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范中的记忆

 

作者

赵维仓我的母校——在战火硝烟中创建的范亭中学,是我成长的摇篮,范亭精神是我人生旅途中发奋图强,积极进...





《原平故事》征稿

无论身在原平,还是远走他乡,请把那些或感人或励志或传奇或值得称道的原平故事分享给大家。本平台现征集原平相关文章、照片。

投稿邮箱:718070459@QQ.com。投稿时主题格式为“投稿+作品名称”。

作者  赵维仓



我的母校——在战火硝烟中创建的范亭中学,是我成长的摇篮,范亭精神是我人生旅途中发奋图强,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

蛇年春节刚过,我们76级58班的同学相聚在母校,相聚在2013年的春天。从1976年进入当时校址在崞阳的范中,到聚会校址在原平的新校区,已有37个春秋,尽管母校和同学们在各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30多年前的一些中学生活经历是我一生中永恒的记忆。



37年前,同学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带着天真和幼稚,满怀着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一起,留下我们不能忘却的成长足迹,我们收获了知识,培育了友谊,同学们又信步走向了四面八方。

忘不了刚踏进范中校门时,七、八个同学一间宿舍,每个宿舍搭一个大通铺,大家挤在一起,早晨还在半睡眠状态中就去大操场上由文体委员喊队进行早操跑步;忘不了在学校时参加过的外出劳动,滹沱河畔农场,石匣口水库,铁路路基坡上等都曾留下过同学们的身影。58班是机电侧重班,在物理主课张宁生老师的家里几次见到过这样的情景:他旁边是四、五岁的孩子在练习拉二胡,而在桌子上忙碌地用着万用表等工具,在近1米高的线板上安装着电容、电阻等,是在组装收音机还是在制作收音机示教板还是收发机示教板?或是为提高教学水平在研究各类机电产品?同学们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除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外,2周时间内,物理课要安排2节课左右的时间到校办工厂和崞阳农具厂进行学习,当时我被分到校办工厂这一组。当时校办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工基地,同时为学校增产创收、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在校办工厂学习时主要是在电工、钳工、机工、铸工、锻工等车间学习电动机成套生产的模、铸、锻、焊、车、钳、电等工种。校办工厂学习期间所进行的炼铁铸机座、罩壳;机床上生产定子铁芯线槽片;使用竹片工具安装漆包线圈等往事历历在目。校办工厂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基础理论的学习热情,也对同学们拓宽知识面,培养多样化的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学好机电知识,学校放假后,我住在了当时坐落在庄头村崞阳纸厂的舅舅宿舍。三舅王尔泰1950年在云南昆明带功入伍,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的战斗英雄,1956年被部队安排到当时的汉口军校进行理论学习。他留存着很多当时在军校读书时的学习笔记和无线电、机电等方面的书籍。在他的住处我一边看他的笔记和机电书籍,一边在纸厂机电班跟着师傅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无虑和清静的时光,也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深深烙印。

1976年10月,范亭中学重整容颜,踏上了新的征程。忘不了上化学课时,有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时,冯之敬老师说,已经粉碎“四人帮”了,不要再埋怨什么,要抓紧时间好好学习。1977年底,学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作出了延长学制半年,迎接高考的决定。我也是这个决定的受益者之一。



回望自己已走过的历程,有过不幸和挫折的教育,有过数次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时的典型讲述,而在我心目中,最为珍贵的是在范中学习阶段初步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初步掌握了一些实际动手制造机电产品能力时;在写了一篇较为通畅的文章,受到李老师,康老师等老师们鼓励时的那种成就感,那时的成就感进一步强化了我的自信心和拼搏意识。我深深感谢母校和老师对我们的关怀、勉励和教育,而范亭精神则是我永远向前的力量源泉。



30多年来,尽管我们每个同学所走的路各不相同,每个人所遇到的机缘也不同,但只要我们有信心去努力,我们每个同学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母校——范亭中学的明天会更好。


    关注 原平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