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说】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心理解读

 

小徐问我,作为曾经的一个医生,怎么看最近朋友圈流传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件事。...

文/贾洪武小徐问我,作为曾经的一个医生,怎么看最近朋友圈流传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件事。

在农历春节前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我躺在床上,把两万多字的这篇文章读完了。佛教说生老病死是人生难以脱离的苦,看完文章,深有同感。又看了下微信朋友圈的评论,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安慰家属,有的人慨叹看病价格惊人,有的人呼吁赶紧买保险,更多的人慨叹生命无常,一边告诫自己的小孩不要当医生,一边琢磨着认识哪个医生朋友,心中也很矛盾。

我本不想凑热闹在别人家人悲伤的事情上,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所以我希望我的分析尽量不要就事论事,而是透过事情,看看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启发。

我是一个心理医生,但是我也曾经是医院的内科医生。作为一个曾经在医院工作过的人来说,我对医院和医生的了解应该说会比医疗行业外的人多一些。但是我毕竟不当医生很多年了,我就只能凭借我的记忆和感觉和大家简单说说看病的事。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觉,觉得现在医学很发达了,一般的病都能治得了。这是大错特错的,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放眼全世界,也还是只有一些很有限的常见病可以得到很好的医治,很多病其实只是有些医疗手段可以减缓发展或者控制症状,保证能舒服些而已。比如我们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肝炎,其实都是治不好的,宣称能治好这些病的人不是无知就是骗子或者既无知又诈骗,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要平常做好保健。但说实话,做好自我保健也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包括我自己也是很难做到完全自律地按健康的方式生活。流感和肺炎这两个病,尽管平常人们觉得是常见病,但是这两个病其实也是很危险的,因为流感本身是流感病毒引起的,而人类的药品库里面,能有效对抗病毒的药还很少,或者说没有,所以才要病毒“自限”,其实说白了,也就是病人自己好,药物杀不死病毒,只能提供支持。当然我还得声明一下,我对医学和药学的最近发展不是很清楚,所以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信息,但这也不是说我在无依据地乱说,我只是怕误导大家,所以再此再做个说明。

在我写心理的分析之前,我再说说交一个医生朋友是不是有用。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中,认识一个医生熟人,办事确实方便一些,这一点想必不只是医生,认识一个老师,认识一个领导,认识一个保安都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些方便,这都是事实。我注意到一点,文章中说,看病的时候,每天只有五分钟时间和医生讨论病情,患者的知情权很不足。这里我也要说几点我的看法。首先,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我们的医学科普知识实在是太缺乏了,我说的是真正的医学科普,不是电台、电视台做广告的江湖骗子,也不是某些电视节目里请的那些“专家”的宣传。最近几年我通过多个渠道建议做西医科普,但是毕竟人微言轻,没有办法。所以医学科普这件事,公立医院不做,公益机构也不做,只有“度娘”和卖狗皮膏药的人昧着良心坚持在做。人们基本的医学知识缺乏,确实不利于自己保健和求医。其次,就我们今天对疾病的认识来说,确实很多病医生也只有一个概率性的认识,因为人与病都是千差万别瞬息万变的,谁也不敢说百分百的话,这是技术层面。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层面,现在的维权意识这么强,医生也必须谨言慎行,万一说出去的话,和后来的病情发展不一致,就不知道会给自己或者谁带来什么麻烦,这也是医生谨言慎行的原因。说到这里我说两个真实的事例,都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的。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我曾经做过医生,还知道我有很多医生同学,所以也经常有人找我托人看病。几年前,我的一个初中同学,就叫他大款吧,老父亲病了,初步检查是癌症。大款通过另一个同学找我,希望我托我的大学同学再帮忙确诊一下,给家属一个实话。我就找到了我的寝室同学。一个寝室的兄弟,自然是出面帮忙。确诊的结果是,癌症晚期,患者年龄也大了,不适合手术治疗。我的大学同学就如实对大款把病情说了,出于关心还讲了一句大概是这样的话:“农村人,赚钱也不容易,回去吧,保守治疗,别到时候人财两空。”我可以判断,这肯定是出于关心的话。大款也听从了意见回家保守治疗了,没过多久老人去世。但是我这个初中同学却“挑理”了,口有微词,说医生瞧不起他,他有钱。所以,医生说多说少都是很难做到患者满意的。那自然少说为妙。还有一个例子,想想我就不说了,隐恶扬善吧。医生有不好的,患者也有不对的,不能各打八十大板,但遇到事情,自己先从善意出发,总能少一些冲突,多一份理解、信任,就可以多听一些实话。

