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说】雄心好胜害了多少学生

 

小徐问我,学生有好胜心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我写文章,教育家长的时候多,教育学生的时候少。...





文/贾洪武

小徐问我,学生有好胜心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我写文章,教育家长的时候多,教育学生的时候少。

首先我要澄清一件事,我经常写文章批评家长,或者说指导家长,是因为读我的文章的人大部分是家长。其次,我要澄清一个流毒甚广的谬误——“孩子没有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我知道有很多“心理咨询师”抱持这个观点,家长带着孩子去找他咨询,他先把家长数落一番,然后说孩子没问题,你们家长要改造。他这样做,自然能获得很多孩子的认同,但是也因此伤害了这个家庭。例子很多,不便详叙,个中原因,稍后再说。

为什么我要苦口婆心地告诉家长朋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是科学的,青少年的心理是怎么回事呢。基于两点,其一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发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确实和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有关。我举两个例子,我们很多人都见过类似的事情,一个孩子不小心绊倒了,他的妈妈没有第一时间安慰孩子,反而责怪孩子为什么乱跑;还有的妈妈,不责怪孩子,但是他怪地面不平整。这看似平常的教育方法,其实隐含着错误的理念。再举一个例子,孩子回到家和父母说,某一科目的老师不好,父母往往会说,要学会适应老师,不能指望别人都适应你。这些看似很正确的教育方法,其实也是问题的隐患。其二,父母要想做好教育,就要知己知彼。如果对自己的方法没有客观的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无理由地自信,家长就可能走进固执的怪圈。而如果不清楚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孩子出现问题后合适的应对方法。

不知己不知彼的教育,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许多教师认为,和问题儿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与问题儿童本人打交道更加困难,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的情形是,很多家长都不愿意听人说自己有过错。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必然会与家长发生冲突。这是因为教师纠正性的教育工作是以家长的教育的某种失败为前提的。学校的教师和家长互为补充的理念已经被普遍承认的了,其实还有个角色是被忽视的,那就是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是老师和家长的补充。

也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孩子需要心理医生帮助。但是,因为很多家长既不知己也不知彼,所以他们自然没有能力判断哪个心理医生真正专业,哪个心理医生可以解决问题。所以他们就只好听信广告或者传说,谁比较有名。其实这相当于吃药不会看说明书,只凭电视广告,风险可想而知。结果很多人就被所谓的,有名的“心理咨询师”给害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写文章教育家长的原因。

话说回来,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能说孩子没问题么?这本身就是病句,是悖论。有行为问题的孩子肯定有心理问题。一般来说,说成绩不好的孩子有心理问题,很多人都能理解。但是如果说一个孩子经常在班里考第一,他还有心理问题,很多人就不相信了。其实这是刻板印象。没有任何一本书说心理疾病是学习不好的学生的专利。相反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有心理问题。

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是争强好胜的,有雄心的。这也是家长和老师引以为豪的一点——这孩子懂事。其不知,多少孩子就被“懂事”这两个字打造的枷锁给锁住了。

雄心多度就会给孩子带来紧张心理。短时间,孩子尚能承受,不过,时间一长,这个压力对孩子来说就太大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花太多时间在书本上而忽视了其他活动。这种儿童把他们的生命目标仅仅局限在超越别人,并由此来安排他们的生活,这对他的正常发展并不十分有利。这也是阿德勒的研究成果。就目前的现实来看,有父母的雄心过度,孩子雄心不足的案例;也有父母雄心不大,但孩子雄心过度的案例。

雄心过大的儿童只关心最终的结果,即人们承认他的成绩。没有别人的承认,他们就不会对自己感到满足。正如我们所知,在很多情况下,面对问题出现,保持心理平衡远比认真着手解决问题更为重要。一个只关心结果、雄心过大的儿童认识不到这一点。他感到,没有别人的认可和崇拜,他就没法生活下去。有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就是陷入了这种心理,甚至我们会发现在这样心理的巨大压力下,一些“好学校”的“好班级”的学生,因承受不了压力而频繁请假,以此调整自己的心情。但即使这样,仿佛也没有引起他们家长的注意,因为,学生的分数还挺高!

如果竞争不激烈,在孩子的可控范围内。这些心理问题,可能都不会外显,很多孩子看起来还很阳光。但是如果竞争激烈,超出了孩子的可控范围,比如他们的“名次”可能保不住了,这时候还的心理问题就外显了,变成了行为问题。他们可能会要求请假,要求转学,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休学、退学。这么好的分数退学了,老师和家长当然都难以接受。但是他们不理解,这个看起来阳光温暖的孩子,可能正承受着“阳光抑郁”。可是此心又有谁知?

所以孩子有问题是肯定的,不能把棒子都打到家长头上。

阿德勒给家长和老师提出的建议是这样说的:“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错乱。”

阿德勒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显然,要求已经出现了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已然是做不到的了,因为孩子的问题本来就和他们的错误教育方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家长需要学习判断,需要知己知彼,至少在寻找心理医生的时候能识别真假。不要草率相信所谓的有名,最终害了自己的孩子。

父母没判断,交的学费将是孩子学业和成就;孩子不学习,交的学费将是一个家族的兴旺和未来;这个道理,我想是容易理解的。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学习更多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厌学、思维力训练和学习方法的知识!


精彩推荐:

【贾说】远见

【贾说】家长要持证上岗

【贾说】关怀还是自嗨这是个问题

【贾说】一个高考生的咨询案例

贾洪武教授讲高考后时代


    关注 贾洪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