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入人心》总导演任洋:回归“声乐”本身,美声也能在“坊间”传唱

 

以美声为切入点,原创节目《声入人心》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现歌剧、音乐剧的魅力。其用实际行动证明,将思维打开、遵循艺术自身的呈现规律,电视节目的社会价值挖掘能力依然有很大的尝试空间。...



以美声为切入点,原创节目《声入人心》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展现歌剧、音乐剧的魅力。其用实际行动证明,将思维打开、遵循艺术自身的呈现规律,电视节目的社会价值挖掘能力依然有很大的尝试空间。

“光,从不吝啬锋芒,让可能炫燃肆放;穿透所有阻挡,给存在铺上闪耀。歌,只为真心酣畅,让平庸染上跌宕,啊一唱一和之间,把活着映得漂亮。”伴随36名成员首次合体演唱的《光之心》,为期100天的“追光之旅”在最后一期节目中进入了尾声。

2018年11月初,原创新形态节目《声入人心》在湖南卫视正式开播。节目以美声为切入点,召集36名美声、音乐剧唱法的成员,在3位音乐出品人的帮助打磨下,以多种方式演唱经典声乐作品,让美声、音乐剧以更加时尚的方式呈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魅力。

2019年1月9日,《声入人心》节目团队获得湖南广播电视台2019年第1号台长嘉奖令。湖南卫视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吕焕斌表示,“《声入人心》的成功是湖南卫视不断推新、超越自我的成功”。
从“零”开始
去年5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了《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星素结合”成为各卫视频道节目创作的主要方向。“作为一家主流媒体平台,不跟随视频网站、不跟随市场,做价值引领一直是湖南卫视以及制作团队思索的创作方向。相比关心观众看过什么,我们更关心观众没看过什么、还可以看(听)什么,还应该喜欢什么。”《声入人心》总导演任洋透露,在选题之初,团队便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资源的可发掘率高,二是能够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和反差感”。

《声入人心》总导演任洋
结合过去的从业经历与大量市场调研,任洋团队最终将节目切口锁定在了美声。“长期以来,可能观众心中一直认为美声很传统,他们(演唱者)的形象也很固有或是偏老旧。但当我们试探性地研究了一些新潮流行的美声歌曲的时候,发现它给我们带来的反差感非常强烈。”任洋解释说。采访过程中,任洋多次谈到“反差感”“意外感”,在他看来,这不仅是节目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一档看似“高冷”的新节目能否吸引观众的关键。

首期节目中,既有花鼓戏版《Rolling In The Deep》的演唱者廖佳琳现场演绎魔性的“哈哈哈”《笑之歌》,也有周深用空灵清澈的嗓音演唱《Time To Say Goodbye》,还有翟李朔天声情并茂演唱的上海话版《得不到的爱情》。任洋说,“我们希望能够消除大众对美声的误解,让观众知道原来美声也可以这样。”
找准了方向,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节目中如何呈现并为受众所接受?

选人上,节目从专业水平出发,聚焦从知名院校到行业一线的36名演唱成员;选曲上,节目不仅有美声领域耳熟能详的作品,也选择更多融合创新的作品。此外,经过团队的自我审视与反思,引入美声行业的演出机制,形成全新的原创模式:根据36名成员对音乐作品的诠释,以固定的“首席”和“替补”席位贯穿全节目,同时用专业术语“首席复议”和“请教”等机制进行轮换筛选,打磨出6位首席演唱成员,完成每一期的演唱舞台。从内容到模式,《声入人心》在素人类音乐节目中从“零”开始,力图呈现更多元的美声歌手样本、更丰富的作品样貌,让“美声”与观众更“近”一步。
作品展示是关键


尽管已经做了多方面考量,节目制作之初的任洋仍有许多顾虑。美声确实是既有价值又有欣赏点的题材,但观众对新鲜题材的接受能力如何?团队是否能够把握好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既不会太远违背初衷,让观众觉得有看头,也不会过于通俗造成误解?如何展现美声的魅力,让观众能够了解美声、喜欢美声?

