正值青春期,看到好朋友出去,情绪就会有波动,有时会想得很深。万圣节前,女儿问我,人活着为什么?我给她请了一天假,陪了她一天,告诉她为了家人,为了爱她的人,我们要在一起。

总之在初中这个阶段,要尊重孩子意愿,也还要早做规划,我们明确了出国读书的意愿,接下来还是要多做一些申请相关的准备。



妈妈D

“我们目标是牛津、剑桥。”

我们今年刚经历初升高,我把全上海高中学校几乎都看了一遍。

我们也考察过英系纯国际学校,很多明星的孩子都在那样的学校里就读,但其实每年录取结果一般。如果你追求的是素质教育,这个氛围挺好,但如果你的想法还是更接近中国式家长的要求,要上名校,比如我们家,就是想上牛津、剑桥,(国际学校)就不那么匹配。

现在我们进了一个A level学校,应该是(上海)排名第一的。



爸爸E

“幸福和做学霸有关吗?”

我女儿初中读的也是好学校,但初二这一年突然就不想读书了。全家手足无措,但孩子有反弹,我们也没办法,只能陪着她不读书。所以到初三,什么推荐的机会,很多好的机会都没了,只能一轮轮去考。结果考运不错,中考考了全校第二,进了第一志愿。

这个过程我跟孩子妈能做什么呢?只能是给一个环境,告诉她没事的,我们前面不学,后面的事就得认。最后有了一个很好的结果,可谓天无绝人之路。

今天在座的家长讨论的都是升学焦虑,但是其实你走过升学之后,发现事实上还有个成长焦虑,这个焦虑会伴随人生更长久的时间。

我有时候会对照自己的经历。我是70后,清华毕业,当学霸的快乐,好像也就快乐了头20年,之后呢,剩下的人生,幸福感都跟学霸不学霸没什么关系。

我们这代人快乐吗?说实话不怎么快乐,我们在青年的时候,妥协的东西太多了,一方面是没有镜子来了解自己,等开始真正了解自己时,90后都中年了。下一代这方面应该比我们好,人生观更积极,如果家庭是稳定的,他大概率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这实在跟他升学没什么关系,关键是他能否通过父母学到幸福的能力。



妈妈F

“儿子3年级的时候,我把奥数班都停了。”

我的大孩子比较特殊,他偏科,语文比较差,这也影响了他在其他学科的自信。3年级的时候,他对学习产生了一种厌恶感,当时我们报了两个奥数班,他也挺喜欢的,但在那种状态,我们觉得必须停了,就一个一个地都停掉了。

停掉之后,我们多出一天时间来相处,突然觉得一身轻松。我觉得再怎么紧张,周末都要空出至少半天,给孩子留白的时间,哪怕发发呆。

我自己是复旦的,我老公是清华的,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名校情结,从这个角度去想,我们开始认识到,为什么一定要孩子跟你一样呢?其实找一个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挺好。

常态“纠结”,偶尔“成佛”。中产阶级的教育之路上,循环往复着“围城”的故事。在我们的问卷中,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是问家长2018年是否还会继续掏心掏肺掏钱地投入教育“战备”中去,从数据结果上看,这又是一个傻问题——
当然会继续啊!祝大家新年快乐吧!



▼▼▼由“爸爸真棒”开发的真榜小程序有京沪国际化学校的“小初高Top20榜单”200余所学校的多维度数据库,另有强大的择校通功能助您查校、比校、选校点击下面的小程序卡片马上用起来,也可将其在微信群分享:▼▼▼欢迎把下面的图片分享到朋友圈与您的朋友共享:


    关注 爸爸真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