现在把话说回来,我们如何从心理层面分析“北京中年”所经历的这件事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说,一是认识,一是性格,一是互动的模式。

首先,我们先说说认识。今年的这次流感波及的范围很广,我住在武汉,就我所知,我们附近的初中有一大半学生都被感染了,成人,小学生也不在少数。新闻每天在报导,身边每天也都有人病倒。说明病毒很厉害。但是再厉害的病毒,也没有使所有人都感染,为什么有些人躲过了呢?这就又涉及医学知识了,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的防控也是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消灭传染源。流感的传染源就是流感病毒,所以最好能消灭流感病毒,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但是传染源不是那么容易消灭的。所以其次要切断传播途径。流感病毒经空气传播,经呼吸道传播,所以就要净化空气,戴口罩,净化空气比如通风以降低病毒浓度,或者喷洒消毒药剂,及时洗手,洗衣物,洗澡,和已经感病的人隔离,都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最后就是保护易感人群。我们常听新闻说,老人小孩尽量不要出门,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注意防寒取暖,就是要保护易感人群,体质弱的人,老人小孩对病毒的抵抗力低,所以要优先保护,当然中年人也要自我保护。这就是控制传染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是很可惜,一般人没有办法获知这样的知识。认识不到危险,才是最大的危险。所以平常能培养自己养成科学素养非常重要,这样就能在生活中保持观察和判断,不人云亦云,不妄自尊大。

其次,我们谈谈性格。在文章中“北京中年”几次说了一个词“不当害”,这是一句东北方言,“当”字读去声,意思是没有妨碍,没有关系。我们知道北京中年的岳父得病的一个诱因就是大冷天,光膀子,开窗户,不听劝。正是这次着凉,让前文说的“易感人群”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那么他为什么不听劝呢?还是刚愎自用的性格,这一点文章中多处体现。相信自己是万能的,没有危险意识。很多人都会有这个印象,刚愎自用的人,有时候还会故意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而且越有人提醒,越要坚持。这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妨碍”。我认识的一个人,有一次说要去楼顶晾衣服,但是通往楼顶的门被锁了,他就要从七楼的窗子外面爬过去,家人劝说无异,自己一边说没事,一边往外爬。最后还是喊来了邻居,才七手八脚把他拉下来。他还一个劲地说,没事,你们胆子太小。这种性格的人,往往把“直男”的性格理解成是具有男子汉气质,忽视危险,易怒、简单、粗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写道病有六不治:“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冷暖温凉自己不在意,确实是病难治。“医者六不治”这段话,我请朋友帮我书写成书法,装裱起来挂在办公室。没事的时候,我就读一遍。最初我是想写了提醒找我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的,后来看多了,成了我自己的座右铭。我们谁是全知全觉呢?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专业知识指导才能更顺利地生活,医生看病,老师教书,都是专业知识。尽管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在另外的领域我们还是白丁,所以要保持谦虚的姿态,尊重别人的学识。不要把自己变成不可救药的那个人。

最后,我说说互动模式。我发现有一种现象,在每个家庭中,或者一个群体中,那个取得最后权力的人,不是那个最理性的,最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个脾气最大的人。我把这种现象叫“弱者的操控”。“北京中年”的一家人当中,最有知识有判断的,应该是他自己,但是家里的决策,小孩吃巧克力,开门开窗,都是老头说了算。就因为这个老人脾气大。几年前我发现了“弱者的操控”这样的现象后我发现,这其实不是个案,而是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说明我们生活的社会中,理性的人常常屈从于非理性的人。同时也说明,非理性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我常听人说,“老人那么大年纪了,身体又不好,一说就生气,就不惹他了,他想做什么就做吧。”再比如:“孩子都哭了,就让他吧,长大了就懂事了。”还有:“如果不让他在家里上网打游戏,那他就出去玩儿了,一晚上不回来,吃不好,睡不好,还不如在家里上网。”诸如此类的。正是因为理性使人具有更强的忍耐和包容能力,对冲突有预见能力,同时又想回避冲突,所以才让非理性的人以破坏为要挟,获得了更大的权力。

正是一个个人的认识、性格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模式,构成了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群体,一个个民族,一个个国家,构成了人类的社会。所以每个人都有义务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完善自己的性格,以一种更理性宽容的方式互动。让悲剧不再发生,让幸福伴随左右。




    关注 贾洪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