“《声入人心》中,‘声’是核心,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完全创新的模式,把音乐的故事讲好。因此作品展现是关键,我们更注重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这样的作品展示。”在任洋看来,从声乐搭配的专业角度出发,重唱、和声既是成员专业水准的体现,也可让美声的魅力能够在舞台上详尽呈现,为观众带来不同于其他节目的音乐体验。
独唱重点突出歌者的演唱技巧、音色和个人舞台魅力。郑云龙首期演唱的《就在这一瞬间》既有通俗音乐的朗朗上口,也为观众呈现了古典音乐的高贵感与戏剧性;二重唱更像是一对完美的搭档,时而是用风格迥异的两种音色为音乐创造无限可能性,时而是音乐气质相近的两种音色彼此交融。阿云嘎和郑云龙的《I’ll Cover You》为观众呈现古典音乐的“情绪与故事”;三重唱则对声音的统一度、成员的默契度、声部的和谐度、团体的合作精神等方面做出更高要求……除了成员们的演绎,以廖昌永为代表的音乐出品人、以阎维文为代表的声乐艺术家以及以朱鹤为代表的行业制作人等专业人员的点评也为节目的专业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任洋坦言,团队从未想要打造最专业的歌唱比赛,在他看来,“这是高雅音乐与大众之间的一场交流,让大众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美声、歌剧、音乐剧的魅力。用更流行的方式呈现,《声入人心》的立足点,始终是专业”

《声入人心》并未局限于经典美声唱法,“整个团队也在为‘接地气’做着转型、跨界、融合不同元素的尝试”。如最后一期节目中高天鹤的《玛依拉变奏曲》改编自哈萨克族民歌,在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上,也吸纳了西方变奏曲和花腔演唱技术;重唱歌曲《我的祖国》《追寻》等则分别将美声与流行音乐、电影配乐、音乐剧融合碰撞,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传递美声艺术的美感,让观众感受歌剧、音乐剧的魅力。
让更多人看到
三个月前,《声入人心》的出现不仅为观众带来一个新的节目题材,也让观众了解了歌剧、音乐剧行业的发展现状。随着节目的播出,《声入人心》掀起了大众对“原来美声也可以这样”的讨论,一首首经典的音乐剧、歌剧被更多人熟识,一批音乐剧、歌剧演员进入大众视野。通过节目中的交流合作,36位成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从紧张到忘记首句歌词的李文豹到小动作不断的石凯再到缺乏自信的陆宇鹏……观众都一一见证了他们在100天中的蜕变与成长。
可以看到,让美声“流行”起来,受益的不仅是观众。

“这档节目的最终落脚点其实是整个(歌剧、音乐剧)行业。我们希望观众能对美声产生兴趣,而后到剧院与他们接触,听他们的演唱,或许能够唤起观众学习美声的热情,为这个行业做点事。”

在任洋看来,这也是节目能够受到众多关注的关键:电视节目要从新鲜的视角出发,以诚恳的心态关注表象背后隐含的实际问题,发挥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功能并鼓励年轻人积极向上
“无论是音乐作品改编还是节目呈现,《声入人心》仍有许多不足。团队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减少失误的发生,但‘拼命努力’也只是让缺陷变小。”采访最后,任洋坦言节目在创作中还有很多遗憾和不足。谈到节目获得观众喜爱的原因时,任洋将其归为“幸运”,“《声入人心》团队是个年轻的团队,从台里到观众,大家对我们都很包容”。

中国流行音乐尚且用10余年的时间通过电视节目将大众审美提升至能够分辨好坏的层次,观众是否真的会因一档三个月的节目走进剧场欣赏音乐剧、歌剧?这个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但能够看到的是,《声入人心》作为一场“入门级”的导赏,将“曲高和寡”的美声甚至音乐剧、歌剧带出圈层,让更多人了解、愿意进一步接触它们,或许还会喜欢上。

作者:宓柯

编辑:王海婷 叶晨玮

【版权声明】标注“原创”的文章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广电时评已入驻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企鹅号、凤凰号、搜狐号、百家号、网易号、北京时间等媒体平台。


    关注 广电时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